分享

明朝史上最著名的两次“瞎指挥”

 liuhuirong 2019-03-13

文/九鱼亭

自古有云,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战争的胜负,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统兵将领的能力。一个优秀的将领可以提高军兵士气和战斗意志,一个优秀的将领可以运筹帷幄,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而一个“瞎指挥”的将领却会将部队埋葬,无论这支部队有多强的战斗力。

明朝史上最著名的两次“瞎指挥”,都是阶段性的转折点

一、建文帝抵御靖难部队失败

朱允炆是个优柔寡断的皇帝,从他上任以来几乎没有做过什么正确的决策。朱元璋给朱允炆留了三个人,本想是让这三人辅佐朱允炆稳固皇权,安定国家,却不料这三人给朱允炆出了一个又一个馊主意,导致皇城被攻陷,建文帝倒台。这三位顾命大臣分别是齐泰、黄子澄、方孝孺。

朱元璋去世之前,各地藩王的势力就已经很大了,而朱元璋对此却不以为意,他认为自己的儿子们是不会背叛自己的。朱元璋高估了自己儿子的道德水平,自古皇权的争夺都是极其血腥的,而且并不会顾及什么兄弟、父子之情。

明朝史上最著名的两次“瞎指挥”,都是阶段性的转折点

在朱允炆坐上皇位之后,黄子澄就建议马上要进行削藩,藩王中以宁王、燕王、晋王的实力最强。因为边境需要防卫蒙古的袭击,所以边境九个藩王手下都有大量军队,藩王拥兵太多势必会对中央产生威胁。朱允炆接受了黄子澄的建议,开始着手削藩。

太子朱标死后,理论上应该是燕王朱棣继位,但是悲痛的朱元璋丧子心痛,愣是立了朱允炆为下一任皇帝。朱棣对此很不服气,论理政能力、治国水平、军事天赋,朱棣远胜过朱允炆,加上皇帝削藩的紧迫性,朱棣直接就扯旗造反了。朱允炆得到消息也极为震惊,他对朱棣还是顾及亲情的,却没有想朱棣真的反了。

明朝史上最著名的两次“瞎指挥”,都是阶段性的转折点

建文元年七月,朱棣以诛杀齐泰、黄子澄,清君侧为口号,开始靖难之役。藩王叛乱,中央自然要派兵镇压,只不过当初朱元璋杀人杀得太多,几乎没有领兵的将领了,只能派出老将耿秉文为主帅。朱棣是当时最优秀的军事统帅,没有之一,而老将耿秉文擅于防守,不擅于进攻。

在耿秉文出征之前,朱允炆曾告诫耿秉文和全军将士“毋使朕有杀叔父名”,这是圣旨,当然所有人都要遵守。这就给朱棣穿上了一身最为结实、奢侈的防弹衣,不论战争到了任何时刻,他都会用担心自己的性命。只要朱棣活着,那么北军就会有主心骨,造反成功的几率就更大。

明朝史上最著名的两次“瞎指挥”,都是阶段性的转折点

朱棣不愧为当时最有能力的将领,在滹沱河之战中,大败耿秉文,被逼无奈,耿秉文撤回真定城内,驻守不出,北军久攻不克只能退兵。此时黄子澄又建议皇帝换帅,令李景隆做军队总指挥,替换掉耿秉文。没有主意的朱允炆又同意了,就这样军事白痴李景隆成了主帅,朱棣差点高兴得晕过去。

李景隆是李文忠之子,但是没有继承曹国公的本事,只是个胆小且无能的人。果不出所料,李景隆率领明军主力先后在郑坝村、白河沟被北军大败。几十万军队被李景隆毁于一旦,因为这两次战役,中央再也不能集结大军和北军决战,朱棣赢得了战争的主动权。

明朝史上最著名的两次“瞎指挥”,都是阶段性的转折点

朱允炆的重大决策失误,加上李景隆“不负所望”,帮助了北军大忙。自古以藩王起兵造反成功的几率还不如中彩票,却被朱棣赶上了,成为名垂千古的永乐大帝。

二、杨镐指挥不利,明军在萨尔浒惨败

万历年间,努尔哈赤在李成梁的庇护下,统一了辽东女真各部。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此时的努尔哈赤兵强马壮,积极向明朝扩张自己的势力,以图更大的利益。万历四十七年,努尔哈赤攻占抚顺,万历得到消息后极为震惊,便令杨镐担任辽东经略,带兵守卫辽东。

明朝史上最著名的两次“瞎指挥”,都是阶段性的转折点

杨镐,字京莆,万历八年进士,曾经参加过抗日援朝战争,在一次战役中被日军击败,所以他的才能并没有得到太多的肯定。杨镐并非一个坏人,他为人正直,跟领导同事关系都很好,但他不是个好将领。萨尔浒之战的惨败有很多原因,也不能把全部责任都推给杨镐。

万历年间有三大战役,都很成功,分别是播州之役、宁夏之战、朝鲜战争,这三次战役都很成功,尤其抗日援朝战争战果最大。日本被打得服服帖帖,在此后两百年内再不敢对大陆发起挑衅。其中有一个名将风头最劲,那就是李如松,他是李成梁长子,有勇有谋,是同时期大明最优秀将领。

明朝史上最著名的两次“瞎指挥”,都是阶段性的转折点

在萨尔浒之战前,李如松就已经去世了,所以万历只能派杨镐为辽东经略。军队到达辽东的时候已经快到冬天,本身部队都是从各省抽调而来,还有大量的南方军队,不太适应北方的气候。那个时候的辽东的冬天时相当冷的,零下三十多很常见,气候对行军很不利。

努尔哈赤的军队常年就生活在此,更能发挥出战斗力。杨镐本意是等过了冬天再进兵后金,万历却等不急了,要求杨镐即刻出兵。迫于无奈,杨镐只能服从命令,当时的明军后勤补给不佳、军队战斗偏差,甚至还没有发军饷,这些都失败的原因。

明朝史上最著名的两次“瞎指挥”,都是阶段性的转折点

明军的兵力在二十万左右,对外宣称四十七万,后金军兵力在六万左右。杨镐兵分四路,出兵赫图阿拉,明军有数量优势,却没有质量优势,分两路出兵才是最佳选择。分四路出兵,使得努尔哈赤在每次进攻时,都会有兵力优势。这样明军的兵力优势就不存在了。

杨镐的另一个错误,就是让使者把行动计划告诉了努尔哈赤,杨镐本意是想不战而屈人之兵,但努尔哈赤并非等闲之辈,在得知明军计划后,更有取胜的把握。所以在后续的战争中,努尔哈赤就直接先奔着杜松所部西路军,杜松带领的是明军主力,在杜松全军覆没之后,明军就败局已定。

明朝史上最著名的两次“瞎指挥”,都是阶段性的转折点

其次,杨镐在分兵的时候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时间差。后金以骑兵为主,机动性极强,可以以极快的速度,穿插作战。四路军行军的路线不同,速度不同,不能互相快速响应救援,给了努尔哈赤可乘之机。“平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是努尔哈赤的战术思想,最终明军大败,只有李如柏的南军活了下来,其他部队几乎全军覆没。

萨尔浒之战的失败,让明军元气大伤,再也没有对后金发动战略决战的能力,只能以守代攻。从此明军陷入被动,满清成为心腹大患,直至大明灭亡。


参考资料:

  • 《明史·卷三·本纪第三·太祖三》

  • 《清史稿卷一本纪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