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冯仙森 2019-03-15

 厚德载物      德行天下

     【厚道赢天下】 公众微信号:hdrs999    

    弘扬传统文化     拥有厚道人生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写到:“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

这大概就是对苏东坡的最好诠释。

无论遇到任何困境,他都不悲观,懂幽默,睡得好,吃得好,玩得好。

他欣赏美景,乐山乐水,琴棋书画、说禅论道。他是文艺青年,吟诗作画,偶尔算算星座,做做梦,发点感慨。

苏东坡,其一生不是被贬官,就是在贬官的路上。他一生坎坷,颠沛流离,却是北宋文学界的第一大v。

跌宕起伏的一生,被苏东坡过得有滋有味。他一生都活在自己的诗意自在中。

人生为何不开心?

看看苏东坡的诗性智慧

公元1097年,苏轼被贬海南儋州。这一年的元宵节,苏轼与几个老书生去逛街,回来的时候却发现进不了门。回到住处已经大半夜了,苏东坡却笑了。他从自己的经历中悟出一个道理:有得必有失,得失之间是自然转化的,不必太在乎得失。他还对韩愈表示了嘲弄。“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韩愈在水浅的地方钓鱼,结果没有钓到鱼,所以他想转到水深的地方去。在他看来,大鱼怎么会游到浅水里来呢。

苏轼则认为,韩愈得失之心太重。谁都知道,钓鱼本身就是靠运气,并不是每一个钓鱼的人都能钓到大鱼。不在乎得失,才能做到心中自得。

年龄越大,官却越做越小,那时的海南是个蛮荒之地。苏东坡来到这里,躁动的心已经平静下来,与他交往的有年老的书生、市井杀猪卖酒之人、僧侣夷人,并于上元佳节游乐儋州市井,享受欢灯赏月之乐,这是何等的悠然闲适的心情呀!

人生为何不开心呢?因为得失心太重。

读诗有用吗?

苏东坡告诉我们,生活中不止柴米油盐

诗人就是诗人,会过小资的日子。吟诗作画,喝茶酿酒,谈道谈禅,喜欢做做梦。

苏东坡对茶可谓一往情深。他诗词中提到辨茶、煎茶、饮茶的不下百余篇,对茶(包括煎茶用水)的功效、美感论述极详。

关于茶,还有个很有趣的故事。

在黄州的时候,一天晚上梦见参寥大师携一轴诗来见他。早上醒来的时候,还记得其中《饮茶诗》的两句:“寒食清明都过了,石泉槐火一时新。”在梦中,问道:“柴火是新的可以理解,为什么泉水也是新的呢?”参寥师回答道:“按照风俗,清明节的时候都会淘井,泉水自然是新的。”于是,把这首诗写完整,把梦中这事记下来。

多年后,在杭州的一个清明,同样是参寥大师,他真见泉水是新的。参寥便撷新茶,钻火煮泉,招待苏东坡。

原来梦与现实的边界是很模糊的。文艺青年苏东坡,原来是这样的生活诗意化。

苏大才子对诗人的评价鞭辟入里。

苏武、李陵的诗浑然天成,曹植、刘桢的诗悠然自得,陶渊明、谢灵运的诗自然超脱,大概都达到了诗的极致。而李白、杜甫,以举世无双的姿态,超越百代,古今诗人没有谁比得上。李白杜甫之后,唯有韦应物、柳宗元,在简朴古雅之中抒发纤细浓郁的感情,在恬静澹泊之中寄托深厚的意味。

古今诗人,随手拈来,见地独到,酣畅淋漓。

诗读多了,自然是才华横溢,气质自然高雅光彩。这就是苏东坡自己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为什么我文思枯竭?

看看苏东坡是怎么来创作灵感的

苏东坡在《文说》中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意思是:我的文章像万斗泉水的源泉,不择地形都能流淌起来。在平地上,它奔涌急流,即使一日千里也不难。在山地上,它会跟随山石变得曲曲折折,根据山石的样子呈现出不同的形状来,为什么会这样我也不知道。

苏东坡认为,他的文章就像万斗泉水的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是用泉水喷涌来形容其文思泉涌。之所以能达到这种境界,关键点就在这个源泉上。没有源泉自然也不会有泉水喷涌。于是后来就有了“文思泉涌”以及“文思枯竭”等成语。

苏轼之所以能做到文思泉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除了其一生笔耕不辍,勤学苦练外,还因为他的人生跌宕起伏,经历了亲人的生离死别,也经历了仕途的起起伏伏。这样丰富的人生阅历,造就了苏轼丰富的生活积累。

原来,这才是其文学创作的源泉。

蒋勋先生曾说:“宋朝是中国和东方乃至全世界最好的知识分子典范。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读书的目的是让自己找到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让自己过得悠闲,让自己有一种智慧去体验生命的快乐,并且能与别人分享这种快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