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忆真的有捷径吗——解密记忆术和科学记忆真相

 路漫漫naauvrq8 2019-03-14

文/意十流

前言:

惶恐,我在初中还是小学就被“记忆宫殿”等神奇的记忆术迷惑不知归途,直到现在大学才得一机会看到一个好的讲述记忆概念和本质的良心课程。

不禁感慨,真的,在记忆这一块受挫的人太多了,他们想要学习更多知识,却往往长期不得章法,盲人摸象,再加上被周遭“坑蒙拐骗”的网上水课荼毒,苦不堪言。

如果你和曾经的我一样,对自己记忆不好、效率不高这件事存有疑惑的话,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到你哪怕一点点。

废话不说了,警以下献上本人的上课笔记(约莫复盘)和小小心得,给同样受困于低效率自己的人。——文长,不喜慎入,想看干货的,可直接跳到第二点。

1你对捷径二字有偏见吗

首先希望大家反审一下自己对“快速、有效记忆方法”这件事本身的态度是什么?——比较对立的两个态度是“极度信任”和“极度不信任。”

什么意思?

我们先来讲讲第二类观点“极度不信任”。持有这类观点的朋友,一般在接触到诸如“12天学会演讲”、“三天背完3000个英语单词”、“半个月学会英语”等之类鼓吹快速学会技能的方法时往往嗤之以鼻。

因为,他们过于信奉名为“脚踏实地”的真理,根本不相信真的有捷径可以“事半功倍”。——当然,脚踏实地是不会错的,错的是我们对这四个字是否理解全面;同样,如果你也相信“找对努力的方法”也很重要的话,我们是否可以脱下对“捷径”两个字的偏见,——如此方可客观的走进下一个内容。

第一类观点“极度信任”,说实话,我宁愿你们一开始的态度就是“不信任”、“不接受”、“不采纳”,因为你一旦觉得世事尽可寻捷径,就会忽略了一个人本身的成长、积累自身实力和背景的重要性。

而这样的后果是,我们往往浪费精力接触了很多无用的方法论,也失去了学习真正知识的时间。——知识、信息垄断才带来操控。

而本文,希望大家能多一点对真相的了解,首先希望大家有一个明确的态度是,不要排斥方法论,也不要过于信奉方法论。

2分清记忆术和科学记忆——走出认识记忆的误区

这门课程的讲解者是鲍橒老师,第五季最强大脑云之队队长,清华学霸,盲棋围棋世界第一人,闭目运动先行者,创造了围棋盲棋多面1对5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头衔很多,说实话,有些我也不知道什么意思,但不明觉厉,总之要说明一个问题,讲师的专业能力和课程的科学程度是值得信服的。

如果大家想要系统的了解一下,如果你也不缺钱可以去千聊课程搜索一下他的课程,69元,不算贵(没打广告,没给我钱呢)。但如果觉得麻烦没必要,诸君也可以先看一下本文。

·首先厘清概念:记忆术≠科学记忆

首先可能有朋友就疑惑了,什么是记忆术?什么是科学记忆?

先来说说记忆术,是一种从古罗马时代就开始有的一种助记忆方法,常见的有记忆宫殿和编码记忆等,记忆术采用固定思维帮助人短时间记住大量东西,而记忆术的用处其实更多用于表演,诸如综艺节目上的最强大脑等。

再来说说什么是科学记忆,百科上的解释是,指人类基于生物学、心理学、人性学等认识记忆原理、遗忘规律,并在实践基础上得出的更快速、更有效的记忆方法——总的来说,就是破除我们对一次性永久记忆的捷径偏见,科学记忆的果实必然经过长期高效的不断重复才可以得到,而这其实才更适用于我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

有的朋友不知道这一块水的深浅,市面上流传很广的教授记忆的课程又浑水摸鱼者多,一味的教授一些记忆术,却并不为顾客区分记忆术和科学记忆的区别,让想真正学习记忆规律的人,白白浪费了时间、金钱和精力,只了解到自己可能根本用不了的记忆术。

