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京都高台寺里, 一座机器人观音正式亮相。 她高1.95米,体重60公斤, 能做出逼真的表情、动作, 能跟着音乐合掌念经, 还能人脸识别进行互动, 如果游客念念有词, 她会做出相应反应, 她甚至有自己的名字——Mindar。
300多年的寺庙,迎来了机器人观音, 这件事听起来“很日本”。 住持希望通过Mindar 念诵《心经》, 可以让更多人亲近佛法。 只是身处如此有意境的古寺, 对着一台机器人“阿弥陀佛”, 不免让人心生违和感,
机器人并不是新鲜话题, 从我们熟悉的家务机器人, 到工厂用到的工业机械臂, 还有陪小孩子读书的学习机, 但这些最多算是“机器”, 离“人”还远着呢, 所以日本人不满足于此,
人形的机器人,在日本存在已久, 早在2005年,东京知名女主播—— 藤井雅子就有了同名机器人; 日本人太孤独了, 于是造了可以抱的抱枕机器人; 太想要漂亮妹子陪伴了, 又造了年轻貌美的机器人, 23岁,高颜值,性格体贴, 担任过电视台新闻主播, 还成了机器人届的“网红”。
而提到日本人形机器人, 就不得不提到石黑浩—— 他通过观察妻子的日常生活, 获取了人体行为特征, 做过女儿的原型仿真机器人, 甚至还做过自己的机器人, 担任他的分身在世界各地讲课。
如果说日本人口持续下降, 劳动力短缺是重要因素, 那只要造机器人就可以满足需要, 为什么执着于和人类相似呢? 或许,正如石黑浩教授自己所说,
石黑浩从小和祖父母长大, 缺少来自父母的关爱。 他最感兴趣的事情是绘画, 但后来发现自己有色盲, 就把绘画的热爱转向了编程, 并在计算机领域表现了惊人天赋。 在日本和美国学有所成后, 他开始狂热研发人形机器人, 向大众展现科技魅力的同时, 他也不断思考人类的情感。
而这种探究有着合适的土壤, 因为日本的机器人传统由来已久。 从铁臂阿童木到高达, 还有几代人狂热的福音战士, 可以说,日本人从不惧怕机器人世界, 不如说他们反而很期待, 期待在科幻世界获取亲密感。 可现实中,日本的单身率逐年升高, 男性的终生未婚率已接近四分之一, 独居老人600万, 每年有4万人独自离世。 为了避免凄惨的“孤独死”, 女性们想到了抱团养老, 还成为年轻人的老之向往。 可另一反面,日本人内心也渴望情感, 也想拥有人与人的亲密交流, 无法和真实的人结婚, 那就和初音未来结婚;
在机器人领域, 有个著名的“恐怖谷”理论: 人类喜欢比较像人的机器人, 越像就越喜欢。 可一旦相似度超过了95%, 人类就会产生极度反感的情绪, 甚至是恐惧和害怕, 这个谷底就叫“恐怖谷”。
这也是Mindar引起争议的原因之一。 因为她不单单与人脸相似, 甚至尝试靠近观音的面相, 这让许多人感觉不太对劲。 我们无从猜测, Mindar是不是比泥菩萨更灵, 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 我们并不想被机器人控制。
但也有人觉得这没什么, 仅仅把它看成会动的佛像, 传统佛像由泥巴和石头制造, Mindar由高科技制造罢了。 住持说,菩萨原本就有不同化身, 这次刚好化身为机器人。 Mindar念诵《心经》横空出世 但机器人终究诞生于人类之手, 我们可以用技术造出最美的脸, 最灵活的手,最壮实的身体, 但能否造出最温柔的心, 最真实最细腻的感情呢? 当科技的触角伸向思想领域, 机器人观音也拥有心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