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哲学上要有开拓和创立,打破与往哲学的传统束缚,就需要在对立统一的更高进阶上获得更为开阔的见解。这里着重谈五个统一的更高进阶,即:主体和客体统一的更高进阶,先验和经验统一的更高进阶、抽象和经验统一的更高进阶,逻辑必然和历史进程统一的更高进阶,无限和有限统一的更高进阶。 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首先要搞清什么是主体?什么是客体? 主体和客体都是实在方式。一般而言,观念把意识者称之为主体,意识对象称之为客体。有一点须把握,当意识以意识者自身为对象进行勘察时,意识者在这时亦成为了客体。主体和客体的划分不是自我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是相对于意识者和意识对象的互为关系而被观念划分的。处在意识者位置是主体,处在意识对象位置是客体。 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在于: 第一,两者是不可分割的和各自绝对的; 第二,两者统一于实在,都是实在的方式。 黑格尔在谈论生命体时指出,生命体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是主客统一。 近代西方认识论哲学的发展,探讨了认识的本质和界限,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制作,认识发生于主体和客体之间,是主客统一的进阶。 康德的学说揭示了,认识是主客共制的成品,是心灵方式对经验对象的制作,以此为认识的本质所在和界限所在。在康德那里,认识的本质和界限是,心灵提供认识的样式,经验提供认识的对象,两者不可缺一。 康德的学说在哲学上的极为重要贡献: 第一,揭示了认识的主客共制,即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制作,这是认识的本质和界限; 第二,探讨了认识的主体方式,即知性的时空方式和理性的判断方式,揭示了一切认识都是知性时空样式的和理性判断样式的,这是认识生成的普遍必然方式。 如,所有的经验对象之所以具有普遍必然的形状、大小、色彩、位置、距离、速度等等的时空样式,是由我们心灵的知性时空方式给予的;所有的对象都具有普遍的质的、量的、关系的、属性的判断样式,也是由我们心灵的理性判断方式赋予的。在康德那里,心灵把自身的规律赋予了自然。 在哲学上,传统的本体论传统认为,认识是客体本来的反映,是无关心灵方式的制作的。 认识究竟是客体的反映还是心灵方式的制作,划分了两种不同的认识论,亦引起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长期争辩。 客体有没有它们的本来方式呢?对此,康德认为客体的本来是自在方式的,但这种自在方式是认识无法进入的。这是为什么呢?缘由很简单,我们要认识,就要运用我们的心灵方式,用我们的心灵方式来制作认识样式,这样的必然结果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切事物样式都是心灵方式的制作,这样的事物样式并不是自在方式的。正是事物样式并不是自在方式的,康德的结论是,认识是不能扬弃心灵方式的制作样式而进入没有心灵方式制作样式的自在原型的。 康德之后的许多学者和哲学家,都极力否认和扬弃康德的自在之物,唯物论者认为认识是客观本来的反映,唯心论者认为客体是精神的外化。唯物论者和唯心论者尽管各有异见,但两者都共同认为,认识可以达到世界的本体,并认为,康德的自在之物是一种累赘,是违背一元论哲学传统的。现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量子理论的思考,则在越过这种哲学的落后,人们越来越感到“不存在与图像和理论无关的实在概念”。 列宁有一个物质定义,即“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许多人以为列宁的这个物质定义,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观的缺陷。然而他们不知道列宁的这个物质定义是不严谨的,是经不起推敲的。既然物质是一种感觉外的实在,那么换句话说,感觉是一种物质外的实在。于是这个世界似乎存在着一种叫做物质的实在和另一种叫做感觉的实在了。对此,列宁并没有回答,既回避了感觉到底是一个什么,又回避了感觉是如何能够以及通过怎样的方式进行复写、摄影和反映的。 “物质”是一种概念方式的抽象构造,对物质的定义只能和只能是:这个语词所指称标识的是一切可以被称之为“物质”的对象。在经典物理学中,“物质”这个语词概念,指称标识的是一切具有可直观的实体对象;在现代物理学中,“物质”这个语词概念,进一步扩展到了一切具有物理特性的对象,只要具有物理特性,不论是直观的还是非直观的都可以被“物质”的语词概念所统摄。除此之外,对于“物质”的定义,就不能再多说一点什么了。 关于自在之物,它是一种意识外的存在。人类通过身体方式知觉和自在之物的联结,生成自在之物的各种经验感知样式;通过概念方式认知的加入,把身体知觉所提供的经验感知样式制作为符号指称标识的抽象构造的概念认知样式。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的头脑反思到在我们的意识外有自在之物的存在,并以“自在之物”语词符号指称标识它,生成一种“自在之物”的概念抽象。至于要求扬弃感知和认知的意识机制,达到没有感知样式和认知样式的“自在之物”原型,那无疑是缘木求鱼。 关于认识,我非常赞成瑞士学者让·皮亚杰的见解,他认为,认识既不起因于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主体,也不是起因于业已形成的(从主体的角度看),会把自己烙印在主体之上的客体。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发生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中途,因而同时既包含着主体,又包含着客体。 人类的概念意识机制具有概念认识和创造智能的特质,由此生成概念之物的创造活动,即把各种抽象的概念虚构,反馈于经验实证的制作和求取,在抽象和经验统一的进阶中,获得主客统一的更高成果。 二、先验和经验的统一。 