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死之前,一定要和孩子好好谈谈,这件我们最忌讳的事

 恬淡闲适 2019-03-14

死之前,一定要和孩子好好谈谈,这件我们最忌讳的事

死之前,一定要和孩子好好谈谈,这件我们最忌讳的事

✎关于活着这件事,死亡是最好的老师。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主任医师顾晋建议从中小学生开始开展死亡教育,被刷上了热搜。“死亡教育”和“性教育”并称为我国最缺乏的两大教育,而它们又恰恰是关乎每个人的,尤其是死亡,至少目前看来,没有人躲得过,但是且不说教育,我们连谈及都讳莫如深。

死之前,一定要和孩子好好谈谈,这件我们最忌讳的事


死之前,一定要和孩子好好谈谈,这件我们最忌讳的事

其实今天想跟大家谈谈的是怎么给孩子做“死亡教育”,但在此之前,我觉得更为重要的是家长对死亡要有一个健康的态度,因为我们传递给孩子的态度就是最具影响力的教育。而现实是,我们对死亡有太多的误解。

❶觉得死亡离我们很遥远

我们总觉得没有必要过早地跟孩子谈论死亡,因为死亡对孩子甚至对我们来说都可能很遥远,但是其实死神一直都守在我们身边。美国人口普查局的“世界人口时钟”显示,全球每秒死亡1.8人 ,中国每秒死亡1.9个,每一秒都有人猝不及防地离开。

就在前几天,埃航的波音737-MAX 8型飞机遭遇空难,除了我们最关心的那8个中国遇难者以外,还有医生、律师、教授、作家、学生以及年轻的人道主义工作者,有议员的妻子、儿子和女儿,还有前往肯尼亚度假的一家六口。谁也没有想到他们登上的是一架被死神预定的飞机。

❷好死不如赖活着

这本是一句鼓励失落的人不要随意轻生的安慰,却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有尊严地死去”的阻碍。就像人大代表顾晋所表达的,对于很多癌症晚期的病人,其实大家都知道积极地治疗是无效的,但是很多家属怕背上“不孝”的罪名,拒绝舒缓治疗,很多病人疼痛难忍,尝试自杀,却还是要背负着孩子的“孝”艰难地熬着。

死之前,一定要和孩子好好谈谈,这件我们最忌讳的事

台湾85岁前知名体育主播傅达仁身患胰腺癌,已经被癌症专家判了死刑,只能通过瓶装吗啡止疼,不堪病痛折磨的他最终选择了在瑞士组织“尊严”(DIGNITAS)执行安乐死。

死之前,一定要和孩子好好谈谈,这件我们最忌讳的事

他穿着西装、黑球鞋,在家人的陪伴下,平静地服下药物,家人感觉释然,爱人为他鼓掌,大赞他好棒,他的儿子泣不成声,连着对爸爸说:爸爸我们爱你,好,不痛了。然后他就在儿子的怀里静静地睡去。

尽管安乐死在我国的推行还有很大的道德困惑和现实阻碍,但是用舒缓治疗减缓病人的痛苦,让他们能稍体面一些地离开,不比强行挽留更能表达爱吗?将心比心,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活着的时候很精彩,去世的时候有尊严。

❸对死亡讳莫如深

《西藏生死书》里说:我们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是啊,我们的传统对“死”都太过于忌讳。比如数字4不吉利,送人礼物不能送钟,因为谐音“送终”,不能在米饭里插筷子,感觉像在上坟,我的外婆不允许我头戴白色发夹,甚至不允许我用“重”来形容人,她说人死了被抬棺材的时候才说“重”......关于死有太多忌讳的字眼,记不清有多少次说完话被父母要求说句“呸呸呸”,吐掉不吉利,死真的就那么说不得吗?只要不说它就不存在吗?

我们不愿谈及死亡,更不会跟孩子解释,孩子摇着死去的亲人,天真地问“为什么他还在睡懒觉?”又或者好奇地问“外婆死了,那外公什么时候死?”,我们感到尴尬,甚至会动手打孩子,难道孩子对死亡一无所知,不是家长的错吗?一味的回避,只会让孩子因为对死亡缺乏认知而更加恐惧,缺乏对生命的敬畏。

❹死亡是很悲伤的

在我们大部分人的印象中,死亡是阴森恐惧的代名词,墓地总是在鸟无人烟的偏僻之处,是恐怖片最常见的场景参考。我们认为死亡会带来某种污染,应该远离生人,早期的西方也是如此,但是后来他们的墓葬习俗发生了一些变化,墓地逐渐从城墙之外转移到了城里。墓地整洁干净,想念逝去的亲人了,就带着一束花、一本诗集,去给他们读读诗,聊聊心事。