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记忆术多是采取固定编码等僵化手段来记忆,长期下去,并不利于人的想象力等用脑发展,总之若用于生活中会弊大于利。

·什么是科学记忆的本质和分类

按照记忆时间长短记忆可以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种。

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未经过大脑加工,只能以毫秒或一秒时间来计算;短时记忆相对瞬时记忆有较多的有限的存储时长,但如果几分钟不加工这个记忆不用它很快就会遗忘被遗忘或者更新;长时记忆如电脑硬盘,记忆可长达几天或者数年甚至永远,可供我们反复提出来使用。

学习的过程就是把短时记忆变成长期记忆的过程,这个过程通过重复记忆得以巩固,让我们在巩固中建立起对知识的联系,以最终形成我们的知识。

而记忆的本质正是建立联系。

建立记忆的过程就是在建立和知识的联系的过程,我们的知识就是我们记住的可回忆的,记忆即我们的知识。

“世界并不存在万能的记忆方法,只有万变不离其宗的记忆原理。”

鲍橒老师这句话说得精彩,孔子教学时就已经讲究“因材施教”,灵活善变,时至今日面对如此多元的众人,又哪里有一个最好的记忆方法供我们一劳永逸呢?

所以,记忆没有单一方法论。

“通过实践,问自己哪一种方法是更适合自己的,更有效提取记忆的,最终自主选择,自主创新学习方法。”我想,这才是对待自我提升的最好态度,这是一种“人格的自觉”。所以,问自己有没有遵循记忆原理有没有做好合理安排,胜过问自己怎样才能学一次就永远不会忘。

然后我们要说说大脑的可塑性,可塑即“可改变可培养”,大脑的神经细胞不可再生,一旦死亡便是永久伤害,而“用进废退”是我们唯一对抗大脑衰老的方式——

科学表明,记忆的形成会在大脑中形成新的突触联系,长时记忆的过程就是形成新的突触联系的过程,而通过学习,可以增加大脑的神经细胞的存活时间和大脑的神经联系,经常使用大脑某个区域,大脑的死亡速度会大大降低。

——所以,不管你是否为学生或已经没有了学习新识压力的中老年人,我鼓励大家都多用脑多学习,至少你的大脑能因此变得强壮些。

还有一点想要提醒大家的是,学习一个新的材料之后,最好留时间进行长时记忆的巩固,把短时记忆转化到长时记忆中,最好不要马上学习新的东西。——干扰对长时记忆有很大影响。

·基底神经节——掌控记忆的其它系统

我们都知道海马区域掌控大脑的记忆,但其实除却海马人类大脑还有其它的记忆系统,比如基底神经节。

海马体受损,我们不能形成记忆,但可以学习技能;基底神经节受损,为帕金森患者,学习新技能的速度大大低于普通人,而记忆力却没有任何区别。

是的,基底神经节,管理着我们技能学习的能力。

有一个典型案列,1953年一个二十七岁美国人Henry,癫痫发作,开颅手术时一并取出了海马区域,从此Henry失去了记忆的能力,他可以清晰的记得手术前发生的事,却对手术后发生的事情无法记忆,转眼就会忘记上一秒还和他谈笑风生的人。但我们发现,Henry虽然甚至不记得那个跟踪调查了他四十年的教授,但他仍然可以学习技能。

根据以上海马体控制的“知识记忆”和基底神经节控制的“技能记忆”,我们再来对记忆分一个类,先引入一个表格。

图片发自简书App

此处简单说一下有意识和无意识记忆,有意识的记忆往往花费更多精力和大块时间,它需要我们主动的去回忆复习。

而无意识的回忆往往是不知不觉的加强了自己的记忆,只需要一些碎片化时间就可以巩固和不再遗忘。

所以,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如何把知识性的记忆,通过无意识加强联系,最终可以充分的利用碎片化时间来不断的进行大量的重复”。

——不要忘了记忆的本质是加强联系,加强联系即是运用规律和合理时间安排重复记忆。

3科学的记忆秘诀——五大记忆秘诀

重复:“记忆的本质是联系,要形成联系,就要多次高效学习,增加学习内容在大脑中的联系。”

秘诀一:分散学习能记住更多信息

举个例子就是,当你要记一百个单词的时候,你是选择集中学习重复互多次,还是分散学习,把时间分为几天好几个学习阶段来学习呢?

