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寅恪堪称三百年一见的天才大师,读书读到无书可读的最高境界

 从容淡定0521 2019-03-14


他的才华连凶残不仁的日本侵略者也赞叹不已,甚至对他爱护有加。侵华日军还曾下达过所有日籍军人不得骚扰陈寅恪大师,违者枪决的命令。虽然如此,却并未麻痹陈寅恪先生的意志,他内心始终坚持着鲜明的民族大义,哪怕是日本人再三劝说,哪怕是放下身段央求,也没能令他做出任何一件有损国家民族的事。在陈寅恪大师眼中,大概只有维护国家大义和研究学问这两件事,是值得他花心思的。


堂堂正正的大教授,“怪”在哪里?人们都知道,这位先生曾留学欧美十多年,对西学十分精熟,然而他的衣着却着实“土气”,没有半点洋味儿:夏季一袭长衫、布裤、布鞋;冬季则一顶“三块瓦”皮帽、长围巾、棉袍,再加羊皮为褂、棉裤扎腿带、一双厚棉鞋;戴上一副近视眼镜,完全是“三家村”里老学究的模样。


他的住所离教室有很长一段路,每次去上课,他总要将备用的书籍讲义用一块蓝方布包好,挟在右腋之下,一步一颠儿地低头走路。因为近视,所以走路只看脚下而从不旁视,也从不与旁人打招呼。陈寅恪在课堂上也有些“怪”。总见他吃力地把一包教材挟进教室,绝对不要助教帮忙。讲课时,他老是闭目而思,端坐而讲,滔滔不绝,全堂肃静。
每讲到需要引证的时候,他就打开带来的参考书,把资料抄在黑板上,同样不需要助教代劳。他讲课的内容,都是他的心得和卓见,所以每门课听上好几次,仍有新鲜之感。他教学认真负责,绝少缺席,有人听了他四年课,没记得他请过假。陈寅恪有一个读书习惯,那就是在读书的过程中,随手记录——在书上圈圈点点。这些圈点有校勘、有批语。


梁慧皎的《高僧传》是陈寅恪30年代批校最多的书。北京大学王邦维先生在《陈寅恪读高僧传批语辑录》中说:批语俱写于原书上下空白处及行间,字极细密,且无标点。批语多时竟至原书几无空白之处,复又写于前后页。从字迹大小及墨色看,同一相关内容的批语,往往不是一时写成,前后时有补充或更正。
陈寅恪的学生蓝孟博说,一次,我们在闲聊时问起葡萄酒的来历,先生把葡萄酒原出于何处,原名是什么,何时传到何处,何时变成何名,如此这般,从各国文字的演变过程谈到传播的过程。只一件闲谈的小事,就让其他人受益匪浅。以上足见陈寅恪国学功底的深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