哲学在世界范围内的传统主导是,追求一种先验绝对,认为世界的一切无论是心灵的还是自然的都是由一个先验绝对所创造和支配的,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在这个基点上是有共通的。 至于这个先验绝对是什么,古今中外有种种不同的见解和学说。中国古代有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绽出了老子的“道”,易经的“太极”,朱熹的“理”等等;在古希腊有柏拉图的“理念”,德谟克利特的“原子”,毕达哥拉斯的“数”等的先验绝对;近现代西方哲学则有种种“精神”的、“物质”的先验绝对,如近代哲学的“绝对理念”、“感觉要素”、“物质”、“精神”,以及“强力意志”,等等;现代哲学有分析哲学的语法、现象学的纯意识、存在主义的此在发问等等的先验绝对。 黑格尔的逻辑学认为哲学是一种以绝对为对象,追求绝对的特殊思维运动,而绝对是一种先验的至高终极所在,这样的特性使得哲学自古以来充满了一种先验绝对的传统主导。无论笛卡尔的天赋观念、康德的心灵方式,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唯心论者的精神,唯物论者的物质,马赫的感觉要素,尼采的强力意志,以及分析哲学的语法、现象学的纯意识、存在主义的此在发问等等,尽管各有所说,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坚定地认为自己所追求的那种先验绝对是唯一至上的,是先于一切、凌驾一切,统摄一切的。 然而深入分析,特别是对哲学这种特殊思维运动在人类心灵中发生和由来的揭示,我们就会发现,哲学所追求的种种绝对,其实都是人类头脑中的概念逻辑机制的制作,是一种抽象进阶和抽象虚构的先验绝对,而不是一种实在世界的绝对。实在世界是一个自在自为的过程,是没有它的任何终极规定的,是不存在任何一种先于一切、创造一切、统摄一切、支配一切的先验绝对的。 哲学是人类意识结构中的概念逻辑机制造就。人类头脑中的概念意识活动有两个特点: 第一,任何一个概念都具有抽象统摄的逻辑机制。如“动物”这个概念,可以抽象统摄一切被称之为动物的对象;“机器”这个概念,可以抽象统摄一切被称之为机器的对象;“星球”这个概念,可以抽象统摄一切被称之为星球的对象,等等。 第二,概念有一种集合进阶的逻辑机制。这种集合进阶的逻辑机制,驱动着概念从个别概念进阶到特殊概念,从特殊概念进阶到一般概念,由一般概念上升为根本概念,进而在根本概念这个概念顶层上统摄一切,使人类的头脑在概念顶层的抽象统摄中以为,世界必然有一个先于一切、创造一切、统摄一切和支配一切的先验绝对。 人类意识结构正是在概念逻辑的抽象统摄,特别是概念进阶的顶层统摄中,逻辑必然地绽出了一种以绝对为对象,追求绝对的哲学思维运动。哲学的思维运动,根植在人类意识结构的概念机制中。哲学所建构的种种绝对都是抽象的概念虚构,而不是实在的本有。这样,唯心论和唯物论关于世界的终极绝对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长期争论就显现了毫无意义,当予以哲学的清理和扬弃。 在新的哲学的思考中,我们就可以从容地、实在地谈论先验和经验的统一了。 康德在《纯粹理性的批判》中提出了先验的心灵方式,黑格尔在逻辑学提出了先验的绝对理念,卡西尔在符号学中提出了先验的符号能力,上世纪初以来的分析哲学提出了先验的语法规则,现象学提出了先验的纯意识活动,存在主义提出了先验的此在发问,等等。所有这些见解归结起来,集中到一点就是认为,人类的心灵方式,人类的概念能力、人类的符号能力,人类的语言能力、人类的意识活动都是一种先验的制作,由此把哲学引入了纯粹先验知识的追求。 怎样来看待先验论呢?我的见解是:先验和经验是互为依存的、共生的和不可分离的,两者都不是自我绝对的。在经验中有先验,在先验中有经验。 心灵、符号、概念、语言、意识等等的主体架构,就当下和承续而言,它们确实显现为一种先验的机制,没有这样的先验机制,人类感知和认知都是无以发生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人类感知和认知的主体架构确实有着一种先验的机制。然而,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进一步的勘察,我们将深入到先验和经验的统一: 第一,一切先验的主体机制,无论心灵、符号、语言和概念,都是在经验活动中显现它们的能动的,没有感知和认知的经验活动,一切先验的主体机制都是无以激发和能动的。 第二,一切先验的主体机制,都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有着它们生成和由来的经验历史铸就的。无论心灵方式、符号指称、语言使用和概念方式,都是经验历史的铸就。人类的心灵方式,人类的符号指称,人类的语言和人类的概念意识,都是有它们的起源的,是文化演化的经验历史铸就。这样,一切先验的主体机制,就它们的当下和传承而言,是先验的,就它们的生成由来而言,是经验历史的铸就。 这样,先验和经验再也不是各自独立和分离的,它们是互为依存和共生的,是没有孰先孰后之分的。只有从先验和经验统一的深入思考中,哲学才能从与往传统的深深束缚中解放出来,走出先验论的框架,驱动哲学在主体论的攀登中,走向人类主体机制生成和由来历史的哲学思考。 三、抽象和经验的统一。 黑格尔认为,思想和经验统一是哲学的最高境界。 黑格尔的逻辑学贯彻了绝对理念从抽象到具体的概念运作。在黑格尔逻辑学中,绝对理念通过抽象到具体的概念运作,从抽象的“有”上升到具体的“有”,一步一步地绽出心灵的和自然的各种概念抽象和概念建构,并外化为实在的创造,从而实现思想和经验统一的哲学最高境界。 至于概念如何能够从抽象的“有”凭空转变为和上升为具体的“有”,黑格尔逻辑学对此是全然回避的,一句话也没有说。其原因在于,黑格尔逻辑学是以抽象为根本的,如同上帝是可以凭空创造,只要说句“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 黑格尔所说的思想和经验的统一,实质就是抽象和经验的统一。什么是抽象?抽象来自何处?自黑格尔以来一直是一个没有搞清的哲学基本问题。 查询关于“抽象”的权威教科解释:“抽象是通过分析与综合的途径,运用概念在人脑中再现对象的质和本质的方法”;或者“抽象是从众多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性的特征,而舍弃其非本质的特征。例如,苹果、香蕉、生梨、葡萄、桃子等,它们共同的特性就是水果。得出水果概念的过程,就是一个抽象的过程。”