死之前,一定要和孩子好好谈谈,这件我们最忌讳的事

墨西哥的亡灵节,日本的盂兰盆节,都把关于死亡的节日过成了色彩斑斓的狂欢节,他们觉得死者是去了更好的地方,他们怀念逝者,庆祝这不一样的“团聚”。相比之下,我们的清明总是“雨纷纷”,充满了忧伤的气氛,一年一度给墓地除草,给逝去的亲人送去无用的纸钱,烧给他们满汉全席、锦衣华服、高宅院落甚至先进的数码产品,以慰藉我们对他们生前的亏欠。生前若有亏欠,纸钱弥补不了,生前已尽孝道,死后自然心安。

死之前,一定要和孩子好好谈谈,这件我们最忌讳的事

如果我们家长能够对死亡有更开放、积极的态度,在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的时候就能更加从容。


死之前,一定要和孩子好好谈谈,这件我们最忌讳的事

死亡教育最好的时机就是死亡来临之前,一般3岁以前的孩子主要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不太会主动提及死亡,在孩子3-4岁的时候,他们就会对死亡产生兴趣,反复地询问关于死亡的话题。5岁以前,可以用孩子更能接受的方式让他们理解死亡,比如人死了就去了更美好的天堂。但是一般5岁之后,孩子已经能够接受死亡客观存在的事实,就要尝试给孩子建立正确的死亡认知了。

❶死亡是什么?

这是大部分孩子都会追问的问题,他们会从媒体上以及人们的口中听到“死”,这是一道家长一定要准备的必答题。目前令我比较满意的答案是美国心理学会的建议解释:

死亡代表一个人没有任何感受,不会感受饥饿、口渴、恐惧或者受到伤害,不过这也代表着我们再也看不到他们了,可是对他们的记忆,是可以永远保存在我们的心理和脑袋里的。

就像《寻梦环游记》里所说:死亡永远不是爱的终点,遗忘才是,在爱的记忆消逝之前,请记住曾经深爱你的人,并且好好地说一声,再见!

死之前,一定要和孩子好好谈谈,这件我们最忌讳的事

❷为什么要死?

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地球有新生,就要有死亡,后者是给前者腾地方,但是我并是不很愿意用这种冰冷的方式解释生命,我想让孩子知道死的存在是为了更好地活着,正因为生命有限,所以我们要认真地把握每一天,所谓“向死而生”就是死亡教会我们最宝贵的东西,因为会死,所以要把握当下,好好活着,好好珍惜身边人。而这些不是一两句标准答案就能够传递给孩子的信念,孩子的死亡教育,需要慢慢来。

❸死亡课程

在国外,有很多类型的死亡课程。老师会带着孩子们参观殡仪馆、太平间、火葬场、公墓,引导孩子对死亡的思考,认真地讨论人死了会怎么样,通过演戏的方式模拟亲人死亡的情形,设计一场亲人的遗体告别仪式等等。有些地方还提供真实的棺材,让父母躺进去,盖上一会儿棺材盖,模拟一场葬礼,体验过的人说那种真实的感觉,仿佛真的重生,让人重新审视当下,也让人感到非常幸运,因为现在我们还有时间还有健康的身体,去做那些想做的事情,去爱要爱的人。

死之前,一定要和孩子好好谈谈,这件我们最忌讳的事

以上的课程或许在短期内很难被我们的传统所接受,但是死亡课程的形式还有很多。2017年,成都的七中万达学校在体育馆举办了一场学生的“集体葬礼”,54名初一学生带着眼罩,放缓呼吸,在悲伤的音乐声中,静静地躺在地上体验了20分钟的“死亡”,当他们“重生”之后,不少学生流下了眼泪,感慨自己的遗憾和后悔,有了对生命新的体会,感叹要好好活着。

死之前,一定要和孩子好好谈谈,这件我们最忌讳的事

在家庭中,一株植物的枯萎和一条小鱼的离开、一只小狗的死亡,都是鲜活的教育。比如孩子养的兔子死了,小兔子就跟孩子的朋友一样,需要一个仪式来送别。和孩子一起回忆和小兔子相处的美好时光,给小兔子制作一本纪念册,制作一个小棺材,为它种一棵小树,我们有无数种方式去表达内心的哀伤,但不要忘了告诉孩子“小兔子会以一种特别的方式一直留在我们的记忆中,永远不会离开”。


