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因为技术的原因,定陵的发掘痛失的珍贵文物,第三个最可惜了!

 昵称55301288 2019-03-13

建国16周年,也就是1955年。郭沫若以为了更好的了解明朝历史为由,提出了发掘明朝皇陵的计划。此计划一出,当时中国很多学者都认为文物保护技术还不成熟,难以对皇陵进行妥善完好的保护,但是郭沫若等人一意孤行。时至1958年,在郭沫若等人的坚持下。考古工作人员终于打开了沉封300多年的明定陵,由于当时中国对文物保护的技术不成熟,也给定陵打开了一条万劫不复的道路。那么,到底损失了哪些珍贵文物?

第一、丝织品。

在三千多件出土文物中,除了一帝二后身上所穿的服饰,还有成百匹的罗纱织锦,加起来有六百余件,是这次出土文物中最多的种类。当时的考古人员也并非没有保护丝织品的意识,事实上他们也采取了措施,比如装裱。可惜,装裱之后,著名文学家沈从文先生前来观看的时候,发现很多服饰却装裱反了,反面朝外;装裱的时候,考古人员使用了未经实际效果证实的掺有塑料的软化剂,时间一长,水分蒸发后,织物变硬,无法展开,形同废品;

仓储方面,很多织物被放入了临时简易房,根本不具备最起码的文物保存条件,导致它们被加速氧化毁坏。站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上,其实也并不具备这种大规模文物的发掘和保存基础,当然,也反映出来了当时技术人员的不专业,所以我们在后世能看到的万历皇帝下葬时身穿的龙袍,几乎已经成为破破烂烂的乞丐装,知道的说它曾经属于皇帝,不知道的还以为它属于丐帮长老。

第二、万历包括两位皇后的大棺材

这三口大棺材是用金丝楠木做的,一个人伸腰进去,根本摸不到底。当时清理好棺椁后,定陵做了一个水泥复制品。那真的呢?真的太大了,仓库放不下,就直接给扔到山下了。数天跑,专家到山下去找,结果也没有找到,被山下的群众给捡走了,捡走后也倒了大霉,一对老夫妇捡了些,给自己做出两口棺材,棺材做好就去世了。另一家更惨,用这些金丝楠木做大棺子,结果家里的四个孩子跑到里面玩,被扣在柜子里活活闷死了。这些大棺材都是不可多见的帝王棺材,就算不要,车成珠子也比扔了强啊。现在摆的就是新做的。

第三、尸体

当时起出了万历皇帝以及两位皇后的尸体,虽然早已腐烂,但全身骨架完好,后来被考古人员用铁丝联结固定后,放置在了定陵博物馆内。定陵挖掘后没过几年,就赶上了动乱时节,内部的小将们在一次冲击中,小兵们冲进仓库,把这些尸体拖出来,坐了一把飞机之后用石头砸、大火烧,把这些尸体烧成了灰。那这个尸体有什么用呢?他有很大的史料研究价值,可以查出很多万历年间的事情,比如万历不上朝,是不是因为身体原因?比如有人说万历曾经抽过鸦片,但从史料中无法证实,如果尸体在,化验一下就知道了。

定陵发掘后,三千多件文物在小平房里呆了近六十年,直到2015年11月19日,明十三陵“文物大搬家”工作宣布完成,定陵出土的3000余件文物才重回“地下”,搬入地下文物库,就是不知道还剩下多少有价值的东西。在这段期间,由于保存条件较差,很多的纸质典籍也遭到了不可逆装的损坏。自那以后,中国考古挖掘界就达成共识,“坚决不动帝王陵。” 这是血的经验带来的教训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