这种解释实际上是非常错误的。 人们将问: 第一,人类的头脑是凭什么来抽象的? 第二,抽象的本质是什么,它怎样获得分析和综合的途径的,是怎样来运用概念的? 第三,分析和综合是什么?概念是什么? 第四,事物的本质或共同特性是什么?抽象又是如何能够把它们从众多事物中抽取出来的,好比从井中把水抽取出来的? 等等,这一系列更为深入的问题,在权威的教科中是见不到任何深入的解说的。 至于说苹果、香蕉、生梨、葡萄、桃子等,它们的本质或共同特性就是水果,那人们也可以说:苹果、香蕉、生梨、葡萄、桃子等,它们的本质和共同特性是商品,它们的本质和共同特性是礼品,它们的本质和共同特性是货物,它们的本质和共同特性是物质,它们本质和共同特性是客观实在,等等都是可以的。究竟什么是本质和共同特性?苹果、香蕉、生梨、葡萄、桃子等为什么会可以出现如此多的不同本质和共同特性,究竟那一个才是它们的本来方式的、终极的本质和共同特性呢? 至于概念究竟是什么?在权威教科中说得最多的是:概念是事物本质和共同特性的抽象。那么,事物的本质和共同特性究竟是什么?抽象又究竟是什么呢,我们亦见不到任何深入的探讨和解说。 关于“本质”,通常解释是:“本质,指本身的形体,本来的形体;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的属性”。对此我们要问,什么是事物的本来形体呢?什么又是事物固有的根本属性呢? 还有分析和综合又是什么呢?它们是怎样在我们的头脑中发生的呢?! 如此等等,在传统权威教科那里,关于抽象,关于概念,关于本质、关于综合和分析等等的解释,实际上都是非常空洞的和缺乏深入的探究的。 深入地进行概念、共性、抽象、本质、分析和综合的原理探讨: 1、概念的原理是:概念是一种由符号指称标识的抽象构造的意识方式,这种意识方式起源于人类符号指称文化,造就了人类的概念认知和概念智能。 2、共性的原理是:共性是概念统摄的制作。当我们用一个概念统摄一切可以被它所统摄对象时,这个概念统摄就生成一种概念方式的事物共性或共相。罗素在《哲学研究》中认为,各种各样的桌子之所以是桌子是因为有一种“桌式”的共相存在于一切被称之为桌子的对象中,这样的观念承续了古希腊柏拉图的“共相”之说,即“共相”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是事物的根本属性和本质所在。但柏拉图和罗素始终没有从概念统摄中说清共相的本质所在。 3、抽象的原理是:抽象是符号方式的指称标识,是一种符号指称标识的赋予。也就是说,人类的头脑是凭籍了符号指称的标识而获得概念抽象的。抽象和抽取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把抽象比作抽取纯粹是风马牛而不及的。 4、本质的原理是:本质是概念方式的制作和赋予。当我们用一个概念统摄一切可以被它所统摄的对象时,就产生了一种概念方式的事物共性,概念方式的事物共同特性,这种概念方式的事物共性和共同特性就是事物的本质。如,超市里的各种物品,无论是衣服、首饰、食品、家具、电器等等,在市场买卖的概念统摄中,它们的共同特性的本质就是商品;在物流运输的概念统摄中,它们的共同特性的本质就是货物;在礼尚往来的概念统摄中,它们的共同特性的本质就是礼品,等等。 5、分析和综合的原理是:在概念方式中,分析是概念的分类统摄,如在“水果”的概念分类统摄中,可以界分出“苹果”、“梨子”、“香蕉”等等的分类统摄,在“动物”的概念分类统摄中,可以界分出“腔肠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哺乳动物”等等的分类统摄。综合则是概念的集合进阶,如把“苹果”、“梨子”、“香蕉”等集合进阶为“植物”的概念综合统摄,把“腔肠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哺乳动物”集合进阶为“动物”的概念综合统摄。 搞清了概念、共性、抽象、本质、分析和综合的原理,我们就可以深入透彻地讨论抽象和经验的统一了。 抽象和经验的统一,本质上是人类意识结构运动的必然。人类意识结构的特点是,它是一种身体方式直观和概念方式抽象的联结。这样的意识结构产生了一种基本运动,即不断地从身体方式的直观上升到概念方式的抽象,进而展开概念的抽象之抽象的能动,把概念抽象之抽象的建构反馈于经验实证的制作和求取,由此获得抽象和经验的统一。 在人类意识结构中,人类通过身体方式知觉和自在之物的联结,生成经验感知对象,以此为实在性、真确性和有效性。在地球生命意识数亿十年的经验历史积累中,人类的心灵生成了一种以身体方式经验感知为实在性、真确性和有效性的本能机制。当我们行走在非洲原野上,以身体方式方式的经验感知,直观一只扑过来的狮子时,是会本能地以此为实在性、真确性和有效性而迅速逃命的,此时此刻任何一个神经正常的人都是不会质疑这只直观扑来的狮子的经验感知而不当一回事的。 有了身体方式知觉的经验感知对象,人类意识结构中的概念方式就会通过符号指称标识的抽象构造,赋予经验感知对象叫什么和是什么的名称规定和定义规定,在头脑中生成概念方式的认知和事物。 在地球生命意识方式的数十亿年演化的历史进程中,无论低等生物、高等动物和人类都是以身体方式的经验感知对象为实在性、真确性和有效性。这种根深蒂固的意识本能机制,强烈地驱动人类的意识结构运动,把头脑中的抽象概念建构反馈于经验实证的制作和求取,走向概念之物的创造,在概念之物的经验感知中,获得一种抽象和经验统一的更高认识和更高的实在性、真确性和有效性。 人类的文化演化,有一个重要的成果是,从自然之物的利用走向概念之物的创造,如石器的打磨、青铜器制作、铁器铸造,建筑建造,机器发明,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应用,工程建设,社会组织等等,都是概念建构反馈的抽象和经验统一的实践创造,这样的实践创造使得人类的智能从自然之物的利用智能上升到了概念之物的创造智能。 由此,抽象和经验的统一,是人类意识结构运动的必然,亦是人类认识和智能的更高发展。 四、逻辑必然和历史进程的统一。 什么是逻辑?传统的解说是,逻辑有广义逻辑和狭义逻辑。广义逻辑包含了思维逻辑和自然规律,狭义逻辑专指思维规律,是思维规律的学说。 传统见解并没有把逻辑的本质讲准和讲透。我们不能把逻辑和规律混淆起来,造成逻辑漫天飞,什么都可以往逻辑这个篮子里塞。逻辑属于主体范畴,规律属于客体范畴,两者是有不同范畴的严格区分的。 人类意识结构中的概念运动有着逻辑的驱动,即概念逻辑的驱动,它包括了概念的生成机制、概念的抽象之抽象建构机制,概念的反馈经验实证机制。 