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的,你应该早点知道这个高效学习方法

 张迅之 2019-03-14


最近新学到几点学习的理论,还蛮有启发的,属于崭新的认识,很值得分享。

电影《无人知晓》剧照

/ 01 /   

我们平时学习是怎样的?基本上是,把书和笔记拿过来,一遍又一遍地温习;如果想不起来,会直接去看原文,很少留给自己苦苦思索的时间。

而研究表明,你越是愿意在那里耗着,花时间和精力去回想,哪怕最后想不起来,这个艰苦卓绝的过程,也能帮助你更好地记忆并理解知识点。(S.H.Kang等人的研究,转引自彼得·布朗《认知天性》)

轻松的学习是无效的。(樊登)

《认知天性》指出,重复阅读一定会带来熟练的感觉,这种「熟练感」会让人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

——明明知识点已经烂熟于心,看了开头就能熟练地回忆到结尾。

但这只是自以为掌握而已。


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很多人觉得一看书啥都会,一打开试卷啥都不会,不知该如何做题的情形了。

书中的一句话很棒:学习本身是一项可以获得的技能。最有效的策略往往不是依靠直觉。

这篇文章,带你一起打破直觉。

/ 02 /   

与反复阅读这种复习方法相比,回想事实、概念或事件会更有效。这种方法被称为检索式练习。(《认知天性》)

在你回想时,如果很难想起来,或者磕磕巴巴,只能想起片段,别急于苛责自己。这是熟练地掌握知识点,必须经历的过程。

正是感觉到学习更吃力时,记忆才更为长久、牢固。

这块知识对我来说是新知,但我曾经写过,用考试时如何运用知识的思维,来决定看书时如何学习和记忆。

其实本质是一样的:阅读是一个被动灌输的过程;而测验,尤其是需要付出努力认真回想的检索式学习,才更符合考试时我们的大脑运作的模式。

/ 03 /  

如果我们抛开所谓的科学理论、实证研究,仅仅通过常识的逻辑推演,也可以理解这个理论:

直接以目标为导向,主动回想,之所以是更为高效的学习方式,是因为,考试考的不是你能否熟读成诵、倒背如流,而是你在面对一个等待回答的问题时,能否通过与学习完全相逆的路径,把知识点回忆出来。

《认知天性》指出:考试是最有效的学习策略之一。练习检索可以将知识学得更扎实,效果要远好于重复接触最初的资料。

把考场上需要做的事情,放到平时去做:练习如何更熟练地检索。尽量避免自己在被动、无意识的层面学习;一切有效的学习,都需要「主动」。

只有在平时付出更多有意识的、刻意的努力,在考场上才能够,有更多只凭「直觉式反应」的发挥。

/ 04 /   

关于检索/测试,还有几个重要的tips。

要想达到最佳效果,就必须重复多次检索,而且检索之间要有间隔。频繁的集中式练习,效果不如间隔练习。

平时我们检查自己是否会背,是否能回想起知识点时,答案常常就在手边。

研究显示,与单单进行测验相比,给出反馈更能增强记忆。而且有意思的是,有证据显示,稍微把反馈延迟一段时间,会产生比立刻反馈更好的学习效果。(P.K.Agarwal等人的研究,转引自《认知天性》)

延迟反馈,比立即纠正错误的效果要好,有助于你在真实的考场上,得到更好的成绩。

——因为考场上是没法立即得到反馈的,你要让自己习惯于这种情境。

/ 05 /   

另外,测验比重复阅读更能将知识迁移到新背景或新问题中。

重复阅读时,我们只知道这个知识点适用于当下的场景。而在真正需要解决问题的考场上,背景信息往往是全新的,需要进行灵活化用的,并不能直接照搬知识点。

测验的好处就在这里,学会了检索,你也就能学会迁移应用。

/ 06 /   

好辣。这是一篇非常干巴巴的文章,属于综述性读书笔记,不属于原创,标原创是为了防搬运。

内容密度有点高,为了便于掌握,例行总结:

1>轻松的学习是无效的。重复阅读带来的掌握感,是不真实的。

2>用检索式练习的方法进行测试,是高效的;检索时付出的认知努力越大,记忆效果就越好。

3>考试考的不是你能否熟读成诵、倒背如流,而是你在面对一个等待回答的问题时,能否通过与学习完全相逆的路径,把知识点回忆出来。针对「如何检索」的练习,有助于你在考场上的发挥。

4>要想达到最佳效果,就必须重复多次检索,而且检索之间要有间隔。频繁的集中式练习,效果不如间隔练习。

5>在完成测验后再获得纠正反馈,有助于你在真实的考场上,得到更好的成绩。

6>测验比重复阅读更能将知识迁移到新背景或新问题中。

读书真好。会了解很多自己本来无法接触到的新知识。

深深地感觉,应该让我们的初高中老师,都学一些高效学习的实证研究理论,并且教给我们。那样的话,也许我们的少年时代,会少走很多弯路。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