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私用日常知识与公用实践知识(一)

 花间挹香 2019-03-14


         ——知识与权力的社会历史考察

作者:花间挹香

内容摘要:立足于知识的实际运用,划分出两个基本知识类别——私用日常知识和公用实践知识,深入分析其特点和作用机制,揭示知识与日常生活、知识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为考察社会历史演化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关键词:知识、权力、日常生活、公用实践

有关知识问题的研究,迄今为止一直被限定于认识论和科学哲学的论域之中,主要围绕认知何以可能以及知识的确定性方面进行论证。这种知识分析传统主要关注思想与存在、感性与理性、理论与实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从根本上忽视、抹煞、阻隔了知识与日常生活、知识与政治权力以及社会历史之间的密切联系,不仅无助于正确阐释知识自身的属性和演化动力,而且导致知识与社会历史实践的背离。伟大的转折是从法国思想家福柯开始的,在对近代理性话语的知识考古学中,他深刻揭示了知识与权力、话语实践与社会规训之间的内在关联。当代科学知识社会学(SSK)以及技术的社会研究(SST),也在科学哲学的社会学转向中,突破了知识理论的传统论域,关注于知识、技术与社会政治经济的紧密联系。种种迹象表明,知识理论需要一种根本性的改造,必须从更深厚的生活实践、更宽广的社会历史视野中建立根基。本文尝试从知识的应用性入手,立足于知识与日常生活、社会公共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一种新的知识理论,为理解社会现实和历史发展提供一种新的基础和视角。

一、知识与人类生存:知识的根基和终归指向

对知识类别可以进行多种根据和理由的分类。不同的分类方法,不仅反映了着眼点的不同,而且规定着不同的研究方向和视野。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正确把握人类知识的生存论基础,追寻知识连接社会实践活动的切入点,建立知识与个人生活和社会历史的联系?

马克思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马克思的论述不仅正确指明了理解社会历史的根本基础,同时也深刻揭示了人类知识的生存论基础。因此,我们关于知识的第一命题是:生存与发展是人类的第一需要,也是人类知识的第一前提。

什么是知识?人们为什么要有知识?知识是如何演化发展的?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显然要从人类生存的基本前提入手,立足于个人和社会主体的日常生活和实践。知识代表着人们对自身和生存环境的认知能力和实践技能,其根本作用是服从并服务于人类生存,主要属性在于对个人和社会活动的有用性。人类文明史表明:知识是人类在生物本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特有能力和资本,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显著特征。人类的一切活动依赖于其认知能力和实践本领,这种能力和本领不仅伴随着人类生存而发展壮大,并最终服务于人类生存活动,始终以人类生产、生活和发展为最终指归。所以,我们关于知识的第二命题是:知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独特资本,知识以服务现实为根本指向。

知识离不开人们的物质生活,更不能脱离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知识理论必须扎根于现实实践活动之中,必须以社会历史事实进行检验。知识理论的优劣和演进,一定要从其对个人日常生活和社会历史的解释力为基本尺度。因此,对知识的分类研究和分析应该紧紧围绕其伴随实践活动来进行(知识分类与社会活动类别),重点关注知识对个人日常生活和社会公共实践的紧密联系。只有在实践与知识、思想与社会、结构与个人相互作用的考察中,才能真正把握知识的生存论根基,透视知识与社会历史的内在关联。由此,我们关于知识的第三命题是:知识分类以有用性为指归,与社会活动类别相对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