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了了斋主说古】疑似“汝窑洗”的梳理、对比

 了了斋主 2019-03-15

多年前得一洗,卖家说:“是老东西”,我看也有老的痕迹,也就买下了。近年来,随着宝丰清凉寺、张公巷出土、挖掘、归纳、总结,再加之近期汝瓷拍卖捷报频传,笔者凡心春动,忍不信往热闹的汝窑上凑。现将汝窑基本特征与该洗进行梳理、对比,算是做个功课。

一、关于汝窑的概念。

汝窑、汝官窑、汝窑系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要识别清楚才能有效地分清不同窑口。汝窑,是汝窑各品种的总称,包括汝官窑同属于汝窑系,大量生产于汝州。汝窑,产自汝州境内(今河南临汝),故名。它是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瓷之魁首;它以名贵的玛瑙入釉,用支钉烧成了具有“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的典型特色,其胎质细,胎泥中含极少铜元素,近香灰色。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载:“故郡时,定窑不入禁中,惟用汝器”,即北宋末(宋徽宗)定为朝廷的御用瓷器后,生产更严谨、细致,其身价亦更为提高。有人说汝窑是北宋官窑,一直为古至今学界和收藏界中经常热议的话题,汝窑与北宋官窑是何关系也由于北宋官窑的窑址尚未定案,有很多问题说不清楚而不能形成定论。不过,从宋代的行政区划中可以看出,汝州府是宋代的一个州治座落于汝州市东南部的北宋张公巷窑又浮出了水面,它的出现又引发了汝窑、北宋官窑、张公巷窑之间相互关系的激烈争论。张公巷窑、段店窑、临汝窑以及其它各县汝窑和汝官窑同属汝州,汝官窑属于何地值得研究。

从各朝代汝瓷成型工艺看,汝瓷的烧造时段大致可分为北宋早期、中期、晚期(金代)及元代。早期汝瓷釉色莹润,但少装饰,造型简单为青瓷特征。中期汝瓷则造型多,重装饰,釉上出现密纹开片。晚期为鼎盛期,掺玛瑙入釉,产品工艺日益精湛,但烧造时限也仅有二十几年,晚期靖康之变后,进入南宋(金代)技艺南流,汝官窑已成“近尤难得”之稀物;蒙古灭金后的元代汝瓷几乎成为半釉露胎的厚胎青瓷。汝瓷由北宋创烧后,发展为宫廷御器,到了元代已近尾声,前后历程300余年,在中华青瓷史上创下了辉煌的一页。

、胎体特征

胎骨薄,胎色呈浅灰、灰白,俗称“香灰胎”,褐灰和深灰色的极少,而出土残片其断面色调多接近土黄和灰中泛白,这是与泥土长期接触土蚀造成的,非汝瓷本色。烧成温度越低胎色越淡,烧成温度越高胎色就越重。与同时期的民汝相比,官汝瓷胎烧结程度差,呈未完全烧结状态,质地疏松,断面涩且没有光泽,吸水率相当高,大小不一的孔洞特别多,这是鉴定官汝瓷片的重要条件之一。真品汝瓷的胎土为碾坟粉碎后淘洗而成,细腻洁净,颗粒呈三角形,有交织力,可塑性强。赝品的胎土系用球磨的,颗粒呈圆形,交织力差,胎土有杂质黑点。

       断面、闻其味。真品汝瓷片断面胎体有孔洞和气孔,无玻璃光泽,釉层较薄,胎、釉之间有一层乳白色的过渡层(釉里的助熔剂将胎表层也熔化了)。紧靠过渡层的釉中气泡小而密集,气泡大的多处于上层。吸水率强,断面吸水后,鼻闻有一种土沁味。赝品瓷片断面的胎质紧密、吸水率低(采用灌浆工艺,烧成温度较高),无土沁味,釉层较厚(釉色靠叠加效应形成),胎、釉之间有一条明显的过渡线(烧成时间短),断面釉层气泡均匀,无层次感。真品汝瓷手弹胎体声音发木。手弹赝品胎体,声音较扎实。

