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凤凰艺术 | 林岗:画自己爱的东西,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zdjphoto 2019-03-15
“林岗:写·生”
  

2019年3月12日,中央美术学院杰出教授、学院成立的见证者、中国著名油画家林岗的个人艺术研究展——“林岗:写·生”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对于林岗的艺术历程和创作作品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从艺术语言探索的角度切入艺术家的创作历程,回顾林岗七十余年艺术历程中的小幅油画写生与抽象创作,展现一位艺术家对艺术的挚爱和不断突破自我的探索精神。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综合报道。


人一辈子要能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情,这一点我总算抓住了,够了。永不忘曾国藩的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林岗

艺术伉俪中的林岗


在中国现代艺术的历史中,有许多对让人艳羡非常的艺术家伉俪。而林岗和庞壔,则是其中尤为突出的一对夫妻——他们两人都是新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培养的第一代画家。在新中国60年的发展历史中,他们留下了共同走过的艺术足迹;在与时代同舟共济的艺术历程中,他们的艺术人生体现了个人与社会紧密相连的特点;在坎坷曲折的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史上,他们的艺术精神显示出不断追求文化理想的特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他们总是大胆地于风格语言上别拓新途,形成自己鲜明的风格。

▲ 1959年,林岗与爱人厐壔

早在1951年,林岗就以新年画《群英会上的赵桂兰》在中国画坛享有盛名,并因此被公派前苏联留学。在长达6年的留学生涯中,他不仅掌握了扎实的造型能力,也逐步形成了个性化的油画语言,这使得他回国以后独立创作以及与庞壔合作的多幅历史画突出地表现为一种“抒情现实主义”的风格,为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注入新鲜的力量。他的爱人庞壔,则出身艺术世家,自幼接受现代艺术的教育,父母庞薰琹和丘堤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艺术的先驱,也是她最早的启蒙老师。

▲ 2017年,林岗在画室


进入改革开放的1980年代,两位艺术家的创作也翻开了新的篇章,转向更宽阔的领域,由对外部世界的描绘转向对内心情感的表达和艺术形式的探索,由写实主义的道路进入表现和抽象的领域。林岗的《沙风》系列、庞壔的《青铜的启示》系列洞开了中国油画的新风,以强烈的形式感和对油画语言材料的探索成为当时中国画坛观念变革和语言创新的典范。他们在吸收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基础上,融汇中国绘画传统的精神要素,表现出艺术语言探索的自觉和崭新的时代内涵。进入21世纪,两位艺术老人在更将形式的探索与内心的抒发紧密联系起来,譬如,林岗在《白髪》、《病房印象》、《较量》等作品中,就体现出了格调疏放而意涵深沉的“精神抽象”的意味。

▲ 1950年代,林岗在苏联写生

作为独立艺术家的林岗


在本次展览中,观者的视线可以更为聚焦,尤其看到林岗作为独立的艺术家,其写生画面中意象化的造型和表现性的笔触,是如何逐步演化成抽象创作中具有力量和速度的苍劲笔法,丰富、浑厚的色彩层次,和结构严谨的抽象构图。可以说,正是写生的实践和生活的体验促成了他具有个人特色的叙事性抽象语言的形成。


▲ 草地#2 39×54cm 纸板油画 1978

▲ 倒影 林岗 43×38cm 纸板油画 1977

▲ 鹰 林岗 76×61cm 布面油画 1982

▲ 赛马小英雄雪巴-林岗-53.6×78cm-布面油画 1978

▲ 鸟家乡 林岗 53×72cm 纸板油画1979年

▲ 雨后桂林 林岗 46×40cm 纸板油画 1980

展厅当中,60多件林岗留苏学习期间及回国后描绘中国农村生活的精彩写生作品,因其出色的色彩表达和率真的绘画态度,在历史上曾影响了一大批中国油画界的画家,为大家所称道,邵大箴评价“他在留苏期间和回国后创作的许多写生小品,可以看出面对自然他重视‘写’。抒写自己的心境、心绪,与古典油画重视的‘塑造’手段不同,追求淋漓舒畅的笔法和色彩,追求色调美和画面的情致,充分反映他的深厚的艺术功力和现代艺术修养。”这些作品充分呈现了艺术家如何以“写”的手法描写外物之像。


