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电影人物 |多才多艺的跨行儿:汤化达

 高尚强大 2019-03-14

汤化达

汤化达(1920.8.20~2011.11.9),江苏灌南人。著名演员、导演。1938年参加八路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八路军山东纵队、新四军四师九旅、华东军区海军政治宣传部干事、指导员、文工团团长等职。1940年后,汤化达在部队宣传队从事演剧工作。1951年8月,汤化达调到上海电影制片厂,先后任演员、演员剧团副团长、副导演。《代表作品》有:《上饶集中营》、《南征北战》、《伟大的起点》、《渡江侦察记》、《大刀记》、《石榴花》等。

勤奋好学的演员

汤化达于1920年8月出生在江苏沭阳县的一个农村里,自幼聪颖好学,很早就熟读古文,广泛涉猎优秀古典名著,那些丰富多彩的故事和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对他有着极大的艺术魅力,为他后来从事文艺工作打下了初步基础。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虽然战火还远离着沭阳县城,但村里有几位进步青年在一位教师的带领下自发地成立了自卫队,在村子里进行抗日宣传。自卫队在进行宣传时,常唱抗日救亡歌曲。而汤化达天生有一副好歌喉,并会演奏多种乐器,因而他在抗日宣传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艺术才能,先后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三江好》、《中国妇女》等短剧。这是汤化达投身文艺工作的开始。

《上饶集中营》海报

1939年,随着抗日形势高涨,自卫队被编入新四军,汤化达也在这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跟着部队在农村进行武装斗争。1940年之后,他又重新在部队的宣传队从事演剧工作。从那时起直到全国解放前夕,他都是在战斗与文艺密切结合的文工团中工作和生活的。

汤化达在战地演出中,无论是在简陋的草台上,还是在露天剧场里,总是全力以赴、一丝不苟。在文工团里,他既能编剧又能演戏,能歌舞会奏乐,多才多艺。他参加演出的剧目除短剧外,还有大型的歌剧和话剧,如《红灯》、《农村曲》、《军民曲》、《生产大合唱》、《白毛女》、《流寇队长》、《李闯王》、《破旧的别墅》等剧目。他编导的剧本很多,多半是在部队那样战斗的环境中产生的。剧本故事大多反映了抗日的内容,时代气息和生活情绪较浓。

汤化达的亲身经历,更使他在演出时充满激情,能引起强烈反响。他的表演技艺在实践中也得到了不断地提高。他在演剧的同时,还要做政治工作,曾担任过指导员、宣传干事、队长、文工团长。严峻的战斗历程,使他逐渐锻炼成一个出色的业务和行政双肩挑的干部。

《上饶集中营》剧照

1951年8月,汤化达调到上海电影制片厂,当时“上影”正在筹建《上饶集中营》的摄制组。导演沙蒙邀请他担任影片的主角——赵宏。当时他虽然初上银幕,但表演得很出色,人物的行动都有其内在的性格根据。影片以朴实自然、真实感人获得好评,获得1949——1955年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影片奖的二等奖。此后,汤化达在《南征北战》、《伟大的起点》、《护士日记》等影片中扮演角色。

从演员转行导演

1960年他同汤晓丹合作导演了影片《红日》。在这部电影的导演工作中,他向汤晓丹学习,根据文学剧本提供的基础,形象地处理了我军指战员和战士之间的亲密关系,特别做到了使这些人物都人各有貌。此后导演的影片有,《大刀记》、《等到满山红叶时》、《石榴花》、《不平静的旅程》等,充分显示了他导演的艺术才华和对质朴美的追求,获得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创作个人奖。

《大刀记》海报

《大刀记》是郭澄清的小说,在1975年底被正式确定改编拍摄成电影。由汤化达、王秀文执导,著名演员杨在葆饰演主人公梁永生。在改编期间,文艺界“高大全”的思想还很有市场,但更多的困扰还在于小说《大刀记》作为一部追求史诗性的宏篇巨构,要想通过影像传达出来,本身就面临着一个难以逾越的门槛。应该肯定的是,电影《大刀记》在时代所许可的范畴之内,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对小说《大刀记》的史诗性的影像化凸现。

《大刀记》剧照

《大刀记》剧组成立后,导演带领剧组深入到德州进行了一个月的体验生活,对当地的文化和人文风情有了进一步的切身体味。演员们被分开住进农户,了解当地的风俗民情,体会《大刀记》剧本中的情节内容。甚至还要武术师傅教一些大刀武术套路。例如,在梁永生参加了八路军后回到家和翠花见面的场景中,导演汤化达和王秀文较好地拿捏了鲁北人民那种含蓄素朴的情感表现方式,在镜头中通过人物的眼神,展现了人物的内在激动喜悦中还夹杂着无限的思念委屈等复杂的情感。

《等到满山红叶时》剧照

《等到满山红叶时》是一部受到广大青年欢迎的故事影片。影片通过杨英、杨明的爱情悲剧,正面歌颂了青年一代中蕴藏着的纯洁、高尚、美好的道德情操。影片充满了诗情画意,既以美丽壮阔的长江三峡为背景,又绚丽的红叶为意念,使之贯串全剧,格调高雅,处理细腻,节奏明快,镜头顺畅。

有分寸的人

汤晓丹对汤化达的评价是“作风正派、不苟言笑、说话做事很有分寸”。影片《南征北战》是由汤晓丹和成荫联合导演,在翻阅成荫提供的群众意见记录时,汤晓丹感到汤化达提的意见特别有分量,很有说服力,因为他是针对剧作和大家的看法概括提炼的。汤晓丹开始暗中关注汤化达,认为他是个很好的合作伙伴,有实力、有水平、有生活。此外,《红日》的经典离不开汤化达的无私合作。虽然厂里没有批准汤晓丹提出的将汤化达作为联合导演与自己一起署名在片头字幕上,但是汤晓丹深知汤化达在《红日》摄制期间付出的心血。

汤化达工作认真,注意对青年人的培养,善于启发诱导演员,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示范,直到动作准确。对演员的每一句台词也非常讲究,反复琢磨,力求感情真实。所以青年导演和演员都很乐意和汤导合作。影片《石榴花》女主角扮演者龚雪评价“和汤导演拍戏,如同上课一样。”

参考文献:

1、《中国戏剧电影辞典》,马奕 1993

2、逢春阶、周瑾:《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2005年8月5日《大众日报》

2、李宗刚,《中国当代文学史论》,2014

3、《青春之歌》,张敏杰编著,2013

4、《上海电影志》,吴贻弓,《上海电影志》编纂委员会编

5、《中国电影家列传 第7集》,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史研究部 编纂,1986.09

6、华文,《年过半百 壮心不已——访上影导演汤化达》

来源《中国电影资料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