该洗仅有支钉处可观胎体。

                        (图1)

                       (图2)

的厚度为2.5mm(图14、15),若以公认的釉厚为0.5 mm,胎厚为仅1.5 mm。胎骨呈浅灰,与景德镇瓷胎比较,瓷胎烧结程度差,呈未完全烧结状态,质地疏松,断面涩且没有光泽,吸水率相当高,大小不一的孔洞特别多。胎土为碾坟粉碎后淘洗而成,细腻洁净,颗粒呈三角形,有交织力,可塑性强。胎、釉之间有一层乳白色的过渡层(釉里的助熔剂将胎表层也熔化了)(图3)

手弹胎体声音发木。因无断面无法闻到土沁味。

(图3)

、釉色特征

施釉较薄,釉色莹润,有的呈半透明,有的呈乳浊状,以天青色(即雨过天青之类的淡蓝色)为主,釉色变化大,包括了粉青(即青中闪绿,釉层透亮,有浓淡之分)、月白、卵青(即与青色鸭蛋壳相似,有失透感)等,还有青绿釉色,釉色变化小,在传世品中绝少。实际上可归纳为天青和青绿两种釉色,其中粉青、月白和透明度较好的卵青都带有不同程度的淡灰色。乳浊状釉中有大量钙长石及少量残留石英形成的细小晶体团存在。真品汝瓷釉面柔和莹润、洁净,微带乳浊状,口沿、凸棱处不会滑釉,手模釉面光滑似玉。赝品釉面有黑点,有躁动感,口沿,凸棱处滑釉,表明釉质黏附力差,手摸釉面有涩感。

(图4)

(图5)

(图6)

该洗呈色十分复杂。在阳光下、在室外阴处、在室内,在釉厚釉薄处,呈色差异较大。阳光下绿色明显(图45),室处阴处绿蓝相间(图36),室内蓝色明显(图612)。近观及显微镜下又更蓝(图212)。釉厚显蓝色明显,釉薄显绿色明显。因此,雨过天青在什么地方、环境、条件看,雨后在海边的天色和在湖边的天色差异,近观和远视的差异都十分明显,总体看,该洗的色彩阳光下如春水,一般环境下为天蓝色。这可能就是汝瓷神秘且高级的地方。该盘面釉面釉面柔和莹润、洁净,微带乳浊状,口沿、凸棱处不会滑釉,手模釉面光滑似玉是否含有大量钙长石及少量残留石英未经化学检验及物理检测,存在不得而知。细小晶体团,不知是否是图7、图8、图10显示的状态。

三、显微结构

由显微镜头观察院藏汝窑釉层的气泡分布,初步归纳出几项特征,①汝窑釉的流动十分明显,形状如同流动的棉絮与豆花一般,分布在其中的气泡随处可见,而且气泡的大小差异较大,大者可为小者的数倍至十数倍。②大致上气泡的分布较自然,分散於釉层中,但有层次感,呈现出活泼生动的韵动感。③气泡外层具较厚的乳白状圈痕。在釉面的观察中,气泡、流纹(釉流动形成的纹路)与裂纹,三者是观察的重点,同时也发现三者也有时间先后、空间深浅的复杂关系,通常内外器壁上观察到的流纹比器底面来得明显、而缩釉及气泡周遭的流纹也较为剧烈。其次,若以宝丰县清凉寺出土的破片做观察,亦得到相似的釉面气泡与流纹的分布状况。同时透过对汝窑胎釉的研究报告,得知釉料中的石英质颗粒、气泡及乳白云雾状物质(指液相分离的釉质)是造成汝窑乳浊感的原因。此现象透过显微镜的观察,发现气泡孔由胎或釉层本身形成,而继续在釉层中逐渐长大,气泡形成时,气体将釉质推向外,形成了我们观察所得到的气泡壁较厚白的现象。此时气泡周围的乳白云雾状物质绕过气泡继续流动,而气泡背面未接触流动的周遭是低密度云雾状物质的釉质形成长条带状,高密度乳白云雾状物质(液相分离的釉质)的流动方向。有时气泡离开气孔,随釉层流动,则可看到气孔已不在气泡的中央。大型气泡有时可发现多个气孔,也有可能是数个出气的来源汇合后,有足够的气源让气泡撑大的缘故。残片断面照显示,气泡长大的过程中,经常留下同心圆的痕迹。气孔中心点是釉质密度最低之处,几乎为气体所占满,所以也是最容易破裂的地方。

