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快速按摩刺激水道穴预防产后尿潴留临床疗效观察

 369蓝田书院 2019-03-14

郭凤琴1,位路其1,张淑增1,张晓芬2

(1漯河市中医院妇产科,河南漯河462300;2河南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产后尿潴留是产科常见并发症,留置尿管是尿潴留的主要治疗手段1,但易引起泌尿系统感染,也经常使用诱导排尿法,但效果不太理想。传统的针灸疗法在防治本病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2,其优势在于无不良反应、整体调节、疗效理想3。有学者运用腹针疗法对存在尿潴留高危因素的产妇进行干预,临床尿潴留发生率明显下降4。但这些疗法多为有创性操作,虽然安全,也给患者带来了一定的痛苦。本研究中笔者通过快速按摩刺激水道穴,观察其对预防产妇产后尿潴留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7月漯河市中医院产科住院的经阴道分娩的产妇2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观察组年龄最小18岁,最大40岁,平均(28±4)岁;平均孕(39.7±0.8)周,平均孕(2.2±1.1)次,平均产(1.5±0.5)次,平均总产程(311.24±144.67)min;新生儿平均出生体质量(3.45±0.50)kg;会阴完整7例,会阴裂伤39例,会阴侧切54例;难产11例。对照组年龄最小18岁,最大42岁,平均(29±4)岁;平均孕(39.5±1.2)周,平均孕(2.0±1.1)次,平均产(1.4±0.5)次,平均总产程(311.92±142.76)min;新生儿平均出生体质量(3.40±0.41)kg;会阴完整6例,会阴裂伤37例,会阴侧切57例;难产1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5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中“癃闭”,制定诊断标准如下:①小便不利,点滴不畅,或小便闭塞不通;②尿道无涩痛,小腹胀满;③触诊下腹部膨隆,膀胱充盈,有压痛或者压之不适。

1.3  纳入标准

①阴道分娩产妇;②18~45岁,初产妇或经产妇均可,会阴侧切或者难产均可;③意识清楚,能配合治疗;④自愿参加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

①剖宫产术后产妇;②合并心、肝、肺、肾及血液系统疾病者;③有妊娠合并症、并发症者;④泌尿系感染或器质性病变者;⑤泌尿系畸形者;⑥产前有尿潴留或排尿困难者;⑦使用分娩镇痛者;⑧近1个月使用影响排尿功能的药物者。

1.5  脱落标准

①产后因发生不良事件或者并发症而被迫中止治疗者;②依从性差,不能按照标准方法执行者;③主动要求中止治疗者;④缺乏疗程或资料不全影响结果判断者。

2  治疗方法

2.1  基础治疗

两组产妇产后均接受自行排尿相关知识宣教,鼓励产妇多饮水,早排尿,防止尿潴留,解除产妇惧怕排尿引起疼痛或者伤口裂开的顾虑。两组产妇均嘱其有尿意时及时排尿,若在正常饮水情况下,产后4 h仍无尿意,必须排尿7

2.2  观察组

在基础治疗基础上,于产后1 h采用快速刺激按摩水道穴的治疗方法。

①取穴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在天枢直下3寸、关元旁开2寸处取穴,按压有酸胀感。②操作手法:医者肩及上臂放松,肘关节微屈,前臂及手掌部肌肉做强力静止性用力,使力量集中于示、中、环指指端,吸附于治疗部位,做频率密集的快速振颤运动,使被推拿者的部位发生振动,施术时精神集中在指端,呼吸自然放松,动作要连贯、持续,时间持续3~4 min,频率300~400次/min。随后医者以拇指或中指罗纹面为着力部,在垂直按压的同时,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一起,带动吸定部位的组织一起做回旋动作,并使局部穴位有得气感,移动时要缓慢,时间持续2 min,频率120~160次/min[8,治疗1次后评定疗效。③注意事项:找准穴位,按摩手法不宜过重(尤其产妇膀胱充盈时),以防止对软组织或者膀胱造成损伤。

2.3  对照组

不进行任何干预,自然排尿。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1)产后尿潴留发生情况

符合诊断标准者视为产后尿潴留。

(2)首次排尿不畅感

记录两组产妇产后排尿通畅感受,按照中医证候量化评分表评定,0分:不能排尿;2分:排尿点滴而出,尿感艰涩;4分:排尿尚可,有残留感;6分:非常通畅,无残留感。产妇根据自己的情况做选择。

(3)有尿意后首次排尿时间

记录产妇分娩后至产生尿意后第一次排出尿液的时间,即从胎盘娩出至产妇产后产生尿意第一次排出尿液的时间,以“min”为单位。

(4)首次排尿量

记录产妇产生尿意后第一次排出的尿液量:产妇产后有尿意时在小便器或者盆内排尿,再用有刻度的计量瓶测量其具体排尿量,以“mL”计量。

(5)产后出血量

记录产妇产后24 h阴道出血量:产妇产后使用计量型产妇垫,每2~4小时定时更换,更换后称重计量,以“mL”计量。

3.2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治疗结果

(1)两组产妇尿潴留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均无脱落。观察组快速按摩刺激水道穴对产后尿潴留有预防作用,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  两组经阴道分娩的产妇尿潴留发生情况比较例

