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的败亡,对于刘备集团来讲是个难以挽回的损失。 从此,不仅诸葛亮《隆中对》里,由汉中出陇西、从荆州北上两个方向钳形攻势的战略规划破产,而且受困于刘关张三人桃园结义的道德绑架,刘备又在随后发动的夷陵之战中,把蜀汉的家底输了个精光。 既然关羽的生死、荆州的得失对刘备集团如此重要,那么当关羽在樊城、襄阳一线与曹操激战,直至被东吴吕蒙抄后路夹击,败退突围到距离益州地界只有几十里的麦城时,为何从未见到过来自于刘备方面的救援策应呢? ![]() 要解答这个谜题,首先要澄清刘备与关羽的地理间隔误区。 麦城的确离益州边界很近不假,但距离刘备布置在成都大本营的主力部队,可就是远水难解关羽的近渴了。 自古以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刘备从成都到荆州,若无充足的时间用于布置兵马、粮草、军械,仓促之间根本也无法对关羽做出相对的策应。 ![]() 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7月。这个时间,刘备刚刚在两个月前结束与曹操持续两年之久的汉中之战,尽管战胜曹军夺得汉中,但刘备自身也是耗费了不少实力,需要一段时间休整与补充兵马。 恰恰此时,襄樊前线捷报频传,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重创曹操精锐部队,威震华夏,大有天下无敌的气势,似乎不需要借助任何外力,就能够摆平这一路的曹军。 再加上刘备自赤壁之战的近几年来,据荆州、占益州、夺汉中屡屡得手,势力急剧膨胀,整个集团上下骄傲自满情绪日益滋长,对关羽在襄樊一线的战事,大多也抱着看好的心态。 况且在荆州与益州之间,刘备并非毫无设防,两地交界的上庸一带,就布置有刘封跟孟达的部队,随时可以就近支援身处襄樊的关羽。即便关羽那边的战局出现变化,益州这边也可以先让刘封、孟达拖延一下战况,为大部队的救援争取到足够的时间。 以上各种因素叠加在一起,给了刘备集团一个错误的信号——关羽经略的荆州战线不需要特意增援。 ![]() 只是令刘备意想不到的是,东吴孙权竟然撕毁孙刘联盟,派吕蒙白衣渡江,快速袭取了关羽后方的大本营,并且对襄樊一线关羽的部队形成夹击态势。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7月到12月,短短4个月内襄樊之战胜败之势急剧转变。 这时候的刘备,即便立马点兵点将马不停蹄得往荆州赶,也来不及救援关羽了。 更要命的是,原先特意布置,用来策应益州和荆州两地的上庸刘封、孟达部,居然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眼看关羽在近在咫尺的麦城兵败被俘,从始至终都没派兵救援。 ![]() 这里头,或许也有关羽个人方面的原因。 关羽居五虎上将之首,在刘备集团内部的地位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他偏偏又性情傲慢,往往与同僚相处不善。 就连雄踞江东,又有联盟之谊的孙权,关羽都不给面子,面对孙权提出的联姻要求,竟然蹦出一句“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放在其他人身上,就更别指望关羽给出一副好脸色来了。 性格决定命运,情商短缺的关羽,却偏偏还是个爱出风头的主。眼看刘备在汉中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曹操,就想着自己在荆州也要有所动作,于是贸然发动了襄樊之战。 以当时的局势来看,刘备刚刚结束汉中之战,实力耗损严重。而且夺得的汉中版图,里头的百姓人口大多被曹操迁走,无法补充刘备军马,因此并不适合发动像襄樊之战那样大规模的战役。 站在整个刘备集团的角度来看,关羽据守荆州的作用,是为了从西北、南部两个方向攻打曹魏,使得曹操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局,首尾不能兼顾。 可关羽不在刘备与曹操还在汉中对峙的时候出兵,反而等到曹操西北战线稳固后发动襄樊之战,这就使得原先两面夹击的战略流于形式。 ![]() 更微妙的是,刘备集团夺得益州、汉中,再加上原先占据的荆州,整体实力急剧上升,已然打破了先前与东吴的力量对比。孙权防曹操,现如今更防着日益做大的刘备,孙刘联盟反倒出现了向孙曹联盟转变的势头。 关羽选择此时发动襄樊战役,抽调大批兵力去到前线作战,等于就是将一个空虚的后方留给了东吴,孙权岂有不捡便宜的道理! 由此可见,整场襄樊之战,是刘备集团多年来顺风顺水,得意忘形亢奋之下发动的一场错误战役。结果陡然间跌了一个大跟头,折损大将关羽不说,连战略格局,也被重新打回到了魏蜀吴三足鼎立蜀国最弱的状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