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机农艺融合的思考

 linycz 2019-03-14

彭艳生

摘 要:农机和农艺是一个辩证统一体,农艺是农机的服务方向,农机是农艺的实现载体,两者只有深度融合才能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和种植技术的潜力,实现农业增产增效的目的。

关键词:农机农艺;融合;对策

2016年10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推进农机农艺农信融合发展实施方案》,确立了推进农机农艺农信融合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这为农机农艺融合指明了方向,也为二者融合提供了平台。笔者作为基层农技推广工作者倍感欣慰,深受鼓舞。通过多年从事农机推广工作实践,使我深刻体会到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是实现农业生产优质、高产、高效的根本保障,也是实现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一、农机农艺融合的重要性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的结构和农民劳动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农业生产进入了机器换人的新时代,农业生产对农机应用的依赖越来越明显,机械化程度的高低已直接影响农民的农业生产意愿,影响到农业生产的稳定与发展,农机、农艺日益成为现代农业发展中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重要因素。随着农业高产优质良种的推广应用,对农机作业的要求越来越精细,迫切需要农机与农艺结合建立研发机制,解决一些作物品种培育、耕作制度、栽培方式不适应农机作业的要求,加快改变农民种植养殖习惯差异,促进标准化程度的进展。农艺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而农机是农艺的物化和重要载体,二者的技术最终都将相辅相成地运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中,只有二者有机融合,才能使農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因此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对加快农机化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制约农机农艺融合的主要因素

1.农民群众认知程度低。受传统的农业种植习惯影响,农业生产方式还主要是粗放式经营方式,人们对农机农艺融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水平。

2.农艺技术与农机化技术融合度低。现有的种植、收获技术模式是在传统的人工作业基础上发展和沿袭下来,有些不适合机械化作业。一些作物品种培育、耕作制度、栽植方式不适应农机作业的要求,种养标准化程度偏低等,许多农艺措施尚不能通过机械化手段加以实现,农机作业的潜力和优势难以充分发挥,农艺规范化标准化相对滞后,已经不能适应机械化时代的要求。

3.基层农技推广体制不相适应。目前我省县级以下的基层农机与农艺仍属于农机与种植两个技术部门,懂农机技术的不懂农艺,懂农艺技术的不懂农机,导致两方面技术很难高效融合。再者涉及到项目、经费、业绩等等利害关系,两部门之间不能紧密融合,大多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没有真正的、实质性的牵手合作。

三、农机农艺融合的对策措施

农机农艺融合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作物品种、栽培制度、农业机械、农民的传统耕作模式等方面,要先易后难,逐步推进。

1.加强组织领导与协作。要把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农机农艺融合联系会议制度,加强指导服务,密切沟通协作,强化督促检查,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2.强化培训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农机农艺融合,科技培训是关键。充分利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现有培训资源,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培训一批掌握农艺技术、农机操作和信息化应用的全能型农机手。强化舆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上下联动、多方参与的工作格局。

3.完善农机农艺融合的生产技术体系。开展农机农艺关键技术集成、适用机具组装配套研究,主攻重点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制定完善不同种植模式和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的全程机械化技术路线、作业规范和机具配套方案,使农机农艺融合更加科学。

4.打造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应用平台。建立全面覆盖、全程服务的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按照主要农业乡镇基本实现全覆盖的目标,分区域建设综合性全程农事服务中心,构建农机农艺融合的新型主体。通过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机服务主体,打造农机农艺农信融合示范应用平台,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农机化信息化融合、技术推广与生产经营方式融合,培养一批全程机械化技术能手,可确保形成实用性强、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辐射带动周边同类地区加快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基层农业、农机部门技术人员将共同入驻服务,加强农事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确保规模适度、功能齐全,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

5.创新农机农艺融合体制机制。一是建立农机农艺共同研究、协作攻关的长效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相互适应的农艺标准和农机作业规范。二是完善农机、种子、土肥、栽培、植保等推广服务机构紧密配合的工作机制,组织引导农民统一作物品种、播期、行距、施肥和植保,为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三是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整合农机农艺资源,树立大农业观念,建立协作推进机制,加强生产中的技术交流,共同做好农机农艺融合的宣传和技术指导工作。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以安徽省为例,论述了农机与农艺融合的重要性与对策措施,分析了在目前农机与农艺深度融合阶段受到的一些制约因素。笔者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提出了相关的策略,为今后的农机与农艺融合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关于农机农艺深度融合的思考[J]. 杨孙旺,阙勤伟. 农民致富之友. 2016(02).

[2]现代农业生产中农机与农艺结合的措施[J]. 白波. 南方农机. 2016(02).

[3]农机农艺融合理论方法与实现途径研究[J]. 梁建,陈聪,曹光乔.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4(0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