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37年以后,上海现在的“直辖市政区格局”,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野谈历史 2020-08-21

一、上海沦陷期间的区域变化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先后被日伪政权建立过傀儡政权。12月1日,伪政府将江苏省所辖川沙、南汇、奉贤、崇明、宝山、嘉定等与上海关系密切的县划归上海市,并改县为区。将上海市原有区建制进行大规模撤并,形成市中心区、闸北区、南市区、沪西区、浦东南区、浦东北区。

1937年以后,上海现在的“直辖市政区格局”,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将原上海县浦西地区改为北桥区,隶上海市。1939年,闸北区改称沪北区。1943年7月30日和8月1日,汪伪国民政府先后宣布收回上海法租界和公共租界,改置为第八区和第一区,改由市政府直辖。1944年2月,第八区并入第一区。7月,北桥区改为申江县。8月,废第一区,改由市政府直辖。1944年8月郊区各区恢复县的建制。

至1945年抗战胜利前,上海地区有上海市属江湾、沪北、沪西、浦东南、浦东北区和申江、宝山、嘉定、崇明、奉贤、南汇、川沙县,及汪伪市政府直辖地区(原租界及南市区)。伪政权在市以下建立区、镇、乡、坊、村等各级基层组织,推行严密的保甲制度。

汪伪政权作为卖国求荣的汉奸政权为国人所唾弃。但就上海市作为远东金融和商贸中心城市的长远发展本身而言,汪伪时期上海市行政区划格局是具有一定合理成分的。

1937年以后,上海现在的“直辖市政区格局”,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二、抗战胜利后重建市辖区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原属江苏省的各县仍归江苏管辖——汪伪时期在行政区划上可能合理的成分也被抛弃了。

国民政府接收上海后,并未在上海沦陷前的区行政区划上建立区级机构,而是废除了原来的区建制,在保甲制的基础上重建市辖区。建立在保甲制基础上的小区制加强了当局对社会的动员和控制能力。黄浦区(即特别区)与战前17区的区名仅作为地籍区一直沿用到上海市解放。

1945年11月底,市政府为调查户口、编制保甲,决定以警察分局区界为原则,每区平均人口单位为15万人左右,全市拟划分为33区。12月25日,按先行接收的警察分局范围划分为31区。至12月底,各区公所相继成立。

1937年以后,上海现在的“直辖市政区格局”,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1946年1月,国民党上海市政府公布了《上海市保甲组织暂行规定》:10户至30户为甲,10甲至30甲为保,10保至30保为区。据1948年12月统计,全市共有30个区、1193个保、28552个甲,区的实际编制大多超过30个保。

1946年起,上海市政府与内政部、江苏省政府多次商谈上海市与江苏省的划界问题。至1947年10月,上海市与江苏省代表才确定了上海市与江苏省界。

经此划界后,上海市幅员东西43公里,南北48公里,面积617.95平方公里。1947年10月正式接收大场区,并划大场、新经区部分地区置真如区。1948年12月全市划分为30个区。

1937年以后,上海现在的“直辖市政区格局”,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三、新中国成立后,构建了直辖市政区格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新将江苏省的南汇、宝山、嘉定、川沙等县划入上海直辖市,构建起了广域型的直辖市政区格局,这不仅是计划经济时期缓解上海市区副食品供给短缺的被动举措,也是将上海建设成国家化大都市的必然选择。

1937年以后,上海现在的“直辖市政区格局”,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