死之前,一定要和孩子好好谈谈,这件我们最忌讳的事

最近有句话很火——“父母是孩子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放到我们今天谈论的话题情景里,这句话是错的,我们不要去阻断孩子面对死亡,否则当我们离开,他们会非常非常害怕,要在我们在的时候就要陪着他们勇敢地盯着死神。

死之前,一定要和孩子好好谈谈,这件我们最忌讳的事

当死神带走了孩子身边的人,是选择回避还是编造一个逝者远行的谎言?我的建议是主动如实地说。因为孩子是可以感知到周围的变化的,如果我们避而不谈,他们也会找别的途径去获取必要的信息,而这个信息源就很可能更不可控,也许事实有偏差,也许透露信息的人表达方式欠妥,都会给孩子造成更严重的伤害,而孩子也会在知晓这件事后因为我们的隐瞒而失去安全感。

具体要怎么告诉孩子呢?这里提几点建议供参考。

❶询问和交代

当我们要和孩子谈及此事的时候,他们可能已经掌握了一些信息,用问句打开你们的对话,了解孩子目前知晓的程度和孩子当前的心理状态,能更有效地和孩子进行进一步的沟通疏导。

如果孩子已经5岁以上了,应该跟孩子交代清楚逝去的亲人是为什么死的,死又意味着什么,是逝者不再呼吸,不再心跳,不再动弹,但是他们永远不会从我们心里离开,他们会以各种方式“回到家里”,虽然我们看不到,但是可以用心感受。

❷分享感受

亲人的离开必然会让人伤心难过,不需要在孩子面前强撑,应该和他们共享我们的悲伤失落,可以一起哭泣,可以一起发泄,这样孩子才会知道自己面对死亡时的悲伤也是正常的。

面对悲伤的孩子,带孩子回忆过去被心理学称为“叙事疗法”。温柔地让孩子理解死亡,用故事的方式疗愈悲伤,这里推荐一本著名的死亡教育绘本《爷爷变成了幽灵》,我是流着泪看完了这本绘本,却在读完后获得了爱和温暖。

死之前,一定要和孩子好好谈谈,这件我们最忌讳的事

故事讲述的是小男孩艾斯本的爷爷突发心脏病去世后,他始终无法接受这个现实。当天晚上,爷爷变成了幽灵回来找艾斯本,书上说忘记了某件事才会变成幽灵,爷爷不想做幽灵,于是艾斯本就帮助爷爷想起了许多年轻往事,也包括和艾斯本的美好时光。

最后,爷爷终于想起来自己忘记了什么——“我忘记了跟你说再见,我的小乖乖。”然后爷孙两人都哭了起来,爷爷让艾斯本要乖,彼此约定互相想念,艾斯本说要把爷爷的照片挂在墙上,爷爷很开心,然后他穿过墙壁,走进花园,走到马路上,最后消失不见了。

对过往的回忆能够缓解情绪,记住是最好的告别。所以,爷爷在完成对艾斯本的告别仪式后,再也没有出现,而艾斯本也逐渐接受了爷爷故去的事实。

❸好好告别

我爷爷是死于癌症的,那年我七岁,我最后的印象就是看着爷爷虚弱地躺在藤椅上,身体发青浮肿,那时的我并不知道爷爷快要死了,下一次见到他,他已经静静地躺在棺材里了。现在想起来都很懊恼,没能在他最后的时光好好逗他开心,没有好好跟他告别。

把孩子和死亡隔离开并不是一种保护,而会留下困惑和遗憾。在慢性病人离去之前,让孩子有个心理准备,让他们再多看几眼亲人,“死”并不晦气,濒死之人也不会产生什么所谓的废气。

死之前,一定要和孩子好好谈谈,这件我们最忌讳的事

让孩子接纳死亡,不是去编造一个美好的天堂,而是认真地充满爱地和逝去的亲人告别,从死亡中获得生的力量和热情。所有温暖的死亡教育,都是以爱作为底色的 ,每个死去的亲人,都希望我们含着眼泪微笑。

死之前,一定要和孩子好好谈谈,这件我们最忌讳的事

旺妞

很多濒死的人都说,金钱荣誉都不是最重要的,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死时那些没来及做的事,没来得及爱的人。好好活着吧,因为我们会死很久,好好爱吧,因为每个人都准备随时离开。

死之前,一定要和孩子好好谈谈,这件我们最忌讳的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