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她是大清含金量最低的皇后,但皇帝为她痴迷,死后哀荣无人可及

 昵称413468 2019-03-14

清代十二帝中,太宗皇太极和世祖顺治帝似乎对爱情颇为向往,皇太极生前曾对宠妃海兰珠迷恋得死去活来,为了她还哭坏了身子;顺治帝则更甚,自董鄂氏入宫后,独宠一人,要不是孝庄和众臣的劝阻,他还想把皇后废了让她替代。更有甚者,董鄂氏去世后,顺治帝伤心至极,不久也追随爱妃而去了。

顺治帝对董鄂氏到底有多宠爱呢?从他对董鄂氏的丧礼便能看出一二,可以说,有清一代,像董鄂氏那样死后受到的哀荣绝无仅有,即便是放在历朝历代,那也是独一份。

其一,下令哭临不哀者重罪议处

董鄂氏生前并非是中宫皇后,丧礼也谈不上是国丧。可她去世的当天,顺治帝就命和硕亲王以下,满汉四品官以上,公主、王妃以下命妇都要到景运门内齐集哭临。这个规格明显是有背祖制,而且顺治帝还下令一定要表现出悲痛之意,不可敷衍了事。要不是孝庄太后出面劝阻,顺治帝这才有所松动,随即下令辍朝五日。

其二,追赠为皇后

董鄂氏去世后第三天,顺治帝下旨礼部,追封为皇后。五天后就举行了追封典礼,这个速度实在太快了。不过,顺治帝此举没有得到太后和朝臣的认可,认为与礼制不合。按例,康熙即位后要给董鄂氏加上“某天某圣”的谥号,可是康熙帝没有这么做,既然康熙没做,其后的皇帝也就不敢了。所以,董鄂氏的谥号,也是清代皇后中含金量最低的。

其三,写祭文百般苛刻

顺治在命文臣们撰写董鄂氏的祭文时,鸡蛋里挑骨头,那些饱读诗书的大学士、翰林官绞尽脑汁,怎么也写不出一篇让顺治帝满意的祭文。这倒不是说他们文笔不行,而是没能显示出顺治帝和董鄂氏之间的深厚感情。最终还是一个七品的小官撰写的祭文得到了顺治帝的认可。

据说,这篇祭文让顺治帝大为感动,读后泪流满面,至情至深。主笔的这个小官也因此祭文红了一把,受到顺治帝赏识,没几天便官升数级,成了兵部郎中。

其四,蓝批逾制

按清制,皇帝、皇太后、皇后大丧期间,皇帝批阅奏折该朱笔为蓝笔,时间是二十七天。可是董鄂氏去世后,顺治帝不顾礼制,从八月十九日到十二月底,一直用蓝批,时间长达四个多月。这在清代,也是唯一的案例。

其五,抬棺椁用朝廷大员

不管是皇帝、皇太后去世,照例抬棺之人都是内务府安排杠夫。可顺治帝独树一帜,董鄂氏去世后,其梓宫奉移到景山观得殿战暂安,抬梓宫的杠夫清一色是满洲八旗的二至三品的大员。这些满洲贵族们这回可是吃了苦,据说董鄂氏的梓宫里装满了沉重的陪葬品,加上一口上好的楠木棺材,让大臣们抬着异常沉重,几乎迈不开步。

其六,欲让宫人殉葬

关外的时候,满洲有殉葬的习俗,可是入关后,清朝统治者沿袭中原汉人的传统,渐渐摒弃了这个陋俗。可顺治帝认为董鄂氏升天后身边没有伺候的太监、宫女,于是在董鄂氏被火化后,曾让三十名太监和宫女殉葬。最终还是在孝庄和众大臣的极力劝阻下,顺治才将他们免死。

其七,亲自为爱妃写行状

所谓的“行状”是皇帝、太后、皇后去世后,为追念其生前功德、贤淑,由大臣为其歌功颂德的文章,也可以理解是人生得的总结。可董鄂氏去世后,顺治帝亲自操刀,饱含深情地写下了四千多字的行状。在这篇洋洋洒洒的行状中,顺治帝对董鄂氏的美言嘉行给予了极为生动的追述,还多次提及两人的感情。

董鄂氏死后追封为孝献皇后,于康熙二年(1663年)二月二十七日,和孝康皇后一同葬入孝陵地宫。尽管董鄂氏生前没有做过皇后,但死后能得到顺治帝如此超高的待遇,一生可谓无憾,说她是大清皇后中最有福的应该也不过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