把握概念逻辑的重要意义在于: 一方面,我们将把逻辑学引向概念逻辑的探究和勘察,引向对概念逻辑机制的揭示,搞清我们头脑中的概念意识活动是由怎样的逻辑引擎驱动的。 一方面,我们需要从概念逻辑的探究和勘察中,把握逻辑必然和历史进程统一的理论视野。 逻辑必然和历史进程统一的根本要义是: 第一,历史进程具有它的实在性。离开了历史进程实在性的任何理论学说都是空洞的和无内容的。 第二,历史活动中的个人和群体是具有概念意识的。从本质上而言,人类的历史活动不是一个纯物的过程,而是一个有着概念意识活动加入、紧随和制导的主客联结的能动过程,对人类历史进程的探讨和阐述,当从这样的主客联结的能动中,求得逻辑必然和历史进程的统一。 例如,关于货币的本质和必然,这个问题看上去很简单,但在马克思之前一直没有得到合理的、透彻的理论阐述。马克思在《资本论》商品交换一节中,从逻辑必然和历史进程的统一上,运用了个别到特殊,特殊到一般,一般到根本的逻辑必然和历史进程中从物物交换到货币的使用,揭示了货币的本质和必然。即货币在商品交换的历史进程中,是通过个别交换形态进阶为特殊等价形态,从特殊等价形态进阶到一般价值形态,进而从一般价值形态嬗变为货币形态的逻辑必然而成就的,货币的生成既具有它的历史进程的实在又内涵它的逻辑必然的驱动,是一种主客联结的生成。商品交换的历史活动之所以会产生货币,并不是物的本性导致,而是人类头脑中的概念逻辑制导所致,离开了人类头脑中的概念逻辑制导,货币是无以产生的。马克思《资本论》的魅力在于,它显现了人类历史进程的实在性始终内涵着一种逻辑必然的制导。一切重大的理论学说,都需要把握和运用逻辑必然和历史进程统一的学术方法,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具有实在可信和逻辑魅力的理论成果。 五、无限和有限的统一 无限和有限的观念在人类头脑中的发生和运作是概念逻辑对称机制的必然。 康德认为,一个判断力只要提出普遍性要求,它就必定是一种推想,同时它必有作为对立面的另一种判断力推想。按照康德见解,无限是一种普遍性的推想,当我们的头脑产生无限的普遍性推想,必然会在另一端产生有限的普遍性推想,这是人类理性的必然赋予。 无限的普遍性推想有着它的深刻内蕴和品格。千百年来,无限这个普遍性推想的思维坐标,给予了人类思想和实践极为重要的影响。 1、无限以一种普遍性推向的方式处处存在。例如,世界在时间上既没有它的开端,也没有它的终结,它从无限中走来,又迈向无限;空间无论在宏观还是微观都没有它的终极,只有无限扩展的宏观和无限深入的微观;事物的形态、事物的运动方式和事物的互为关系都是无限多样的;从无限中取出的每一点也是无限的,如,在数学中,整数是一个无限集合的系列,从整数中取出的正数、负数、偶数、奇数、分数、素数、级数、虚数,等等,也都是一个个无限的集合系列;在自然中,从大海中取出的每一滴水,都具有从水分子到氢原子、氧原子,质子、中子、电子等等的无限深入的微观结构等等;而每一滴水又和周遭的事物发生着无限多样的联系。无限的普遍必然推想,蕴含的是一个无限多样深入和敞开的世界。 2、一切无限离不开有限之态的框架。一切无限都以有限之态的无限。离开了有限之态,种种无限的普遍性推想即刻就会消失而去,成为空洞的虚无。如,整数的无限要通过整数的有限之态来推想,宇宙的无限要通过通过宇宙的有限之态来推想。无限以有限之态为框架和立足,划分了无限与虚无的本质区别。当然,人们一定要把虚无也作为一种形态也并非不可,但这样的虚无亦是一种有限之态的框架,是不能离开虚无之有限之态的。 有限是无限的框架。对于人类的经验感知和概念认知来说,“有限”是无限推想的出发点。思维的普遍性推想是从有限之态的立足上展开的,没有有限之态的立足,就不会有无限推想的敞开和绽出。 以一块石头为例,一方面,有着它的内部世界的无限推想的深入,如:晶体、分子、原子、粒子···的无限推想;另一方面,有着它与外部世界种种物理的、化学的互为关联、彼此作用的无限推想。 在集合论中,各种无限的推想,都可以通过集的有限之态来框架,生成各种无限集,如整数的无限集,分数的无限集,素数的无限集等等,并使无限的推想,在集的有限之态的框架中,从潜无限跨向实无限。 我们的大脑感到惊奇的是,无论把世界归结为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都具有各自的普遍性,而这两种各自的普遍性无论看起来是多么的矛盾和奇怪,却总是萦绕地盘旋在人类大脑的思维中,谁也不能高于谁,谁也不能否定谁和扬弃谁。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 第一,既然无限和有限都是一种普遍性要求,那么很显然,无限和有限的普遍性只存在于人类的思维抽象中,是一种抽象的普遍性。而抽象正是人类意识结构中的概念机制,也就是说,无论无限的普遍性还是有限的普遍性都是概念机制的生成,没有概念机制,人类的头脑就不会有无限的观念和有限的观念,例如,在动物世界中,动物的头脑是没有和不会产生无限和有限的观念的。 第二,人类大脑的思维活动为何会产生无限和有限的普遍性呢? 人类大脑的思维活动是概念方式的而不是身体方式的。即不是由身体方式的知觉系统产生的,而是由符号指称标识的抽象构造生成的。概念方式的一个根本特点是,它所运作的每一个概念都是抽象的,是可以抽象地统摄一切的。而这样的抽象统摄特质,必然会使任何一个概念的从有限之态的立足上,展开抽象统摄的无限包容,生成无限和有限的人类观念。 在概念逻辑中,有一种概念对称机制,这种概念对称机制会在任何一种概念抽象中,产生另一种对立的概念抽象。康德在他的学说中例举了理性的四组二律背反,即无限和有限;单一和复合;自由和法则、偶然和必然。按照黑格尔的见解,二律背反存在于一切概念中,有多少个概念就有多少个二律背反。在概念方式的理性架构中,二律背反是人类大脑思维活动永远不能扬弃和消除的。 辩证地看,无限和有限带来的更高综合是,二者共同地造就了“域限”。所谓“域限”,它的涵义是:“域限”是无限和有限的统一,是有限之态的无限。即,一切存在方式都是“域限’的,是有限之态的无限。任何一种普遍性要求的推想,都发生“域限”中,在“域限”中生成在“域限”的解体中消失。一切普遍性要求的推想,都有着域限的界限的,是无以自我绝对地凌驾于一切之上的。 人是一种思想的精灵,在人类思想文化中无限和有限,以及两者的更高综合,造就了人类思维的有限立足和无限张力,这种有限立足和无限张力,驱动着人类的思想和实践不可遏止地在有限的立足中和“无限”敞开的激荡中,绽出历史创造的主体能动。 由此,以更高统一的视野,更高统一的高度,更高统一的深度,更高统一的进阶统领思想,哲学才能站在思想的前沿,展开更有成效的哲学追求和创立,这是当代哲学和哲学史发展的历史要求和必然所在。