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日谈 | 世界最大的“陶片古城”

 行者aw7sg93q3w 2019-03-14

几年前,我跟随“环塔里木历史文化资源调查与研究”课题组考察了丝绸之路且末县的“陶片古城”。且末在汉代为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唐朝在此置“播仙镇”,这个“陶片古城”当为汉唐时期且末一带的重要城镇之一。古城地处塔里木盆地南缘、阿尔金山北麓、车尔臣河中游、且末绿洲西部边缘的荒漠地带,东距老315国道约2.5公里,东距车尔臣河约5公里,东北距且末县城约5公里。

(“陶片古城”且末古城局部)

古城地表风化和沙化严重,遗址内已形成多处奇形怪状的雅丹,许多土遗址已不能分辨究竟是人工建筑还是自然土丘,因此很难辨识出古城的形制布局。从现存的遗迹来看,该地的水利事业一度很发达,为汉唐时期的重要屯戍之地,遗址中可见数道东南-西北向的沙梁,高约4米,底部宽约26米,顶部宽约6米,经考察,为古渠道遗址。

最引人注目的是,古城所在风蚀荒漠地带,发现了大量的陶片,根据陶片的分布可分为北、中、南三区。北区以扎滚鲁克村西4.2公里处为中心,在一片风蚀沙丘地带,散见大量火候较高的夹砂红褐或灰褐陶片,有些陶片表面绘制圆圈等几何图纹。除陶片外,北区附近还发现有黑色炼渣、残铁块、石磨等遗物。中区以琼库勒村西1公里的红旗砖厂为起点,向西延伸,此区地貌以沙梁、沙窝、风蚀黄土洼地为主,所见遗物与北区相似,此外还发现一些坩埚、风管、窑壁等冶炼用具以及人骨残骸。南区位于且末工程支队以西约3公里处,地貌以沙梁、沙窝、风蚀沟与风蚀洼地为主,地表散布的遗物,除北区、中区那种火候较高的陶片外,还发现一种火候较低,圆底、短颈、敞口形的夹砂红陶片。

(“陶片古城”遗址内散布的陶片)

古城内散布的陶片之多,最密集处可达每平方米116块,正因如此,近年来该古城已被上海吉尼斯总部以“古代陶片散布面积之最”载入“大世界吉尼斯”纪录。

经过鉴定,这些陶片多为汉唐时期的遗物,遗憾的是该地因风化、沙化严重,至今尚未发现“城”或居住遗址,但从遗址的位置及规模来看,此城必定为古代丝绸之路南道上的重要城镇。古城南部的荒地中有古代的河道,汉唐时期的车尔臣河可能从古城附近经过,这一地带在历史上绝不可能像现今这般荒凉。古城的东部,车尔臣河折东偏北行,一直流向今天的若羌县北部,古代的丝绸之路即沿着车尔臣河西行到达陶片古城所在地,从此往西,河流的流向大多自南向北,从一个绿洲到另一个绿洲,均要穿越沙漠地带,因此陶片古城所在的且末绿洲,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补给站,从此向和田,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方可西行。陶片古城的发现对于探索丝绸之路东西交通以及古代中央王朝对西域的经营历程具有重要的意义。(王玉平)

继续阅读
编辑:王瑜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