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距离称帝只差一步的4大权臣,第2位留下一个影响至今的成语

 山地之仔 2019-03-15

笑笑事件

秦始皇嬴政一统天下后,称自己为始皇帝,从此,“皇帝”就流传后世,结果皇帝人人都想当,很多人为争夺皇位打得头破血流、妻离子散、父子反目成仇。但有的人偏偏不想当皇帝,结果反而成了皇帝,比如后唐李煜和宋徽宗;还有的人甚至当了两次皇帝,比如晋惠帝司马衷和明英宗。

当然,还有的人,距离称帝仅差一步,差一点就可以当皇帝,只要个手续即可,可就是没办下来。这类人以权臣居多,权臣通常都在机缘巧合下取得军政大权,控制朝局,培植政治网络,最后皇帝的权力变得越来越微弱。当皇帝弱势到微乎其微时,权臣往往就想自己取而代之。比如下面这四个权臣。

第一位是曹操。

曹操是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也是历史上颇具争议的一个人,我们一说再说,他身上的标签实在太多。

曹操出生于东汉乱世,而且他本来就是一个不安分的人,史书记载,他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这样人在乱世很容易搞事。

而且我们也看到了,公元189年,曹操到了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号召天下英雄讨伐奸臣董卓。之后曹操开始了东征西讨、南征北战、逐鹿中原。

后来有了一定基础后的曹操,在谋士的建议下将汉献帝接了过来。汉献帝也没有想到,在这混乱的年头居然还当真有人惦记他,尊奉他。君臣相见,都感慨万分。而且马上任命曹操为大将军,曹操的权力合法化了。

从此,曹操便以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

统一中国北方的曹操陈兵长江,准备一统天下,结在赤壁之战中被孙刘联合击败,从此,再也不敢南下,而曹操一统天下的美梦也破了。

赤壁之战虽然失败,但不妨碍曹操进一步掌权。

公元216年,建安二十一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出入得称警跸,宗庙、祖、腊皆如汉制,国都邺城。王子皆为列侯。他名义上还为汉臣,实际上已是皇帝。

所以说,曹操距离称帝只差一步,但最终没有称帝,具体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不过他说“江湖未静,不得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我觉得意味深长。

当然,最后他还是把这道手续留给了自己的儿子曹丕。

第二位是司马昭。

司马昭是司马懿的儿子,他跟司马师都是司马懿和原配张春华生的。司马懿这个老狐狸,装了几十年后,终于将魏国大权揽入司马氏手中。当然,司马懿最终抵不过年龄,当不了这个皇帝。司马懿去世后,先是司马师掌权,司马师通过一系列的精心表演,终于获得了人心。获得人心后的司马师朝着魏晋禅让计划迈进。

为此,司马师先是废掉齐王芳,立魏废帝曹髦(mao)为帝,结果此举招致魏吴边境重将的反对,而司马师在前往平乱中,伤势加重,一命呜呼了。

司马师去世后,弟弟司马昭成功接管其全部军政大权,而他随后即展开进一步巩固司马氏家族势力的一系列行动。

公元260年,曹髦见威权日去,国家政事自己不能作主,心中不安,于是他深夜密召王沈、散骑常侍王业、尚书王经等人,这些人都愤慨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啊!”

可惜王沈、王经都是司马昭的人,所以,这个计划被司马昭知道了。

翌日,曹髦行动了,他带领亲兵攻打司马昭的相府,相府的兵丁并无一人胆敢上前。贾充随即大声呵斥诸将说:“司马公平时养活你们,不就是为了用在此时吗?”

话音刚落,太子舍人成济就迅速拿起戈刺向曹髦,二级果曹髦当场被刺驾崩。曹髦死后,司马昭不忘假惺惺表演一番。

后司马昭又成功灭了蜀国,而司马昭凭借这一功劳被加封为晋公。六个月后又被封为晋王,这就距离称帝只差一步了。

公元265年,正当司马昭准备完成最后一道手续的时候,突然去世了。这道手续也只好留给他的儿子司马炎了,同年,司马炎废掉曹魏,建立晋国。

事实上,司马昭对后世最大的贡献就是留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一成语,如今我们依然在用,影响至今。

第三位是王敦。

虽然司马炎称帝建立了西晋,也统一了全国,但西晋在经过短暂的繁华后,一蹶不振,随后陷入八王之乱,最终皇族混战把国家给搞亡国了。

皇族司马睿只好衣冠南渡,来到现在的南京,另立朝廷,可是根本没人“鸟他”,最后还是依靠北方士族琅琊王氏联合江左主要的名门望族拥护,才能做皇帝。

这也就决定了东晋典型的政治生态:士族门阀政治

。准确来说是高级士族轮流坐庄,权威和影响最大的则是四大家族:王氏,代表人物王导、王敦;庾氏,代表人物庾亮;桓氏,代表人物桓温;谢氏,代表人物谢安。

而四大家族中有两个人有狼子野心,想做皇帝,那就是王氏的王敦和桓温。先说王敦。

我们说了,王敦和堂弟王导实际上是东晋王朝的缔造者和保卫者。司马睿就是靠此二人才坐上皇帝的。

所以,东晋的权力实际上在此兄弟手上,具体分工是王导内执朝政,王敦外掌兵符,这就是“王与马,共天下”。

后来王敦掌控长江中上游的军队,统辖州郡,自收贡赋,还被拜为丞相、江州牧,进爵武昌郡公,对东晋政权造成极大威胁。

于是,司马睿称帝四年后,王敦于武昌(今湖北鄂州)起兵造反,并很快攻入建康。司马睿重用的人死的死,降的降,逃亡的逃亡,朝政完全落入王敦之手。

可惜王敦正想取而代之,当皇帝的时候,一命呜呼了。王敦之后就是桓温。

第四位是桓温。

桓温是两晋名臣桓彝的儿子,后成为晋明帝的女婿,从此扶摇直上。庾亮去世后,33岁的桓温继承帝国大权,出镇荆州后。

掌权后的桓温先是灭了成汉,后又征前秦、败姚襄、伐前燕,兵临长安,军进洛阳,取得了东晋有史以来的最大胜利。

正因为桓温功勋赫赫,所以,被封为南郡公,操纵废立,意欲夺取帝位。他先是拥立傀儡简文帝,而后想要简文帝禅让于自己。结果简文帝去世后,并未禅让,也没让他摄政,只是让桓温辅政。这让桓温大失所望,怨愤不已,距离称帝就差一步了。

可惜就是这最后一步完成不了,再加上病情加重,不久后,病逝了。

以上就是中国历史上差一点可以称帝的四大权臣。他们距离称帝,仅差一道手续,但最终没能如愿。各有各的原因,总之,身体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