十、更高统一进阶的视野 在哲学上要有开拓和创立,打破与往哲学的传统束缚,就需要在对立统一的更高进阶上获得更为开阔的见解。这里着重谈五个统一的更高进阶,即:主体和客体统一的更高进阶,先验和经验统一的更高进阶、抽象和经验统一的更高进阶,逻辑必然和历史进程统一的更高进阶,无限和有限统一的更高进阶。 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首先要搞清什么是主体?什么是客体? 主体和客体都是实在方式。一般而言,观念把意识者称之为主体,意识对象称之为客体。有一点须把握,当意识以意识者自身为对象进行勘察时,意识者在这时亦成为了客体。主体和客体的划分不是自我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是相对于意识者和意识对象的互为关系而被观念划分的。处在意识者位置是主体,处在意识对象位置是客体。 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在于: 第一,两者是不可分割的和各自绝对的; 第二,两者统一于实在,都是实在的方式。 黑格尔在谈论生命体时指出,生命体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是主客统一。 近代西方认识论哲学的发展,探讨了认识的本质和界限,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制作,认识发生于主体和客体之间,是主客统一的进阶。 康德的学说揭示了,认识是主客共制的成品,是心灵方式对经验对象的制作,以此为认识的本质所在和界限所在。在康德那里,认识的本质和界限是,心灵提供认识的样式,经验提供认识的对象,两者不可缺一。 康德的学说在哲学上的极为重要贡献: 第一,揭示了认识的主客共制,即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制作,这是认识的本质和界限; 第二,探讨了认识的主体方式,即知性的时空方式和理性的判断方式,揭示了一切认识都是知性时空样式的和理性判断样式的,这是认识生成的普遍必然方式。 如,所有的经验对象之所以具有普遍必然的形状、大小、色彩、位置、距离、速度等等的时空样式,是由我们心灵的知性时空方式给予的;所有的对象都具有普遍的质的、量的、关系的、属性的判断样式,也是由我们心灵的理性判断方式赋予的。在康德那里,心灵把自身的规律赋予了自然。 在哲学上,传统的本体论传统认为,认识是客体本来的反映,是无关心灵方式的制作的。 认识究竟是客体的反映还是心灵方式的制作,划分了两种不同的认识论,亦引起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长期争辩。 客体有没有它们的本来方式呢?对此,康德认为客体的本来是自在方式的,但这种自在方式是认识无法进入的。这是为什么呢?缘由很简单,我们要认识,就要运用我们的心灵方式,用我们的心灵方式来制作认识样式,这样的必然结果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切事物样式都是心灵方式的制作,这样的事物样式并不是自在方式的。正是事物样式并不是自在方式的,康德的结论是,认识是不能扬弃心灵方式的制作样式而进入没有心灵方式制作样式的自在原型的。 康德之后的许多学者和哲学家,都极力否认和扬弃康德的自在之物,唯物论者认为认识是客观本来的反映,唯心论者认为客体是精神的外化。唯物论者和唯心论者尽管各有异见,但两者都共同认为,认识可以达到世界的本体,并认为,康德的自在之物是一种累赘,是违背一元论哲学传统的。现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量子理论的思考,则在越过这种哲学的落后,人们越来越感到“不存在与图像和理论无关的实在概念”。 列宁有一个物质定义,即“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许多人以为列宁的这个物质定义,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观的缺陷。然而他们不知道列宁的这个物质定义是不严谨的,是经不起推敲的。既然物质是一种感觉外的实在,那么换句话说,感觉是一种物质外的实在。于是这个世界似乎存在着一种叫做物质的实在和另一种叫做感觉的实在了。对此,列宁并没有回答,既回避了感觉到底是一个什么,又回避了感觉是如何能够以及通过怎样的方式进行复写、摄影和反映的。 “物质”是一种概念方式的抽象构造,对物质的定义只能和只能是:这个语词所指称标识的是一切可以被称之为“物质”的对象。在经典物理学中,“物质”这个语词概念,指称标识的是一切具有可直观的实体对象;在现代物理学中,“物质”这个语词概念,进一步扩展到了一切具有物理特性的对象,只要具有物理特性,不论是直观的还是非直观的都可以被“物质”的语词概念所统摄。除此之外,对于“物质”的定义,就不能再多说一点什么了。 关于自在之物,它是一种意识外的存在。人类通过身体方式知觉和自在之物的联结,生成自在之物的各种经验感知样式;通过概念方式认知的加入,把身体知觉所提供的经验感知样式制作为符号指称标识的抽象构造的概念认知样式。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的头脑反思到在我们的意识外有自在之物的存在,并以“自在之物”语词符号指称标识它,生成一种“自在之物”的概念抽象。至于要求扬弃感知和认知的意识机制,达到没有感知样式和认知样式的“自在之物”原型,那无疑是缘木求鱼。 关于认识,我非常赞成瑞士学者让·皮亚杰的见解,他认为,认识既不起因于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主体,也不是起因于业已形成的(从主体的角度看),会把自己烙印在主体之上的客体。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发生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中途,因而同时既包含着主体,又包含着客体。 人类的概念意识机制具有概念认识和创造智能的特质,由此生成概念之物的创造活动,即把各种抽象的概念虚构,反馈于经验实证的制作和求取,在抽象和经验统一的进阶中,获得主客统一的更高成果。 二、先验和经验的统一。 哲学在世界范围内的传统主导是,追求一种先验绝对,认为世界的一切无论是心灵的还是自然的都是由一个先验绝对所创造和支配的,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在这个基点上是有共通的。 