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任敏 覆满爬山虎的清华大学图书馆老馆,是稀世之宝清华简珍藏之处。自2008年以来,清华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先生带领团队在这里孜孜不倦地释读古老竹书,破译古文字密码。2月24日0时11分,这位集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等身份于一身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溘然长逝,享年86岁。 李学勤先生1933年生于北京,1951年至1952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李先生到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后属中国社科院)参加编著《殷虚文字缀合》,此后一直在这里工作。2003年起,先生回归母校,出任清华文科高等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他也是为数不多的成为母校教授的清华“肄业生”。 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古文献学家和教育家,种种身份,让李学勤先生有了“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之美誉。 李学勤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在多学科领域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例如,在甲骨学研究方面,他建立了殷墟甲骨“两系说”的分期理论,发展了“非王卜辞”的研究,并首先鉴识出西周甲骨文;在青铜器研究方面,他从“形制、纹饰、铭文、字体、功能、组合和铸造工艺”等方面开展综合性研究,推进了商周年代学的建立和商周史研究的发展;在战国文字研究方面,他率先提出战国文字“五系说”;在简帛研究方面,他参加了马王堆帛书、定县汉简、张家山汉简的整理,并主持了睡虎地秦简、五一广场东汉简等多种珍贵出土文献的整理研究工作。 人生最后十年,李学勤的名字与清华简牢牢“绑定”。在他主持之下,清华简的抢救、保护、整理与研究有条不紊地推进。 中心研究员李均明回忆,释读清华简,先生既当“指挥”又亲自上阵,除了释读自己的篇目,对于别人的篇目也会拿回去一一过目,反复斟酌。一般竹简释读时,都要在文末添加注释,他记得,李先生会帮助别人修改注释,“会结合自己的经验,尽量引用最好的资料,以做到精益求精。” 2011年至今,清华简以每年一辑报告的节奏出版,至今已有八辑,创造了战国竹简整理公布的新速度。 从第一到第七辑整理报告,清华简每年的发布会,李学勤都亲临现场。然而身体的预警信号早已有端倪,在2016年那次发布会,记者采访时就注意到,李学勤因身体不适,发言时没有站立而是坐着,为此,他还当场道歉:“这样做是很不礼貌的。”去年11月,清华简入藏十周年之际,第八辑整理报告同时公布,李学勤“缺席”了,那时,病榻之上的他正在和病魔抗争。 或许是预感到身体的衰退,去年年初,李学勤盛情邀请曾任安徽大学校长的著名文字学家黄德宽先生出任中心常务副主任,主持工作。黄德宽回忆,此前李先生一直希望他过去,因为在安徽的任务也挺重,无法做决定。一次,黄德宽来京开会时,即将住院的先生又提到这事儿,“在这种情况下,我就来了,要不然对不起李先生。”如今,在黄德宽主持下,清华简第九辑整理工作已正式启动。 昨晚,清华的官方讣告如是评价李先生:他的去世,是清华大学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国学术、文化、教育事业的重大损失! 从今天起至27日,清华将在新斋(人文学院)105室为先生设立缅怀厅,接待社会各界和师生缅怀悼念,遗体告别仪式定于2月28日上午10时在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