我先说,小编就是头一种人,从小到大最喜欢考前抱佛脚,临时疯狂背诵记忆知识——但如果和我是一样做法的朋友,可能很少想过,这样做的缺点。

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教授做过关于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的一项实验,结果如下表:

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集中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很好,很快就可以记住80%的学习内容,而分散学习者只记住了45%,但表格的重点却是一个星期后的数据对比,这时,集中学习者可以回忆的知识只有10%,而分散学习者高达35%。

而这说明,我们靠集中学习得来的只是“短时记忆”,短时间来看我们的确提高了记忆效果,但一旦战线拉长,我们就会大量失去记忆;而短时记忆,却更像是在形成长时记忆,因为记忆时段分散,我们回忆它时也需要更过努力,而这也加强了记忆向长时记忆的过度——集中学习的效果并不比分散学习好!

这种学习效果很差,但为什么小编以及很多过去长期选择这种方式的人却从来不改变这种学习方法呢?因为它极具——欺骗性。什么意思?

它让我们心里感觉自己“学得很好、记得很好”,但记忆的遗忘速度却超出我们的想象,最后,集中学习并没有帮助我们学习到真正的知识。

“集中学习:短时记忆——以为自己记得很好的虚假假象。”

“分散学习:长时记忆——更具挑战性、需要耐心毅力踏实,但是记忆效果也更佳”

·秘诀二:以测试代练会让你事半功倍

这个秘诀就很简单了,诸如我们上学时每个单元末总会有测验一样,学习中加入测验有效帮助学习者巩固医学知识并提高学习效果。

而测验的学习效果甚至是大于重复学习的。

适度难度的挑战会提高电脑的参与程度,并保持注意力。

测验过程帮助我们更多进行主动回忆,并及时反馈我们未熟练的知识点。

注意测验时:及时反馈;测查全面;适当难度

·秘诀三:分组记忆能提高效率

分组记忆的意思,举个简单例子就是假设我们用一分钟来记住这些单词:苹果,高铁,公交车,葡萄,自行车,芒果,飞机

那我们就可以把它分类为水果类和交通工具类:1苹果,葡萄,芒果2高铁,公交车,自行车,飞机。

分组记忆的运作原理即:将大量信息分成若干小块,可以让每个分组下的知识点共享一个信息索引标签,这样每次回忆一个标签时,就可以回忆一整个组别下的内容,记忆的本质是联系,而这样的记忆方式本身就在加深知识之间的联系。

分组块,与已有知识联系的内容、思路也不同,所以没有分类的标准,每个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分组方式也可以多变、可以同时运用多种分组别方式综合来记忆。

秘诀四:情景模拟可以记得更牢

“大脑的回忆是由线索所引发的。”

“线索:我们形成的联系的一端。”

“回忆:从联系的一端找到哦啊联系的另外一端。”

所以,我们在回忆的时候,找到线索是重要的关键,如果学习情景和测试情景保持一致,这样当在测试的时候,就容易通过测试的情景回忆起当时学习的情景。

很简单的一个生活场景是,比如我们忘记了钥匙,身边人就会提醒我们最后一次见到钥匙是什么时候,刚才我们是做了什么事,去了哪些地方,从而想起钥匙可能丢在哪里。

秘诀五:科学睡眠也能提高记忆力

研究发现,造成遗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干扰,刚学习的资料需要经过一个强化的阶段才能变得稳固,强化以前,容易受到外界干扰,非常容易遗忘。

