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某,男,26岁,许昌人。主诉在1年前出现面色苍白,倦怠乏力,头昏,心悸,气短,自认为工作劳累所致,当时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约半年后自觉症状加重,在省级某医院检查,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即住院治疗半年,血小板因输血而升高,停止输血即下降,欲结合中医治疗。刻诊:面色苍白,畏寒怕冷,肢体沉重,倦怠乏力,气喘,心悸,腰酸,牙龈出血,舌质淡,苔白厚腻,脉沉弱。辨为脾肾阳虚,痰湿阻滞证,治当温补脾肾,燥湿化痰;给予桂枝人参汤、海蛤汤与二陈汤合方,人参12g,白术12g,茯苓12g,桂枝12g,海马10g,炙甘草12g,蛤蚧1对,姜半夏15g,陈皮15g,干姜9g,棕榈15g,海螵蛸12g,阿胶10g,生姜18g,乌梅2g。6剂,水煎服,每天1剂,每日3服。二诊:畏寒怕冷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心悸好转,以前方6剂。四诊:气喘明显缓解,以前方6剂。五诊:牙龈出血减轻,以前方6剂。六诊:面色略有红润,以前方6剂。之后,以前方治疗50余剂,自觉体力精力恢复正常,病人家属建议到北京作骨髓移植手术,术后继续服用中药半年。随访2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畏寒怕冷辨为寒,再根据倦怠、气喘、心悸辨为气虚,因苔白厚腻辨为痰阻,以此辨为气血虚弱,痰瘀阻滞证。方以桂枝人参汤健脾益气,温阳散寒,以海蛤汤温补脾肾,摄纳宗气,以二陈汤醒脾燥湿化痰,加棕榈、海螵蛸,以固涩止血,阿胶补血止血。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47.王付教授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