至于这个先验绝对是什么,古今中外有种种不同的见解和学说。中国古代有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绽出了老子的“道”,易经的“太极”,朱熹的“理”等等;在古希腊有柏拉图的“理念”,德谟克利特的“原子”,毕达哥拉斯的“数”等的先验绝对;近现代西方哲学则有种种“精神”的、“物质”的先验绝对,如近代哲学的“绝对理念”、“感觉要素”、“物质”、“精神”,以及“强力意志”,等等;现代哲学有分析哲学的语法、现象学的纯意识、存在主义的此在发问等等的先验绝对。 黑格尔的逻辑学认为哲学是一种以绝对为对象,追求绝对的特殊思维运动,而绝对是一种先验的至高终极所在,这样的特性使得哲学自古以来充满了一种先验绝对的传统主导。无论笛卡尔的天赋观念、康德的心灵方式,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唯心论者的精神,唯物论者的物质,马赫的感觉要素,尼采的强力意志,以及分析哲学的语法、现象学的纯意识、存在主义的此在发问等等,尽管各有所说,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坚定地认为自己所追求的那种先验绝对是唯一至上的,是先于一切、凌驾一切,统摄一切的。 然而深入分析,特别是对哲学这种特殊思维运动在人类心灵中发生和由来的揭示,我们就会发现,哲学所追求的种种绝对,其实都是人类头脑中的概念逻辑机制的制作,是一种抽象进阶和抽象虚构的先验绝对,而不是一种实在世界的绝对。实在世界是一个自在自为的过程,是没有它的任何终极规定的,是不存在任何一种先于一切、创造一切、统摄一切、支配一切的先验绝对的。 哲学是人类意识结构中的概念逻辑机制造就。人类头脑中的概念意识活动有两个特点: 第一,任何一个概念都具有抽象统摄的逻辑机制。如“动物”这个概念,可以抽象统摄一切被称之为动物的对象;“机器”这个概念,可以抽象统摄一切被称之为机器的对象;“星球”这个概念,可以抽象统摄一切被称之为星球的对象,等等。 第二,概念有一种集合进阶的逻辑机制。这种集合进阶的逻辑机制,驱动着概念从个别概念进阶到特殊概念,从特殊概念进阶到一般概念,由一般概念上升为根本概念,进而在根本概念这个概念顶层上统摄一切,使人类的头脑在概念顶层的抽象统摄中以为,世界必然有一个先于一切、创造一切、统摄一切和支配一切的先验绝对。 人类意识结构正是在概念逻辑的抽象统摄,特别是概念进阶的顶层统摄中,逻辑必然地绽出了一种以绝对为对象,追求绝对的哲学思维运动。哲学的思维运动,根植在人类意识结构的概念机制中。哲学所建构的种种绝对都是抽象的概念虚构,而不是实在的本有。这样,唯心论和唯物论关于世界的终极绝对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长期争论就显现了毫无意义,当予以哲学的清理和扬弃。 在新的哲学的思考中,我们就可以从容地、实在地谈论先验和经验的统一了。 康德在《纯粹理性的批判》中提出了先验的心灵方式,黑格尔在逻辑学提出了先验的绝对理念,卡西尔在符号学中提出了先验的符号能力,上世纪初以来的分析哲学提出了先验的语法规则,现象学提出了先验的纯意识活动,存在主义提出了先验的此在发问,等等。所有这些见解归结起来,集中到一点就是认为,人类的心灵方式,人类的概念能力、人类的符号能力,人类的语言能力、人类的意识活动都是一种先验的制作,由此把哲学引入了纯粹先验知识的追求。 怎样来看待先验论呢?我的见解是:先验和经验是互为依存的、共生的和不可分离的,两者都不是自我绝对的。在经验中有先验,在先验中有经验。 心灵、符号、概念、语言、意识等等的主体架构,就当下和承续而言,它们确实显现为一种先验的机制,没有这样的先验机制,人类感知和认知都是无以发生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人类感知和认知的主体架构确实有着一种先验的机制。然而,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进一步的勘察,我们将深入到先验和经验的统一: 第一,一切先验的主体机制,无论心灵、符号、语言和概念,都是在经验活动中显现它们的能动的,没有感知和认知的经验活动,一切先验的主体机制都是无以激发和能动的。 第二,一切先验的主体机制,都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有着它们生成和由来的经验历史铸就的。无论心灵方式、符号指称、语言使用和概念方式,都是经验历史的铸就。人类的心灵方式,人类的符号指称,人类的语言和人类的概念意识,都是有它们的起源的,是文化演化的经验历史铸就。这样,一切先验的主体机制,就它们的当下和传承而言,是先验的,就它们的生成由来而言,是经验历史的铸就。 这样,先验和经验再也不是各自独立和分离的,它们是互为依存和共生的,是没有孰先孰后之分的。只有从先验和经验统一的深入思考中,哲学才能从与往传统的深深束缚中解放出来,走出先验论的框架,驱动哲学在主体论的攀登中,走向人类主体机制生成和由来历史的哲学思考。 三、抽象和经验的统一。 黑格尔认为,思想和经验统一是哲学的最高境界。 黑格尔的逻辑学贯彻了绝对理念从抽象到具体的概念运作。在黑格尔逻辑学中,绝对理念通过抽象到具体的概念运作,从抽象的“有”上升到具体的“有”,一步一步地绽出心灵的和自然的各种概念抽象和概念建构,并外化为实在的创造,从而实现思想和经验统一的哲学最高境界。 至于概念如何能够从抽象的“有”凭空转变为和上升为具体的“有”,黑格尔逻辑学对此是全然回避的,一句话也没有说。其原因在于,黑格尔逻辑学是以抽象为根本的,如同上帝是可以凭空创造,只要说句“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 黑格尔所说的思想和经验的统一,实质就是抽象和经验的统一。什么是抽象?抽象来自何处?自黑格尔以来一直是一个没有搞清的哲学基本问题。 查询关于“抽象”的权威教科解释:“抽象是通过分析与综合的途径,运用概念在人脑中再现对象的质和本质的方法”;或者“抽象是从众多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性的特征,而舍弃其非本质的特征。例如,苹果、香蕉、生梨、葡萄、桃子等,它们共同的特性就是水果。得出水果概念的过程,就是一个抽象的过程。”这种解释实际上是非常错误的。 人们将问: 第一,人类的头脑是凭什么来抽象的? 