而睡上一会儿,关闭感官,停止接纳新的信息——我们什么都不用做,学习的材料在睡眠的期间会自动得到加强和巩固,从而让新的知识保持在长时记忆里。

研究发现,与新学技能有关的神经活动会在睡眠时被重新激活。

睡眠也是学习的一部分。

所以,有些学生为了学习通宵达旦,但真正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学习完之后——马上睡觉。

另,研究发现,睡前喝上一杯有助于记忆,因为酒精有暂时麻痹海马的功能,从而使海马不再处理新的信息,从而减少外界干扰对已学信息的干扰。——但如果不喝酒的人就不要尝试了。

还有科学家认为睡觉会分泌很多激素,睡眠是神经细胞和突触生长的重要时机——正如婴儿比成年人多好几倍睡眠时间,其实睡觉时他们大脑的神经细胞并没有休息,而是在迅速生长,从而发育大脑。

4有效的记忆方法

首先记忆力本身和我们说的智商是没有必然联系的,脑力≠记忆力——一个智力并不高的人,可以通过后天练习达到高超的记忆能力。

而事实上,我们常会遇到一些练过一点记忆术,就打出“脑力高手”的称号,甚至混淆记忆力和脑力概念的人,这种宣传误导了大量有学习新知识需求的群众,他们所宣扬的记忆术也根本无法帮助他们在学习上取得好的成果。

退一步讲,即使听课的顾客成为了记忆大师,也不会对他的升学啊考试啊学习啊有帮助。

而比较有效的科学记忆法主要有以下五个:

·图像记忆法

顾名思义,采用图像帮助记忆,是利用了人们对情景化的记忆效果好的特点,图像记忆最高的境界就是传说中的“照相记忆”,过目不忘。

七田真理论,0—6岁孩子有百分之五十有这样能力,十二岁之后就已经退化,需要重新激活,图像记忆的训练是激活照相记忆的最有效的方法。

但也不必追求这种遥不可即的传说方法,但图像处理信息的能力值得我们学习。

·联想记忆法

利用事物间的联系,通过联想进行记忆的方法就是联想记忆法。

联想,就是当人脑受某一刺激时,浮现出与该刺激有关的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是由当前感知或思考的事物想起有关的另一事物。

它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

经常运用联系和形成联想,有助于提高记忆效果。

·理解记忆法

通过寻找记忆规律记忆知识能事半功倍,所以大家应该尽可能在积极思考、达到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材料的方法。

理解记忆的关键是理清逻辑、规律、原则。

·思维导图记忆法

思维导图的定义是,使用一个中央关键词,以辐射线连接所有的代表词、想法、任务或其他关联项目的图解方式。

它可以利用不同的方式去表现人们的想法,如引题式、可见形象化式、建构系统式和分类式;它普遍用作在研究、组织、解决问题和政策制定中年。

·情绪记忆法

总结:科学记忆法的共同特点——1注重与已有知识的经验发生关系 2建构出有机组织的记忆网路 3充分的利用多感觉通道  4富有创造性的编码体系

大脑机制分布:

新皮层后部(Posterior neocortex)

腹内侧前额叶(vmPFC)和海马体前部(aHPC):加工较为抽象,记忆内容为主旨和概念等内容

当我们需要记忆的内容是与先前知识经验比较吻合或是存在较大关联时,海马会和腹内侧前额叶进行交互,将记忆内容整合到已有的知识网络之中。

海马体后部(pHPC):存储生动的回忆

备注:

鲍橒老师的记忆特点:

1组块,分块,分类,特征,检索;

2情绪:策略,愉快,转折;深度标签线索,有机联系:

3适当压力:慢下来,不断重复,加深记忆,测试效应;

4图像记忆:形象记忆

5理解记忆:专业知识,棋力基础;有规律;有模式,编码表;

最后。

无它,大家多反思总结,坚持科学记忆,努力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