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普速递002】闪电到底多少伏?

 RK588 2019-03-14

 “雷车驾雨龙尽起,电行半空如狂矢。”

雷电,是如此的雄伟壮观而又令人生畏。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能否利用它的伟力把它变成我们天然的发电站?人类真的了解雷电吗?人类有可能驯服雷电为我所用吗?

最新消息:科学家用μ子带领我们重新认识雷电!

过去的文献指出,典型的雷暴云空间电荷的模拟研究被简化为偶极和三极两种模型,两者之间的差别表征为是否存在底部正电荷区。

如下图,电荷的垂直分布从上到下依次是: 负的屏蔽层电荷区(S)、上部正电荷区(P)、主负电荷区(N)和底部正电荷区(LP)。过去科学家曾通过向雷暴云中送入带电场计的气象气球收集数据,使用这种模型计算得到闪电电压为1.4亿伏特左右。

而最近的一场对μ子的观测中发现,事实远非如此。

μ子是一种基本粒子,和电子一样,也属于轻子。但它比电子重,静止质量为电子的207倍,算是电子的胖哥哥。虽然它“超重”了一点,在很多介质中却能“身轻如燕”,以致在介质中比光跑的还快,因而产生一种“切伦科夫辐射”,这种辐射可以被探测器观测到,成为探索自然奥秘的利器!

美国爱达荷州先进实验反应器核心部位产生的切伦科夫辐射。

日本科学家和印度科学家在印度的乌堤(Ooty)联合建设了一个Ooty建设了一个超高能伽马射线天文望远镜(GRAPES-3),原本用于观测宇宙射线。但这次,科学家Gupta及其同事却将这架超级望远镜对准了雷暴。

GRAPES-3是一个有超过400个闪烁体阵列的探测器,可以利用切伦科夫辐射原理来探测通过闪烁体的μ子的能量,该实验在一般条件下每分钟能观察到大约250万个μ子。在雷暴期间,这个数量有所下降,因为带电的μ子往往会被雷暴的电场减速。

印度的超高能伽马射线天文望远镜(GRAPES-3)。没错,就是这么简陋。

通过探测太空射向地球的μ子穿过雷暴云中的电场时造成的数量损失,就可以推算出产生闪电时的电压大小,这不算是太复杂的实验。

出人意料的是,通过这种方法计算出的闪电电压高达13亿伏特,是之前模型预测的10倍左右。这可能表明先前对雷暴的模拟被简化了,真正的雷暴可能更加复杂。

在这之前,还有一种现象一直让科学家们费解:一些雷暴竟然能够向太空中发射伽马射线。而如此高的电压如果得到证实,就能成功解释这种现象。

回顾人类对于雷电的认识,很有意思的一点在于,人类测出的电压越来越高,30年前是1000万伏特,20年前提升到1亿伏特,而最新的数字竟然是10多亿伏特。也许我们根本就没有探到雷电的上限,未来我们有了更先进的观测手段,这一纪录还可能被打破。

看来,人类距离驯服闪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可以让雷电为人类所用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