▲ 艺术家林岗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高洪,中央美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中央美院教授、本次展览学术主持邵大箴,本次展览艺术家林岗,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本次展览策展人、北京画院副院长吴洪亮,以及美院的老先生靳尚谊、詹建俊、钟涵、闻立鹏、杜健、马常利、潘世勋、杨先让、盛扬、曹春生、张同霞、李宏仁、蒋采萍、李静森、彭鸿远、纪小秋、毛凤德、奚静之、文国璋、黄华英、戴士和、丁一林等人出席开幕,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少军主持开幕仪式。

▲ 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高洪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高洪表示,林岗自1950年以来始终在中央美术学院教学,将美好年华奉献给了中央美术学院。今年适逢林岗来美院任教70周年纪念,学校将“林岗:写·生”展作为“百年辉煌·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名家”系列的重要学术活动。

中央美术学院建校百年,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认真梳理学术传统,礼敬先贤,更好地传承弘扬美院精神。作为百年校庆之际授予的首批“中央美术学院杰出教授”,林岗先生既是新中国成长的第一代油画家,也是新中国油画教育的先锋和标志性人物。他是油画系第四工作室创建的主要发起者,并先后担任了二画室主任和四画室首任主任,在教学中,林岗先生强调“自然流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了几代优秀艺术人才。

——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高洪

▲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邵大箴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邵大箴谈到,林岗是1954年到苏联留学的,他在50年代中期,便对苏联和中国当时的艺术所呈现出的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有所警觉,他认为艺术要遵从艺术的规律,要研究艺术的原理。到了80年代,林岗之所以从写实具象绘画走向抽象、意象性的绘画,也是由于有了更深层的思考,他认为中国艺术应该多元化、多样化。从林岗的写生画中可窥见油画的基本特性,那便是造型结构、色彩色调,其调性如音乐一样极具感染力。

▲ 本次展览策展人、北京画院副院长吴洪亮致辞

本次展览策展人、北京画院副院长吴洪亮带领策展团队将策划的视角聚焦于林岗的写生和抽象绘画语言探索的关系之上,力图通过这个展览向公众展示林岗作为一位优秀的艺术家,在艺术探索当中的思考。他从三个方面阐释了展览的策划思路——首先是对于“本体”的探索,作品画的怎么样?那些画中到底留下了什么?那些色彩与线条以及林岗为什么从写实最后还要进入一个对于抽象的探求?其次是'具体“,要具体地思考林岗在艺术创作的历程中,有哪些是他一直不曾改变的线索。最后是”干净/纯粹“,”在展厅中可以看到单独为林岗设计了一间小屋,我们希望那个小屋的窗子是老美院的窗子,能在那里找到美院的精神“。

▲ 中央美术学院教工党支部书记石煜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教工党支部书记石煜代表油画系的师生致辞,表达了对林岗和各位前辈的深深敬意。他认为此次展览横跨林岗创作人生的70余年,生动地展现了其艺术道路,对于现在的教学十分有借鉴的意义。

▲ 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少军担任主持人

作为“引路者”的林岗


▲ 林岗和庞濤夫妇在女儿林延韦佳夫妇陪同下出席开幕式

林岗出生于1925年,今年已94岁高龄,1999年获俄罗斯文化部授予的普希金勋章,并被聘为俄罗斯圣彼得堡列宾美术学院名誉教授,2018年获首批“中央美术学院杰出教授”称号。

“中央美术学院在油画的教育教学上,正是由于有了像林岗先生这样一批思想、品格、画风、语言都十分优秀的老一辈艺术家才形成了我们优秀的学术传统。我们今天正是要更好的研究前辈所探索的过程和历程。我们今天正是要更好的学习和弘扬前辈艺术家不断探索的艺术精神来推动我们的教育教学在新时代更长足的发展”。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

▲ 街景 24.5x27cm 纸板油画 1956

▲《俄罗斯妇人》 99×71.5cm 1958年

▲ 《大学生》 97×71cm 1957年

▲ 《坐》108x89cm 1958年

▲ 《坐》色彩稿 1958年


▲ 日落时分 林岗 45x35cm 木板油画 1963

林岗在青年时期投身革命,艺术之路从50年代初的新年画、连环画起步,《群英会上的赵桂兰》曾获全国年画一等奖,《新儿女英雄传》等作品影响广泛。1954年至1960年,他留学苏联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历经六年严格的写实主义训练,打下坚实的造型基础,《俄罗斯妇人》《街景》等写生作品中,他对色彩品质的追求和对潇洒流利气质的偏爱令人印象深刻。1960、70年代,他投身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东渡》《万里征途诗不尽》《峥嵘岁月》《路》等作品在以真诚信仰描绘宏大主题的同时,具有个人抒情诗意的风格,表现出深沉悲悯的情怀。80年代起,他不囿于既往的成就,一次次突破自我,从表现性的形式尝试直到90年代全面的抽象绘画探索,是中国美术界较早进入抽象领域的艺术家之一。

