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获取关键资源对于数据中心而言,土地资源和市政配套资源是建设的前期必备条件,而人力资源和服务资源是后期运行的关键保障,二者对于数据中心均至关重要,无论采用自建或是租用模式,均需提前进行资源情况的确认,以避被动应对免数据中心投产后的不利局面和风险隐患。 1、土地及市政配套资源2014年7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2014年版)》,其中由市经信委制定的关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门类下明确规定:“禁止新建和扩建数据中心,PUE值在1.5以下的云计算数据中心除外”,此后全国多地也有类似的限制要求发布。在政策层面收紧的同时,电力、市政水等资源的配给也变得十分紧俏。如某银行在北京石景山地区规划的数据中心建设项目,因水、电资源供给不足,又无法扩容而被迫整体项目放弃;又如北京海淀区某区域,因新建数据中心较为集中,出现了市政供水能力不足的情况,造成正在建设的数据中心项目停工或被迫变更制冷方案,改水冷系统为风冷系统,不仅使得PUE值提升,大幅度增加运营成本,也可能为今后的运行带来风险隐患。至此,对于大中型银行自建数据中心而言,一方面自身前期并没有数据中心地块以及资源的储备,另一方面政府审批也不再像之前一样的容易,那么“拿地难,资源更难”成为自建数据中心的首要难题,且十分不易解决。 而对于小规模银行,一般数据中心规模有限,如采用自建模式则多选择在已建成的写字楼等类似建筑物内,通过加固等措施达到数据中心的建筑物要求后,自行建设。此类数据中心虽然可以规避掉政府审批环节,同时因为规模较小,对资源需求量不大,一般均可协调到相应资源。但因其建筑物在设计之初并不是作为数据中心使用,在变更用途作为数据中心使用后仍会存有诸多隐患,且这些隐患并非能够全部解决,会在后期运行过程中长期存在,会给数据中心安全使用带来难以想象的风险隐患。如一些建筑物地下室作为车库使用,其邻近即为大厦配电室,存有起火造成的停电隐患。又如建筑物不具备安置发电机空间,导致无法安装等;另一方面,小型数据中心因面积有限,难以实现如自然冷却等有效的节能措施,会造成后期运维过程中PUE值居高不下,资源支出大幅提升。所以并不推荐使用类似由非数据中心楼宇改建而成的数据中心。 而反观数据中心租赁行业,以联通、电信为代表的老牌通讯企业,前期已有充足的地块资源储备,水、电等必要资源也较为充裕,在政令的强制要求下,虽然新批数据中心建设项目较为困难,但仍可将前期大量的储备资源加以利用,提供第三方单位进行选择与租赁。 相较于自建与外包两种模式,不难看出,自建模式需要银行付出相当多的精力放在地块申请、审批以及资源获取的层面,且每一次选择均需要进行详细论证,以契合自身业务需求,任意一项不能满足需求均要推翻重来,难度大且可能影响同期业务的发展;而外包模式则将此类问题前置到了出租方层面,银行只要选取满足自身需求的数据中心,审核其手续合法有效即可,相对而言难度大大降低,且可迅速有效支撑业务的发展。 2、区域成熟度对于数据中心选址,并非仅仅是我们所常说的需要满足国家A标准内相应要求,还要考虑周边建筑物情况是否存有危险隐患、地块长期规划有无危险隐患以及生活配套设施是否能够达到运维人员长期稳定工作条件。 对于自建数据中心而言,在一线城市繁华区域银行已经很难取得各方面要求均较为理想的合适位置进行建设,基本都在进行外迁。如北京地区五环以内基本已无大型银行有在建数据中心项目,在2015年后,银行已基本无法在五环至六环区域得到理想数据中心建设地块。那么对于外迁而远离繁华地区的自建数据中心,会面临几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一是地块成熟度不足,未来发展规划不明确。由于地处偏远,数据中心周边仍有预留土地资源,未来发展规划中是否会建设加油站等对数据中心安全运行存有重大隐患的建筑,银行很难得到相关信息。未来如有类似规划实施,也无能力阻止,最终造成数据中心的外部安全隐患; 二是数据中心偏远,厂商维护响应速度降低。对于银行自建数据中心而言,大型基础设施、IT设备、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关键元素还是主要依托于原厂家的维护。数据中心的外迁必然会影响到厂家到场诊断维护的速度,以及备品备件的到场速度。这也就意味着银行数据中心在运行过程中要承担着更大的业务风险; 三是周边配套生活设施的不足,可能影响运维人员的稳定性。对于数据中心稳定运行而言,运维人员才是其中关键。如果数据中心周边生活配套设施匮乏,吃穿住行困难,学校、医院等场所极不便利,短期内对于运维人员稳定并不会有太大影响。但从长期看,将会导致人员的流失。而一名对数据中心非常熟悉的关键岗位运维人员培养十分不易,甚至要从建设时段就参与项目才可以对数据中心由通透的了解,可以准确处理突发事件,而类似人员的流失也不是通过后续再培养就可以完全替换的。如此没有一个稳定的运维团队,将大大提升数据中心的安全运行风险度。 鉴于以上几点,自建数据中心不建议选择过于偏远、封闭的环境中,仍要选择尽量繁华以及周边建筑物基本已经规划完成的地块,以降低所述风险隐患。 对于外包数据中心而言,如前文描述,以联通、电信为代表的老牌通讯企业,由于已有地块资源储备,且地理位置基本都在较为繁华地区,可有效避免数据中心地理位置偏远所带来的隐患,但类似数据中心可租用资源也较为有限,从长远角度看,地理位置较好的数据中心可租用资源将越来越紧俏。