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书屋是为满足农民文化需要,在行政村建立的、农民自己管理的、为农民提供实用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阅读视听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农家书屋的建立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举措,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农家书屋在深受农民群众欢迎的同时,管理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重建轻管。大多村依托建设村级活动场所之际,添置了一些图书,之后每年新增数量有限;农家书屋建成交付使用后,没有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对其日常的运行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引导,书屋发挥的作用有限;书本破损后,没能及时修补。 2、资源匮乏。书屋缺乏购书经费,自购实用新书少,受赠的旧书多,有些知识内容解决不了生产实际问题,满足不了生活娱乐所需,激发不了农民的阅读兴趣;很多书屋的图书数量较少,同一批次建成的配书雷同;没有为书屋订阅专用报刊,即使个别有也只是少数几种党报党刊,基本无更新渠道,书屋只能维持现状。 3、管理员素质有待提高。目前书屋的管理人员基本上都是由村“两委”成员兼任,均为义务管理者,无暇或无能力钻研专业知识,管理上也仅仅做些传统的借借还还服务,无法保证书屋的开放时间;管理人员并不太清楚图书的具体情况,缺少对图书的推荐宣传,不利于图书功能的发挥和阅读活动的推广。 4、借阅率低。目前,农村大多数农民缺乏阅读习惯,加上宣传工作不到位,书屋虽然建起来了,但图书借阅率偏低,借书的大部分是中小学生,所借书目多为少儿和文化类书籍,大部分的图书处于闲置状态。 建议: 1、加强管理。村干部要切实履行职责,努力克服“重建轻管”的问题,建立健全农家书屋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制度和专项检查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检查制度,从制度上保证书屋的正常运,加强书屋的管理工作。 2、整合资源。将农家书屋与村级办公活动场所、党员活动室、农村远程教育室等结合起来建设、管理和开展活动,节约建设成本,提高书屋的利用率和综合效能。 3、更新资源。组织图书流动,将村与村之间农家书屋的图书定期相互调换,形成一条定期更新、交流图书的渠道;将送书下乡活动列入“为民办实事”的项目之中,为农家书屋配备图书、报刊和电子音像制品,让农民群众时时有新书可看。 4、组织培训。通过举办农家书屋管理员培训班等形式,大力加强管理员教育培训,强化管理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5、开展活动。依托农家书屋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读书活动,引导农民到屋读书,增强书屋的吸引力,培养农民群众的阅读兴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