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徐 1.人生意义在于做自己喜欢的事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很多人都想过这个问题,还没想明白,已经长大,甚至老去。 长大往往意味着本心的遗失。我们再也不愿意静下来,花时间倾听内心真实的想法,问问它想要什么。我们总是很忙,为了谋取一份更加体面、薪水更高的工作,为了挣钱买车、买学区房,为了让银行卡上多个“零”……生活早已被搁置一旁。 看起来也是在生活,实际上,心思全用于生存。吃饭的时候,还在回想白天工作中某个出现纰漏的环节;睡觉之前,手枕脑后,为明天用怎样一套话术与人斡旋而失眠。总之,身在曹营心在汉,成为大家对待生活的态度。 王小波说:“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 木心说:“一个人到世界上来,来做什么?爱最可爱的、最好听的、最好看的、最好吃的。” 陶渊明在《时运》中写道:“挥兹一觞,陶然自乐。” 想那些糟心事干嘛,春天来了,水也活了,花也开了。既然面前有酒,那就一醉方休吧。 2.有时,人生真不如一句陶渊明陶渊明究竟有多爱喝酒呢? 萧统在《陶渊明传》中记载了两件事: 陶渊明41岁那年,担任彭泽县令期间获得一百亩公田。他想全部用来种高粱,原因很简单,高粱酿出的酒芳香扑鼻。为此,他还美滋滋地幻想着:吾常得醉于酒足矣! 这个计划很快被妻子翟氏否定。都用来种高粱,你喝酒,一家老小都喝西北风吗?两人争执不下,结果折中而行,一半种高粱,一半种粳米。 最终因为“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事件,陶渊明辞官回乡。所以,高粱与粳米的设想全都落空。 有一位叫颜延之的官员,与陶渊明意气相投,经常在一起喝酒。后来,颜延之调任别处,临走前,留了二万钱给陶渊明。他拿到这笔钱后,没有上交老婆,补贴家用,而是全部送到酒家,方便今后过来饮酒。 有人说,从这两件事反映出陶渊明的自私自利,他是一个不顾家的男人。若仅仅从个体的角度去看,其实也表露了诗人的品性:真实、自然、不自欺,也不欺人。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他是非常容易满足的,只要一杯酒,就能忘乎所以,陶然自乐。 功名利禄,都是幻化浮云。在得以安身立命的前提下,欲求要懂得适可而止,然后将心思用于欣赏两旁景致,才算不辜负人生这趟单程之旅。 作家木心说:“有时,人生真不如一句陶渊明。” 3.懂得享受人生乐趣,才算真实活着人生岂止不如一句陶渊明,甚至都不如陶渊明一杯酒。 《人生真不如陶渊明那一杯酒》这本书有一章节,题目是除了享受生命,人生还有什么意义。按照这一标准来看,陶渊明的确赋予了人生简单又充实的意义。 男人进入四十岁,是努力拼搏、谋取名利的黄金时期,陶渊明却选择归隐。他并非逃避,亦非颓废,而是实实在在地渴望过简单自在的乡居生活。他是这样想,并且这样做了。 起初一段时间,他住在浔阳柴桑的老宅。四十六岁那年,陶渊明搬家到南村。 开始几年,他还因为自己一事无成又不想出仕的矛盾心理感到痛苦。经过一段时日的斗争,思想终于平稳,对于南村,对于人生,都采用“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 《饮酒》二十首,便是写于居住南村的后期。 这组诗作,有些抒发了人生苦短、应当及时行乐的人生感慨,比如“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有些描写了他与朋友畅饮的场景,比如“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有些描写他一个人带着酒壶在树林里独行的场景,比如“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频率相同的人才会走到一起。 了解陶渊明秉性的朋友,常常提着酒壶来看望他。哥们几个喝着酒,聊着天,吹着牛,慢慢地开始胡乱说话,没有一点防备与顾忌,忘记“我”的存在,也忘记周遭一切,只有当下这一刻醉酒的欢快。 正确的思想能够突破时空,不谋而合。毛姆说:“不急躁,对人随和,慈悲为怀,丢掉一个‘我’字。” 丢掉“我”字,不就是陶渊明与他的朋友忘怀畅饮的那一刻么? 4.懂得享受人生乐趣,才算真实活着《道德经》中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以说,陶渊明达到了这一人生境界。随遇而安,不取悦别人,不委曲求全。 人生一晃而过,顺应本心,热爱生活,享受生命带来的各种美好,为之喜悦,并且满足。 公元404年,依然胸怀大志的陶渊明去做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在出仕赴任途中,目之所及,耳之所闻,无不激起他的归隐之意。于是,他写下这样的诗句:“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刚离开,他就开始想念家里的一亩三分地。抬头看到云天,他羡慕自由飞翔的鸟儿;低头俯视流水,他羡慕自由悠游的鱼儿。他自己呢?身体走在出仕途中,心却想着隐居之所。 碌碌庸众,譬如你我,要么,在麻木的匆忙中获得虚假的充实;要么,像陶渊明那样一心处两端,一边渴望归园田居,一边继续在滚滚尘俗中摸爬滚打,忘记曾经那个仰望星空、热泪盈眶的真我。 如果要说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不至于在芳华消逝之后感到后悔。我想到乔布斯一句话,也一直用那句话警醒自己: 听从内心召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