除去此类有较多地块储备的老牌通讯企业外,在数据中心租赁市场内,还有类似于万国数据、中金数据等以租赁数据中心为主要经营项目的企业,目前与银行自建数据中心面临同样的情况,那就是地理位置的边缘化。如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后,在廊坊、张北等环北京周边地区大量的数据中心建成,并提供租赁服务。但由于地理位置问题,至今仍较少有大型银行选择将主生产中心租赁放置。又如内蒙古鄂尔多斯,因为政府政策的扶持,以及较低的资源成本,在2010年后建设了一批数据中心,希望以租赁的形式吸引大型银行入驻,但因为其地理位置过于偏远,目前空置率较高。 相较于自建与外包两种模式,目前形势下外包模式仍有可挖掘的现有数据中心资源,有理想的地理位置可供选择,但自建数据中心已经被迫远离城市核心区域,从厂商服务等级、自有运维人员稳定性均对银行数据中心的稳定运行带来一些不利因素。 二、成本因素投入成本是任何一家银行在考虑自主建设还是外包数据中心时必须面对的问题。对于银行自主建设的数据中心成本,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前期资金投入成本和时间成本,后期运营成本;而对于外包数据中心而言,成本体现于租金和后期运营成本。 1、前期资金投入成本针对一个数据中心的前期建设所涉及的成本项目大体可归纳如下: 1)土地成本 2)土建成本 3)电力电源设施 4)数据中心装饰装修以及机电工程 5)基础设施(UPS、空调、油机等) 6)安防、消防系统及设施 7)基础网络及网络安全设施 以上7项是建设一个数据中心的必备要素,其中第1项土地成本具有比较大的地域性差异,第2项至第6项的投入成本地域性差异不大。对于银行自建数据中心而言,虽然固定资产可以进行多年度摊销,但初期建设时,也将面对高昂的一次性资金投入成本。 在不考虑土地成本的前提下,建成一个面积约5000平米,可容纳1500个机柜的国家A级标准数据中心,近年来费用约需要人民币5至6亿元左右。如果再考虑到北上广等数据中心所青睐的一线城市土地成本更是大幅度飙升,对于银行来说,自建数据中心的前期投入十分可观。 对比外包数据中心,其建设成本已经由出租方进行过支付,银行以年租金的形式向出租方进行支付,相应降低了数据中心建设初期的高昂一次性投入,占用资金比例较少,有一定的优势。 据调研考察目前较为大型的几家数据中心出租企业,用于出租的数据中心建设成本基本摊销周期一般在5至10年,此成本会反映在租金内。那么,在自建与租赁的数据中心等级相同情况下,如使用期小于5年,则租赁使用的成本更加低廉;如使用期在5至10年间,则两种方式成本大体相当;如使用期超过10年,则自建数据中心更加合算。 2、前期时间成本对于银行而言,数据中心是业务领域的重要支撑环节,其关乎业务的持续发展以及业务量突发性变化时的应对速度。而大型数据中心的建设周期,要经历土地审批、资源审批、规划设计、方案评审、建设施工、验证验收、试运行等阶段,所需周期短则3年,长则在5年以上,难以面对目前快速变动的金融业务市场格局。同时,银行监管部门在《商业银行数据中心监管指引》中强制要求“第五条:商业银行应于取得金融许可证后两年内,设立生产中心;生产中心设立后两年内,设立灾备中心。”、“第七条:总资产规模一千亿元人民币以上且跨省设立分支机构的法人商业银行,及省级农村信用联合社应设立异地模式灾备中心。(节选)”。那么一家在快速成长中的银行,如果在前期并没有做好中长期的发展规划,则选择灾备数据中心自建模式的可用时间周期将非常有限,甚至会影响到灾备体系的建设完成,无法满足监管部门强制要求。 相对于自建数据中心的时间成本较高而带来的业务风险,外包模式恰好弥补了这一劣势。由于银行仅是从出租方选择已经基本建成的数据中心,省略了建设过程中的大部分工作,仅需要在局部进行客户化的需求改造即可,时间周期相对较少,短则3个月,长则1年内即可实现数据中心的投产运行,相对而言时间成本以及业务风险均有所降低。但需要注意的是,数据中心租赁也有一定的运气成分,如果在某一阶段,行业内恰好没有合适的数据中心资源可用于出租,也将会使得有此规划的银行面临不可控的时间成本扩大。 3、后期运营成本数据中心的运营成本主要包括:资源成本(水电等)、人力成本、设施设备维护维修成本、保险费用等。对比自主建设以及外包模式发现,规模越大的数据中心,自建与外包模式的运营成本差异越小,甚至持平或略低;而规模越小的数据中心,自建与外包模式的运营成本差异越大,差异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源成本。简而言之,数据中心规模与管理人员数量并非呈线性比例增长。如100平米数据中心,在7*24小时现场值守情况下,至少需配置5至6名运维人员;而200平米数据中心,虽然面积扩大一倍,但并非运维人员数量就要成倍增长,仅增加1名或不增加也可应对数据中心安全运营要求。如此,在租赁数据中心已经整体呈现规模化、大型化的前体下,其单平米的运维人员数量就会大大下降,较之自建小型数据中心有一定的运营成本优势。 由此,对于银行而言,建设规模越小的数据中心,采用外包模式则更能体现出运维成本方面的优势,建设越大规模的数据中心,在不考虑租金的情况下,两种模式并不存在过大的成本差异。
(以上内容来自于:《银行数据中心场地及基础设施管理的自主与外包发展趋势研究》,作者:屈焰、魏强、康艳红,工作单位: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CDCC将以连载形式分期发布,敬请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