第二,抽象的本质是什么,它怎样获得分析和综合的途径的,是怎样来运用概念的? 第三,分析和综合是什么?概念是什么? 第四,事物的本质或共同特性是什么?抽象又是如何能够把它们从众多事物中抽取出来的,好比从井中把水抽取出来的? 等等,这一系列更为深入的问题,在权威的教科中是见不到任何深入的解说的。 至于说苹果、香蕉、生梨、葡萄、桃子等,它们的本质或共同特性就是水果,那人们也可以说:苹果、香蕉、生梨、葡萄、桃子等,它们的本质和共同特性是商品,它们的本质和共同特性是礼品,它们的本质和共同特性是货物,它们的本质和共同特性是物质,它们本质和共同特性是客观实在,等等都是可以的。究竟什么是本质和共同特性?苹果、香蕉、生梨、葡萄、桃子等为什么会可以出现如此多的不同本质和共同特性,究竟那一个才是它们的本来方式的、终极的本质和共同特性呢? 至于概念究竟是什么?在权威教科中说得最多的是:概念是事物本质和共同特性的抽象。那么,事物的本质和共同特性究竟是什么?抽象又究竟是什么呢,我们亦见不到任何深入的探讨和解说。 关于“本质”,通常解释是:“本质,指本身的形体,本来的形体;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的属性”。对此我们要问,什么是事物的本来形体呢?什么又是事物固有的根本属性呢? 还有分析和综合又是什么呢?它们是怎样在我们的头脑中发生的呢?! 如此等等,在传统权威教科那里,关于抽象,关于概念,关于本质、关于综合和分析等等的解释,实际上都是非常空洞的和缺乏深入的探究的。 深入地进行概念、共性、抽象、本质、分析和综合的原理探讨: 1、概念的原理是:概念是一种由符号指称标识的抽象构造的意识方式,这种意识方式起源于人类符号指称文化,造就了人类的概念认知和概念智能。 2、共性的原理是:共性是概念统摄的制作。当我们用一个概念统摄一切可以被它所统摄对象时,这个概念统摄就生成一种概念方式的事物共性或共相。罗素在《哲学研究》中认为,各种各样的桌子之所以是桌子是因为有一种“桌式”的共相存在于一切被称之为桌子的对象中,这样的观念承续了古希腊柏拉图的“共相”之说,即“共相”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是事物的根本属性和本质所在。但柏拉图和罗素始终没有从概念统摄中说清共相的本质所在。 3、抽象的原理是:抽象是符号方式的指称标识,是一种符号指称标识的赋予。也就是说,人类的头脑是凭籍了符号指称的标识而获得概念抽象的。抽象和抽取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把抽象比作抽取纯粹是风马牛而不及的。 4、本质的原理是:本质是概念方式的制作和赋予。当我们用一个概念统摄一切可以被它所统摄的对象时,就产生了一种概念方式的事物共性,概念方式的事物共同特性,这种概念方式的事物共性和共同特性就是事物的本质。如,超市里的各种物品,无论是衣服、首饰、食品、家具、电器等等,在市场买卖的概念统摄中,它们的共同特性的本质就是商品;在物流运输的概念统摄中,它们的共同特性的本质就是货物;在礼尚往来的概念统摄中,它们的共同特性的本质就是礼品,等等。 5、分析和综合的原理是:在概念方式中,分析是概念的分类统摄,如在“水果”的概念分类统摄中,可以界分出“苹果”、“梨子”、“香蕉”等等的分类统摄,在“动物”的概念分类统摄中,可以界分出“腔肠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哺乳动物”等等的分类统摄。综合则是概念的集合进阶,如把“苹果”、“梨子”、“香蕉”等集合进阶为“植物”的概念综合统摄,把“腔肠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哺乳动物”集合进阶为“动物”的概念综合统摄。 搞清了概念、共性、抽象、本质、分析和综合的原理,我们就可以深入透彻地讨论抽象和经验的统一了。 抽象和经验的统一,本质上是人类意识结构运动的必然。人类意识结构的特点是,它是一种身体方式直观和概念方式抽象的联结。这样的意识结构产生了一种基本运动,即不断地从身体方式的直观上升到概念方式的抽象,进而展开概念的抽象之抽象的能动,把概念抽象之抽象的建构反馈于经验实证的制作和求取,由此获得抽象和经验的统一。 在人类意识结构中,人类通过身体方式知觉和自在之物的联结,生成经验感知对象,以此为实在性、真确性和有效性。在地球生命意识数亿十年的经验历史积累中,人类的心灵生成了一种以身体方式经验感知为实在性、真确性和有效性的本能机制。当我们行走在非洲原野上,以身体方式方式的经验感知,直观一只扑过来的狮子时,是会本能地以此为实在性、真确性和有效性而迅速逃命的,此时此刻任何一个神经正常的人都是不会质疑这只直观扑来的狮子的经验感知而不当一回事的。 有了身体方式知觉的经验感知对象,人类意识结构中的概念方式就会通过符号指称标识的抽象构造,赋予经验感知对象叫什么和是什么的名称规定和定义规定,在头脑中生成概念方式的认知和事物。 在地球生命意识方式的数十亿年演化的历史进程中,无论低等生物、高等动物和人类都是以身体方式的经验感知对象为实在性、真确性和有效性。这种根深蒂固的意识本能机制,强烈地驱动人类的意识结构运动,把头脑中的抽象概念建构反馈于经验实证的制作和求取,走向概念之物的创造,在概念之物的经验感知中,获得一种抽象和经验统一的更高认识和更高的实在性、真确性和有效性。 人类的文化演化,有一个重要的成果是,从自然之物的利用走向概念之物的创造,如石器的打磨、青铜器制作、铁器铸造,建筑建造,机器发明,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应用,工程建设,社会组织等等,都是概念建构反馈的抽象和经验统一的实践创造,这样的实践创造使得人类的智能从自然之物的利用智能上升到了概念之物的创造智能。 由此,抽象和经验的统一,是人类意识结构运动的必然,亦是人类认识和智能的更高发展。 四、逻辑必然和历史进程的统一。 什么是逻辑?传统的解说是,逻辑有广义逻辑和狭义逻辑。广义逻辑包含了思维逻辑和自然规律,狭义逻辑专指思维规律,是思维规律的学说。 传统见解并没有把逻辑的本质讲准和讲透。我们不能把逻辑和规律混淆起来,造成逻辑漫天飞,什么都可以往逻辑这个篮子里塞。逻辑属于主体范畴,规律属于客体范畴,两者是有不同范畴的严格区分的。 人类意识结构中的概念运动有着逻辑的驱动,即概念逻辑的驱动,它包括了概念的生成机制、概念的抽象之抽象建构机制,概念的反馈经验实证机制。 把握概念逻辑的重要意义在于: 一方面,我们将把逻辑学引向概念逻辑的探究和勘察,引向对概念逻辑机制的揭示,搞清我们头脑中的概念意识活动是由怎样的逻辑引擎驱动的。 