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诗

 梦醒小径边 2019-03-14
《论诗》
作者:先秦气势

新诗,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的新诗,着脚于意象、象征,有意或无意的哲思,就是那种看似面无表情,但内心翻腾的那种感觉。 
与传统的抒情诗的喜怒哀乐溢余言表、直抒胸臆,有显著不同。 

如果古体诗词的核心美学是意境,我觉得现代诗的美学核心是意象,意之为美之本身,象之为象征、哲思的延伸, 
古文日久,形成了坦荡、直抒胸臆的传统,不象现代诗,表现深邃的意味得心应手。 

先秦、两汉,及至魏晋南北朝,这段时间,文人志士,善思能文,有气度,尚风骨,格局开阔,视野高远。 
无论哲学思想,经世用学,还是诗文,俱见真知,文采不输唐宋,气度格局更胜一筹。 
乃大开大合之世。 

然唐宋以来,诗文大家,居多以文立名,以个人品格留史,但开创性不大,没什么像样的突破 
虽说文学造诣炉火纯青,但止步于于此。 

小说,即故事,讲一个故事,不带个人倾向性的语言,好好讲一个故事,我觉得这样干净的故事比较好。 
如果情绪化语言的故事,或者称之为散文诗,起笔随性,有故事、有情感、有文学色彩,也未尝不是一种选择。 

从写诗来看,进步,或通过人生阅历、读书等方式,逐步积累,文不在多,而在精,对于诗歌尤其如此。 
新诗,我觉得应有新诗的意味,新诗不是古诗词的翻译版。 
将古典经典诗词,翻译成白话文或者外文,很多都失其精髓、气质,这是诗歌的文字之美的特点。 

不管是古诗词格式,或者新诗格式, 
有其独特的气质、韵味、美,都是我们喜欢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