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住在绍兴 1 功能定位各不相同 这次的规划,主要涉及杨汛桥站、钱清站、柯桥西站、西沙路站、湖安路站、稽山路站6个站点的周边1000米范围,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9平方公里。 从地图上可以看到,杨汛桥镇中心、钱清镇中心,沿着群贤路一路到柯西的沿线,都在规划的范围之内。 尤其是杨汛桥站、钱清站和稽山路站,属于中心站,周边将会重点规划。 依据在杭绍两城之间不同区位价值、产业特色和建设基础,规划提出了分段功能指引和分站功能定位: 西部区段融入杭州,打造对接杭州的综合型示范新城; 中部区段创新创业,塑造临空经济的承载地和融杭转换的创新创业; 东部区段联动发展,营造柯桥西部品质城区。 2 用地性质大面积转变 各区域的定位明确之后,用地规划也必然巨大的变化。 而在用地规划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巨大的变化。 最显而易见的,是原来大面积二类工业用地和农林用地,变身为浅黄色的居住用地和橘黄色的商住用地,吸纳人口的功能被大大增强。 红色的商业和粉色的教育用地,星布其中,代表着规划区域的配套,未来会获得极大的完善。 这种大面积“退二进三”(二类工业用地改三类居住用地)的用地规划,我们在镜湖与袍江的交界、中兴路沿线上也曾看到过。 退二进三带来的,是原本被工业区隔阂开来的两个区域,通过居住区和人口的引进,开始逐渐融合。 规划区的退二进三,无疑也将进一步促进杭绍融合。 3 开发时序或将影响拆迁时间 规划在功能构成、开发强度、开发模式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了三个观点: 一是城市发展方向和中心体系将追随轨道走向和站点设置进行动态调整; 这很容易理解,就是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建设中心,会围绕轨道交通展开。 比如新加坡,就是很典型的围绕轨道交通建设的城市。以各个重要站点为核心,向外依次分布商业区、商务办公区、居住区、工业发展区,以点到面,最终形成片区化发展。 二是站点在服务等级和能级上存在差异,其周边用地构成和开发强度遵循有规律的梯度变化; 这点也比较好理解,各个轨道站点的功能级不同,周边的土地用途、限制肯定也不相同。 举个例子,比如新加坡轨道站点周边的土地,呈现:越靠近站点,容积率越低的开发特点;同时越是重要的区域,比如城市中心、区域中心,容积率越高。 三是站点应因地制宜,对开发时序进行不同的安排。 这点最容易理解。站点周边地块的既有开发情况存在差异,比如有的是居住区、有的是工厂、有的是农田,拆迁、搬离、征用的难度也不一样,所以站点周边土地的开发利用,也会有一个先后。 规划借鉴了“先外后内”的滨江模式、“内外兼收”的下沙模式、“站站推进”的临平模式、“项目推动”的乔司模式,对杭绍线的6个站点分别谋划了拆迁时序和开发建设时序。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