一方面,我们需要从概念逻辑的探究和勘察中,把握逻辑必然和历史进程统一的理论视野。 逻辑必然和历史进程统一的根本要义是: 第一,历史进程具有它的实在性。离开了历史进程实在性的任何理论学说都是空洞的和无内容的。 第二,历史活动中的个人和群体是具有概念意识的。从本质上而言,人类的历史活动不是一个纯物的过程,而是一个有着概念意识活动加入、紧随和制导的主客联结的能动过程,对人类历史进程的探讨和阐述,当从这样的主客联结的能动中,求得逻辑必然和历史进程的统一。 例如,关于货币的本质和必然,这个问题看上去很简单,但在马克思之前一直没有得到合理的、透彻的理论阐述。马克思在《资本论》商品交换一节中,从逻辑必然和历史进程的统一上,运用了个别到特殊,特殊到一般,一般到根本的逻辑必然和历史进程中从物物交换到货币的使用,揭示了货币的本质和必然。即货币在商品交换的历史进程中,是通过个别交换形态进阶为特殊等价形态,从特殊等价形态进阶到一般价值形态,进而从一般价值形态嬗变为货币形态的逻辑必然而成就的,货币的生成既具有它的历史进程的实在又内涵它的逻辑必然的驱动,是一种主客联结的生成。商品交换的历史活动之所以会产生货币,并不是物的本性导致,而是人类头脑中的概念逻辑制导所致,离开了人类头脑中的概念逻辑制导,货币是无以产生的。马克思《资本论》的魅力在于,它显现了人类历史进程的实在性始终内涵着一种逻辑必然的制导。一切重大的理论学说,都需要把握和运用逻辑必然和历史进程统一的学术方法,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具有实在可信和逻辑魅力的理论成果。 五、无限和有限的统一 无限和有限的观念在人类头脑中的发生和运作是概念逻辑对称机制的必然。 康德认为,一个判断力只要提出普遍性要求,它就必定是一种推想,同时它必有作为对立面的另一种判断力推想。按照康德见解,无限是一种普遍性的推想,当我们的头脑产生无限的普遍性推想,必然会在另一端产生有限的普遍性推想,这是人类理性的必然赋予。 无限的普遍性推想有着它的深刻内蕴和品格。千百年来,无限这个普遍性推想的思维坐标,给予了人类思想和实践极为重要的影响。 1、无限以一种普遍性推向的方式处处存在。例如,世界在时间上既没有它的开端,也没有它的终结,它从无限中走来,又迈向无限;空间无论在宏观还是微观都没有它的终极,只有无限扩展的宏观和无限深入的微观;事物的形态、事物的运动方式和事物的互为关系都是无限多样的;从无限中取出的每一点也是无限的,如,在数学中,整数是一个无限集合的系列,从整数中取出的正数、负数、偶数、奇数、分数、素数、级数、虚数,等等,也都是一个个无限的集合系列;在自然中,从大海中取出的每一滴水,都具有从水分子到氢原子、氧原子,质子、中子、电子等等的无限深入的微观结构等等;而每一滴水又和周遭的事物发生着无限多样的联系。无限的普遍必然推想,蕴含的是一个无限多样深入和敞开的世界。 2、一切无限离不开有限之态的框架。一切无限都以有限之态的无限。离开了有限之态,种种无限的普遍性推想即刻就会消失而去,成为空洞的虚无。如,整数的无限要通过整数的有限之态来推想,宇宙的无限要通过通过宇宙的有限之态来推想。无限以有限之态为框架和立足,划分了无限与虚无的本质区别。当然,人们一定要把虚无也作为一种形态也并非不可,但这样的虚无亦是一种有限之态的框架,是不能离开虚无之有限之态的。 有限是无限的框架。对于人类的经验感知和概念认知来说,“有限”是无限推想的出发点。思维的普遍性推想是从有限之态的立足上展开的,没有有限之态的立足,就不会有无限推想的敞开和绽出。 以一块石头为例,一方面,有着它的内部世界的无限推想的深入,如:晶体、分子、原子、粒子···的无限推想;另一方面,有着它与外部世界种种物理的、化学的互为关联、彼此作用的无限推想。 在集合论中,各种无限的推想,都可以通过集的有限之态来框架,生成各种无限集,如整数的无限集,分数的无限集,素数的无限集等等,并使无限的推想,在集的有限之态的框架中,从潜无限跨向实无限。 我们的大脑感到惊奇的是,无论把世界归结为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都具有各自的普遍性,而这两种各自的普遍性无论看起来是多么的矛盾和奇怪,却总是萦绕地盘旋在人类大脑的思维中,谁也不能高于谁,谁也不能否定谁和扬弃谁。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 第一,既然无限和有限都是一种普遍性要求,那么很显然,无限和有限的普遍性只存在于人类的思维抽象中,是一种抽象的普遍性。而抽象正是人类意识结构中的概念机制,也就是说,无论无限的普遍性还是有限的普遍性都是概念机制的生成,没有概念机制,人类的头脑就不会有无限的观念和有限的观念,例如,在动物世界中,动物的头脑是没有和不会产生无限和有限的观念的。 第二,人类大脑的思维活动为何会产生无限和有限的普遍性呢? 人类大脑的思维活动是概念方式的而不是身体方式的。即不是由身体方式的知觉系统产生的,而是由符号指称标识的抽象构造生成的。概念方式的一个根本特点是,它所运作的每一个概念都是抽象的,是可以抽象地统摄一切的。而这样的抽象统摄特质,必然会使任何一个概念的从有限之态的立足上,展开抽象统摄的无限包容,生成无限和有限的人类观念。 在概念逻辑中,有一种概念对称机制,这种概念对称机制会在任何一种概念抽象中,产生另一种对立的概念抽象。康德在他的学说中例举了理性的四组二律背反,即无限和有限;单一和复合;自由和法则、偶然和必然。按照黑格尔的见解,二律背反存在于一切概念中,有多少个概念就有多少个二律背反。在概念方式的理性架构中,二律背反是人类大脑思维活动永远不能扬弃和消除的。 辩证地看,无限和有限带来的更高综合是,二者共同地造就了“域限”。所谓“域限”,它的涵义是:“域限”是无限和有限的统一,是有限之态的无限。即,一切存在方式都是“域限’的,是有限之态的无限。任何一种普遍性要求的推想,都发生“域限”中,在“域限”中生成在“域限”的解体中消失。一切普遍性要求的推想,都有着域限的界限的,是无以自我绝对地凌驾于一切之上的。 人是一种思想的精灵,在人类思想文化中无限和有限,以及两者的更高综合,造就了人类思维的有限立足和无限张力,这种有限立足和无限张力,驱动着人类的思想和实践不可遏止地在有限的立足中和“无限”敞开的激荡中,绽出历史创造的主体能动。 由此,以更高统一的视野,更高统一的高度,更高统一的深度,更高统一的进阶统领思想,哲学才能站在思想的前沿,展开更有成效的哲学追求和创立,这是当代哲学和哲学史发展的历史要求和必然所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