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看待孩子的“不良行为”?

 人生如玩游戏 2019-03-14

重要观点:

1、不良行为是缺乏有效技能的行为、缺乏知识(或意识)的行为,以及因失望而产生的行为、发展适宜性行为——或者因为一个偶然事件导致我们转向受“原始脑”操纵的行为。

2、强求会招致孩子的权力之争和反叛,而启发式提问则能引发孩子的合作。

3、既然我们要求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我们就应该先学会控制我们自己的行为。

4、我们至少应该对不良行为承担与孩子同等的责任,并且要学会使用鼓励性的、有长期效果的方法

什么是不良行为?不良行为是缺乏有效技能的行为、缺乏知识(或意识)的行为,以及因失望而产生的行为、发展适宜性行为——或者因为一个偶然事件导致我们转向受“原始脑”操纵的行为。成年人常常会和孩子一样缺乏技能、意识和知识,并且会像孩子一样陷入“原始脑”的操纵中。这正是孩子和大人之间的权力之争如此常见的原因所在。而且,大人也往往和孩子一样失望。

当我们重新来看待不良行为,不再把责任感等同于责难或羞辱时,其结果对孩子和大人就都是令人鼓舞的。当你认识到你的孩子出现不良行为中也有你的原因时,你就能知道该怎样改变你的行为,从而帮助孩子改变他的不良行为。

大多数时候,小孩子做出的行为只是“与其年龄相称”,而不是不良行为。许多父母和老师对儿童发展了解的不够,就把与孩子年龄相称的行为当成了不良行为。例如,蹒跚学步的孩子因“淘气”而受到惩罚,而这个年龄的孩子的大脑还没有发育到能领会大人的要求的程度。他们还不能表达出自己想要什么——尤其是当他们的要求对他们身边的大人来说似乎是制造麻烦、不合情理或不合适的时候。

孩子们有多少次行为不当是因为他们累了、饿了?谁该为此负责呢?或许这是因为在日常生活时,孩子没有受到尊重。或许是因为大人没有意识到,强求会招致孩子的权力之争和反叛,而启发式提问则能引发孩子的合作。从承担责任的方面来考虑并且注重于解决问题,而不是注重于惩罚或羞辱,会逐渐减少孩子的不良行为。

听上去好像我是在主张老师和父母对孩子的行为完全放任不管,哪怕那些行为不能为社会所接受。我说的不是这个意思。我的意思是,父母和老师都是成年人。既然我们要求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我们就应该先学会控制我们自己的行为。有了这种意识,我们就能够成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人,并且将我们的行为转变成鼓励孩子的行为,并且又不损伤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我们就能够自己先“暂停”以梳理一下自己的情绪,直到我们能够深思熟虑而不是不假思考地对孩子作出反应。我要建议的是,我们应该对不良行为承担至少与孩子同等的责任,并且要学会使用鼓励性的、有长期效果的方法

一个良好的开端就是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对孩子因失望而做出的行为有更多的了解。我们对自己以及孩子的行为了解得越多,我们作为父母和老师就能更有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