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就像用药一样,要适时适当适量。中医治病重在调和阴阳,因气血、因体质掌握艾灸时间,因此艾灸的时间不是固定的,而是相对的。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影响艾灸的效果。 比如成年人一般艾灸15-20分钟,但寒气重的人灸感比较迟钝,可能灸到20分钟皮肤才稍有温暖的感觉,那就艾灸30分钟,也可根据灸者自己的身体感受适当加减时间。 儿童艾灸10分钟左右即可,因为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许多脏腑的功能还不够健全,称之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近几年儿童艾灸的方法被很多妈妈们推崇,比如很多孩子在过早的喂食辅食时,伤了脾胃,因为他没有这个火力来化食物,那么就多灸中脘穴、合谷穴,把过去伤了的脾胃,慢慢给补回来。对症艾灸也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并且不伤害孩子稚嫩脏腑。既安全又可达到防病保健的效果。 艾灸是利用艾条、艾叶等艾灸材料通过温热作用来刺激人体的皮肤血管,以热传导的作用温经通络、活血化瘀,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作用。艾灸可治疗疾病、养生保健,对于治疗寒性疾病比较有效果,也适用于气虚的人群。 艾灸应该考虑天时、地理、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来定灸量,如冬天灸量宜大(每穴位灸15分钟—20分钟),才能祛寒通痹,助阳回厥;夏季宜少灸或轻灸(每穴位10分钟—15分钟),才不会造成上火伤阴。北方风寒凛列,灸量宜大(每穴位15分钟—20分钟);南方气候温暖,灸量宜小(每穴位10分钟—15分钟)。注:不同的年龄、体质和性别,其阴阳气血的盛衰及对艾灸的耐受性也是不同的。老年或体弱的人使用保健灸,灸量宜小(适当减少炙疗穴位),但须坚持日久;而壮年者随年龄由小至大而适量增加灸疗穴位个数。 至于灸的程度,施灸后应以自觉温热舒畅,直达深部,经久不消,停灸多时,尚有余温,才算到家。《医宗金鉴》认为:“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然头与四肢皮肉浅薄,若并灸之,恐肌骨气血难堪,必分日灸之,或隔日灸之,其艾炷宜小,壮数宜少。有病必当灸巨阙、鸠尾二穴者,必不可过三五壮。背腰下皮肉深厚,艾炷宜大,壮数宜多,使火气到,始能去痼冷之疾也。”就是说,不管灸治哪个穴位,都要“足量”,热力要能够深入体内,直达病所。为了防止施灸时出现的痛苦,提出可以适当减少灸量,而以持久性来保证功效,即天天灸或隔日灸。 艾灸要循序渐进,初次艾灸要掌握好火候和灸量,艾火由温到热,灸量由少到多,一开始就用猛火刺激,一是身体会出现不良反应,二是穴位受到刺激后会自动关闭,再想打开需要很长时间,影响艾灸的质量。 上面我们也提及到了艾灸主要是利用点燃的艾灸进行治疗身体上的疾病,也就是说艾灸以发热为主的治疗方法。如果说长时间进行艾灸,体内的火气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导致身体出现火气过剩的情况,也就是说容易让艾灸的人出现上火的问题。具体会表现为口舌生疮、大便干结、小便短黄等。 这一点也非常明显,不管是用传统的艾条艾灸,还是现代的艾灸仪器进行艾灸,长时间进行的话,会烫伤我们的皮肤。所以在进行艾灸的时候要将艾条等艾灸材料与皮肤保持合适的距离,不能离皮肤太近,艾灸仪器也应该如此。在艾灸的过程中,要避免艾条等艾灸材料的灰掉到身上,以免对身体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晕灸的人多为气血太虚,艾灸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反应,恶心、头晕、眼花、浑身出虚汗、无力、心慌等现象,严重的甚至晕倒。这种情况下立即停止艾灸,静卧别慌,加灸足三里,温和灸10分钟左右,症状就会缓解。 由于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因此产生灸感的时间、具体感受也会不同,有些人在艾灸之后头晕、胸闷,这是由于血液流通加快,血管膨胀,继而导致艾灸时产生的热量传导和扩散。此时应先暂停,等身体平静之后再继续施灸。总而言之,要让身体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用艾灸养生治病无需口服或者血液注射,是一种纯天然的自然疗法,除了保持室内气流畅通、防止皮肤烫伤、根据体质掌握好时间和温度,几乎没有什么毒性和副作用,对人体一般不会产生不良反应。如果您刚刚进入艾灸这个圈子,有不懂的尽可以在善施艾艾灸平台上留言咨询学习 ,我们会知无不言,毫无保留的回答您的各种疑难问题,大家的身体健康是我们砥砺前行的最大动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