组别

例数

发生尿潴留

未发生尿潴留

观察组

100

0

100

对照组

100

6

94

(2)两组产妇排尿通畅感评分比较

观察组产妇首次排尿通畅感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2。

2  两组经阴道分娩的产妇排尿通畅感

评分情况比较               例

组别

例数

0分

2分

4分

6分

观察组

100

0

2

17

81

对照组

100

4

13

31

52

(3)两组产妇首次排尿时间、首次排尿量及产后出血量比较

观察组产妇首次排尿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产妇产后首次排尿量显著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间产后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两组经阴道分娩的产妇首次排尿时间、首次

排尿量及产后出血量比较    ()

组别

例数

首次排尿时间/min

首次排尿量/mL

产后出血量/mL

观察组

100

128.17±54.051

267.00±138.761

232.00±85.14

对照组

100

193.06±99.94

193.00±119.56

219.50±76.51

注:与对照组同指标比较,1P<0.001。

4  讨论

产妇在分娩过程中,膀胱和尿道受压致使膀胱、尿道黏膜水肿、充血及肌张力降低;或手术助产损伤支配排尿的副交感神经等原因均能引起尿潴留9。中医学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是膀胱气化不利,治疗以通利小便为原则5。《素问·灵兰秘典论》记载:“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水道穴因与膀胱比邻,对此穴位进行按摩,可以促进水液运行,疏利气机,促进膀胱气化,通调水道10

近年关于联合水道穴治疗产后尿潴留的研究较多,多为针刺、电刺激等有创操作,如选取中极、关元、水道、气海等穴位,通过电针联合感应电辅助治疗产后尿潴留11,采用针刺阴交、石门、关元、中极、水道等穴位,腹部穴位浅刺,下肢穴位采用平补平泻的手法治疗产后尿潴留12,均取得了不错的疗效。但对于单独使用按摩刺激水道穴预防产后尿潴留方面的研究有限。按摩刺激水道穴,通过振法,即用示指、中指之腹面在穴位上震颤,能使神经兴奋,组织产生紧张,增强机能13;指部按揉水道穴发挥行气活血、开通闭塞、缓急止痛的功效8。通过按摩此穴位,可刺激经络传感排尿反射初级中枢,缓解尿道括约肌痉挛,增强膀胱逼尿肌功能,使其自行排尿14。本研究通过振法和按揉法同时刺激水道穴,能明显减轻观察组产妇排尿不畅感,并使产妇产后首次排尿时间明显提前,首次排尿量显著增加,对产后尿潴留有预防作用。据全仁夫等15报道,联合刺激水道穴可提高逼尿肌收缩力,从而提高膀胱张力和膀胱内压力,增加排尿阈值,减少残余尿量。李长明等16报道,联合刺激水道穴可能通过调控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 的表达,减少神经细胞凋亡,从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以上均与本研究结果相一致。产后尿潴留常影响子宫下段收缩,导致阴道出血量增多,有增加产后出血的风险17,本研究两组间产后出血量并无明显差异。因尿潴留给予及时发现处理,产后排尿不畅经及时干预,产妇均能通畅排尿,减少膀胱过度充盈影响子宫收缩的不良反应,对产后宫缩影响小,故两组间产后出血量无明显差异。刘玮18报道的腹针疗法预防产后尿潴留,也证实了这一观点。

本试验中在发现排尿不畅后,立即给予快速按摩刺激水道穴,嘱其有尿意时及时排尿,全部产妇排尿通畅。对照组发生尿潴留6例,4例为完全不能排尿,给予留置尿管,2例为排尿点滴不畅,膀胱充盈不适,给予1次快速按摩刺激水道穴,嘱其定时排尿,尿潴留治愈。可见单独使用按摩刺激水道穴可能对产后排尿不畅及尿潴留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因没有做相关对照试验,故不能得出肯定结论,这提示我们可以作为以后的研究方向。

本研究中观察组在按摩前,均先告知产妇按摩水道穴的意义及大体流程,因本法为手法按摩,不施针,产妇均能欣然接受。按摩实施过程中,产妇仅觉穴位处轻度酸胀感,无疼痛,无不良反应,故本研究并无拒绝及脱落者。

综上所述,产后快速按摩刺激水道穴减轻了产后排尿不畅感,使产妇产后首次排尿时间明显提前,首次排尿量显著增加,能有效预防尿潴留。此方法在临床上简单可行、安全快捷,可就地立即开展操作,节省了准备辅助治疗器械的时间,避免了针刺不当损伤内脏的危险性,易被患者接受,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及患者的痛苦,值得临床推广。(选自《中国针灸》杂志2019年第三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