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原藩镇的演变:藩镇的形成期

 金色年华554 2019-03-14

为了应对叛乱之初危殆的局面,并进而遏制叛乱的进一步蔓延,唐政府在内陆的“大郡要害之地”遍置藩镇,以此作为应对时艰的重要手段,这使得藩镇在中原地区不断涌现。中原藩镇的形成期,作为该地域发展发展的第一阶段,它起于至德元载《幸普安郡制》的颁行,讫于德宗贞元之际中原藩镇的基本定型。这一阶段,中原地区政局不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藩镇废置无恒、藩镇的名称与治所不固定藩镇管辖的区域时常发生变化藩镇的动乱比较频繁。

中原藩镇的演变:藩镇的形成期

首先,藩镇废置无恒、名称与治所不固定。至德元载(755),中央在中原置河南(治汴州)、淮西(治颖川,即许州)、青密(治北海,即青州)节度使、郓齐兖三州都防御使(治齐州)、东畿观察使(治洛阳)。乾元元年(758),废河南节度使,置汴州都防御使,淮西道节度徙至郑州;豫许汝三州,别置豫许汝节度使(治豫州)。二年,废汴州都防御使,置汴滑节度使(治滑州)、郑陈节度使(治郑州)。是年,废淮西节度使,未几复置;升郓齐兖三州都防御使为节度使(治兖州)。上元元年(760),置滑卫节度使(治滑州),废汴滑、河南、郑陈节度使,淮西节度使徙治安州,又置淄沂节度使(治沂州);平卢军节度使侯希逸引兵保青州,授青密节度使,遂废淄沂节度,号淄青平卢节度;改陕虢华节度为陕西节度,寻置观察使。二年,华州置镇国军节度使,亦曰关东节度。

建中二年(781),朝廷复置陕西都防御使,置河阳三城节度使,亦曰怀卫节度使,又置宋亳颖节度使,治宋州,寻号宣武军节度使。三年,置徐海沂密都团练观察使,治徐州;废淄青平卢节度使,置淄青都团练观察使,治青州,置曹濮都团练观察使,治淮州。兴元元年(784),废陕西节度使,永平军节度徙治滑州;宣武军节度使徙治汴州;废徐海沂密都团练观察使,复置淄青平卢节度使,治青州,废曹濮都团练观察使。贞元元年以后(785),废东都畿汝节度使为都防御使,置陕虢都防御使,治陕州,罢河阳节度使为都团练使,永平军节度使更号义成节度使;改淮西节度使为淮宁军节度使。二年,升东都畿汝州都防御观察使。三年,陈许节度,徙治许州。四年,徐泗壕三州节度使,治徐州;淄青平卢节度使,徙治郓州。五年,罢东都畿汝观察使,置都防御使,汝州别置防御使。九年,罢潼关节度使。十年,陈许节度使赐号忠武军节度使。十二年,复置河阳节度使,治河阳。十四年,申光蔡节度赐号彰义军。十六年,废徐泗壕三州节度使,未几,复置泗濠二州观察使,贞元二十一年三月,名其军曰武宁。

其次,藩镇管辖的区域、诸州的隶属关系时常发生变化。至德元年(756),置东畿观察使,领怀、郑、汝、陕四州,河南节度使,领郡十三;陈留(汴州)、睢阳(宋州)、灵昌(滑州)、淮阳(陈州)、汝阴(颖州)、谯(亳州)、济阴(曹州)、濮阳(濮州)、淄川(淄州)、琅琊(沂州)、临淮(泗州)、东海(海州)、彭城(徐州)等。

再次,藩镇动乱频繁。在此期间,中原藩镇动乱主要包括军将为了实现节帅权力的内部传承,或为了维护“河北故事”而与中央进行公开的对抗、军将为维护自身的利益而发动反对节帅的动乱。

第一类的叛乱,绝大多数发生于淄青、淮西、宣武等镇,其目的是为了获取节帅的权力、或迫使中央颁赐族节,使其“非法”攫取的权力“合法化”。在此期间,其中规模较大的动乱主要有十一次,即李正已之乱、李纳之叛、李师古之乱、李希烈之叛、吴少诚之乱、李灵耀之乱、刘士宁之乱、李万荣之乱、李迺之乱、邓惟恭之乱、李克宁之乱等。

在中原藩镇的形成期,中原的政局极为不稳,这可以从中原藩镇的废置、中原藩镇名称与治所的改易、辖区的变化以及藩镇动乱的频率上得到非常清晰的反应。藩镇发生废置的次数达62次,名称改易次21,治所发生变化有17次,其中仅淮西一道的治所,就发生了7次变化,先后以许、郑、豫、安、蔡、汴六地为治所。如果将各藩镇内涉及州郡隶属关系的变化包括在内,以每变动一州为1次计算,那么可达37次之多。区域内共发生18次动乱,其中规模较大的有11次,影响较小的7次。前者发生动乱的目的主要为谋取节帅的权力在藩镇内的传承,其中既包括藩镇与中央公开的冲突,以淄青与淮西为代表也包括主要集中于藩镇内部的权力争夺,宣武镇与武宁军比较具有代表性。后者,基本上是藩镇内的军将哗变,它们的动机与其说具有政治性,毋宁说是经济性的。从前者发生动乱的次数明显多于后者表明,该阶段的动乱具有较多的政治色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