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个世纪上半叶,在我国出现了一位名气很大的作家——张爱玲。即使在很久之后的今天,人们对这个名字依旧是非常熟悉。我想有不少人都会和我一样,会被她的文字吸引,她对人心和对生活的犀利总结,每一句都能直击软肋。尤其是在她写的几部小说中,对于女性心理的刻画,可以说是达到了入木三分的地步。她是一位才华卓著的作家。多年以后,更变成了一个文化的符号。 1955年,张爱玲搬至美国,这位活得洒脱、名气很高的女性在到了美国之后,生活却大不如从前那般如意。或许是张爱玲的创作素材在中国,也或许是美国人不是很能欣赏她的作品,她的作品多次被拒,这让她很受打击,但幸好她此时的丈夫的悉心陪伴,给了她些许的慰藉。在相伴了十一年后,这个为她在这个凉薄的世界带来温情的男人也在疾病中去世,为了治病花光了所有的钱。后来,张爱玲索性宜居到了洛杉矶,过上了离群寡居的日子。 晚年时的张爱玲更加展现了自己的个性与独特之处,没有颐养天年,更没有儿孙绕膝,而是离群索居,不见任何人。八十年代,张爱玲的作品在两岸三地重新火热,很多人闻名而来拜访她,却无人得见真身。遇到有些极端的记者偷偷观察她,偶尔才能看见一次张爱玲的身影,警惕的张爱玲一旦发现就会惊惶搬离。 一直以来,张爱玲都没有买房子,而是租房子住。1984年到1988年,是张爱玲搬家最频繁的时候,据悉是为了躲蚤子而每周都要搬一次家。其实,蚤子是由于精神的幻觉而想象出来的,但是张爱玲却一直认为有许多蚤子在跟着自己。为此,她丢掉了许多身外之物,用得许多东西都是一次性的,吃的也都是一些速食。自己不做饭,也不喜欢去饭店,缺少营养使她身材干瘦,面色蜡黄。 平日里张爱玲很少出门,但是偶尔也会出门购物、取信,而且每一次都是在半夜三更的时候。这样做只是想要断开与这个世界的联系,不见到任何人。即使取信也很少会看,张爱玲曾经对朋友解释到,时间只够用来吃睡,才会有此古怪的行为。在张爱玲70岁的时候,终于有了固定的住处,最终,因为心脏病死在了住处,一周后才有人发现张爱玲离世了,因此有不少人都说张爱玲晚期的日子十分凄惨。 事实上,这是她自己的选择。张爱玲性格孤僻冷傲,到了晚年也更希望一个人安静地生活,并且她不擅长也不喜欢打理人情世故。也许,在一个个至亲之人都已经离去的时候,她已经不想再去面对那些凡俗琐事。而人际的交往,这些很多人为了生活而不得不做的事,她也无需再去做。她的所有作品都是独家出版,每个月有一定的版权税可收,不用为了生计发愁,所以她可以按照自己最真实的心愿去做事。张爱玲在病故之后留下的遗产足足有30万美元,这也证实了她那个时候的开销费用是充足的。 每一个人都有对生活是否开心的定义不同,在张爱玲看来,居无定所是自由,独自生活是自在。这是生活状态中最为高级的一种。有钱而又不局限纸醉金迷的生活,有才而又不娇纵。为自己而活的生活状态才是每一个人所期望的吧,生活本就是自己的事,自己认为快乐满足就足够了,不要过于在乎他人的想法而丢失了生活中本该拥有的那一份自得。 张爱玲的文字,美 她的诗,也让人爱不释手 附一首张爱玲的诗 落叶的爱 张爱玲 大的黄叶子朝下掉; 慢慢的,它经过风, 经过淡青的天, 经过天的刀光, 黄灰楼房的尘梦。 下来到半路上, 看得出它是要 去吻它的影子。 地上它的影子, 迎上来迎上来, 又像是往斜里飘。 叶子尽着漫着, 装出中年的漠然, 但是,一到地, 金焦的手掌 小心覆着个小黑影, 如同捉蟋蟀—— “唔,在这儿了!” 秋阳里的 水门汀地上, 静静睡在一起, 它和它的爱。 |
|
来自: 潇潇雨ekg9m5f4 > 《文学一中国现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