▲ 黄昏 19x33cm 纸板油画 1956

▲ 荞麦地 林岗 27.5×36cm 纸板油画 1963

▲ 攀登 林岗 150x124cm 布面丙烯 2008

▲ 失去尊严的日子 林岗 150x124cm 布面丙烯 2010

我希望咱们美术学院能保留以前那个学艺术的气氛,一步步地发展。西方的当代艺术,有非常好的东西,我们都应该吸收,包括好的观念,以我为主,好的吸收,不好的不吸收。有的青年,愿意全部吸收,我们可以包容。但是现在都很浮躁,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中国人又多,怎么生存,简直不好办。要说搞好艺术,一个是艺术气氛,没有这个氛围的话,是很难的;一个是把好的拿过来,包括西方当代艺术。

——林岗

▲ 静静的黄河 林岗 32.8×47.5cm 纸板油画 1963

▲ 赶毛驴 林岗 27.5×36cm 纸板油画 1965

▲ 江南大雪(韶山冲)林岗 44×58cm 木板油画 1964

在艺术创作之外,林岗还在美术教育教学上付出心力,身体力行。他曾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二工作室任教并任工作室主任多年,通过严格的训练夯实学生的造型基础。1985年,林岗参与创建了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工作室并出任工作室主任。在教学中,他重视基础训练,同时秉持开放的心态,尊重学生个性,鼓励自由探索。


就如林岗在自述中所说到的,“总之,爱是主要的,画自己爱的东西,爱好你的画,这样才能产生艺术,就像冰心说的,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 展览现场

部分作品


▲ 《高原》 37.8x 53 cm  1978年

▲ 《农家》 25.5×30.5cm 1963年

▲ 《马倌》33×48.2cm 1966年

▲ 《农家小姑娘》35×22.5cm 1959年

▲ 《碾面》 48.8×33.3cm  1965年

▲ 《月光》 13×23.5cm  1958年

▲ 《船坞》 24.5×34.5cm  1956年

▲ 《干旱的陕北No.2》27×40 cm1963年

▲ 《黄土路》34×26cm  1963年

▲ 《塔》29×43 cm 1965年

▲ 《耕》23.5×34.5 cm 1965年

▲ 《山村》46.5×39cm  1977年

▲ 《日落时分》45X35cm 木板油画 1963年

▲ 《夕阳》45X36cm 1980年

▲ 《江南大雪》44×58 cm 1964年

▲《凝聚》62×51cm 1996年

▲《沙风之八》73×60cm 1996年

▲《沙风之七》 112x145cm 1996年

▲《工地》45x36cm 1998年


▲《病房印象》NO2 2005年

▲《白发》146×112cm 1998年

▲《黑夜》146×112cm 1998年

部分手稿



关于艺术家


林岗,1925年生于山东省宁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47年入华北联合大学美术系学习。1949—50年为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留校任教。1954-59年入原苏联列宾美术学院油画系学习,毕业于约干逊工作室,获艺术家称号。之后继续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任教。历任油画系研究生导师、油画系第四画室主任。

林岗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艺术家,是五十年代中国最早派往原苏联列宾美术学院学习的留学生。并获硕士学位和艺术家称号,是20世纪50年代我国留苏青年艺术家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他师承俄罗斯油画艺术传统,植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之中,在长期孜孜不倦的人生艺术探索中,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学成回国后,一直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同时从事着长达几十年的艺术创作。创作出“狱中”“井冈山会师”“峥嵘岁月”等代表作。在五十、六十、和七十年代这段时期,历史画曾成为他创作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在许多重要展览中多次荣获大奖。大量的作品被国家博物馆收藏,并破各类报刊、杂志,画册刊印,出版了个人画册专集。许多作品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人,甚至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象征。

展览信息



百年辉煌·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名家系列

林岗:写·生

艺术家:林岗

展览时间:2019年3月12日—5月1日

展览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