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物以类聚,人以圈层分>圈层化朋友圈里的“口碑营销”和“熟人经济”

 余近山 2019-03-14

朋友圈

我终于把自己的朋友圈设置成了仅可见三天。微信刚推出这个功能的时候,我很反感,用这个跟屏蔽我有啥区别?

终于,我变成了我讨厌的人。

我不想上微信,也不想刷朋友圈,但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摸手机,点进去微信看看,刷刷朋友圈。我并不想消失,不想屏蔽任何人,不得已,只有设置成三天可见了。

可能很多人都像我这样,看着每天越来越多的繁杂信息,自我的充实感却越来越低,开始反感朋友圈了,但却也离不开它。

我想,我们应该拥有行使屏蔽的权利。

朋友圈的初衷,是为了拉近我们与好友的距离。在这里,我们从熟人社交走向了公共社交,在这个公共社交领域,我们和大多数人不是至亲好友,但是说实话,是可以看到各种的不同生活,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我在我的这个圈层里,你在你的那个圈层里,我们都同样拥有分享的权利,相互影响。

物以类聚,人以圈层分

传统的品牌推广,营销手法,都喜欢撒网钓鱼式的,也就是所谓的面向大众化,这种大众化,在各个方面正在被淘汰。圈层文化,看似小众,实则不然,我们身边,包括我们自己,在这个圈子里,是不完全认同主流文化的,我们不相信权威,不信奉学说,只相信我们自己所看到和独立思考的内容。

在这个圈层:现实中的一家公司,线上的一个微信群,或者是我们的朋友圈,任何形式的一个群体,圈层之中必然有领袖。这个圈层,是变化着的,是轻互动的,这样的领袖,也可能并非是群体中的老大,也不是公司的老板,而是这个流动着的群体里的网红,大家追捧他,只是因为他身上的某种亮点,可能是做过的某些事,说过的某些话,写过的文字,让我们内心压抑的小野马跟着他一起在奔腾,并遵从他为意见领袖。

在我们的朋友圈里,你是这样的人吗?

是的,你是!

只要你打开了社交,我们每个人都是。

你仔细回想,你说过的话,是影响到了某些人的,只是你知道和不知道而已,只是声量的大和小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