真品汝瓷是在柴窑里有木柴烧成的,在放大镜下观察气泡有大中小,很通透,气泡上下有层次感(这是由于烧成温度高低反复渐进而形成的)。赝品是在梭式窑中液化气烧成的,放大镜下气泡密集、均匀(说明烧成温度从低渐高)。   

显由于水蚀严重,气泡大多死亡呈园形晶体(图7、图8、图9、图10)。

(图7)

这是边釉薄处呈现的现象。但因其为水蚀最严重的地方,基本上没发现气泡,仅有点状、斑状釉面。釉的流动十分明显,形状如同流动的棉絮与豆花一般。

(图8

在洗心裂纹、大量死亡气泡之间尚有透明完整的气泡。气泡底有一圈白色结晶,与已结晶的比较应属中型。

                                                (图9)

但数量最多的是泡顶已破,形成“窝”状的小坑。 

大致上气泡的分布较自然,分散於釉层中,但有层次感,大中小相间。气泡外层具较厚的乳白状圈痕。在釉面的观察中,气泡、流纹(釉流动形成的纹路)与裂纹,因未见黑色物浸入,只有白色、黄色结晶,难已发现三者也有时间先后、空间深浅的复杂关系,但釉的厚薄与气泡死亡、结晶有直接关系,釉厚处气泡完整的多结晶少,釉薄处气泡结晶多。洗内壁有几个小点,流纹比较明显。

 

(图10)

以洗口沿的一个小黑点显微观察,有气泡破灭及周边结晶、开片线结晶现象。

、工艺特征

1、汝窑瓷器的纹片。 汝窑瓷片大部分纹片呈冰裂纹、蝉翼纹、蟹爪纹,小部分有斜开片、鱼鳞纹;一面有开片,另一面无纹或两面无纹者,均极个别,即古文献中所称“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这是汝窑的特征之一。在汝窑传世品图录中,也仅见一件椭圆形水仙盆通体无纹。以上说明,同种胎土,同类型的釉同窑烧成,釉面无纹者是偶然天成的汝窑绝品。汝窑釉面的开片呈鱼鳞纹的,跟胎土素烧温度有关。据研究,汝窑胎土含有很多腐殖质和有机质,采用950°以上温度素烧,将有机物排出后,素坯中就产生空洞,施釉烧成后,由于胎釉膨胀系数不一致,在出窑前后冷却过程中先产生又粗又长的直开片,在出窑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胎、釉还有一定的应力存在,因残余应力较弱,在大开片之间又产生小开片,坯面有孔洞的釉面就形成“钉子”(斜开片)纹。所以,斜开片、鱼鳞纹是出窑后继续开片形成的。

(图11)

该洗总体呈斜开片,从图11看,近似蝉翼纹。

2、烧制工艺。汝瓷的胎土选用风化程度高的瓷石与当地沉积的白坩土,按配方以石碾压碎后,在澄泥池加工、淘洗,通过几道澄滤池后,将最后一池细土取出陈腐,经踩练、揉泥而成为坯泥。只要是能使用模具的器物,都采用模制工艺,如洗、盘、钵、盆、碟、炉和部分碗、盏、波罗子(套盒)等。器物外壁有纹饰的用外模,内外壁无纹饰者皆用内模,提高了器形的规整度。有的仍以手工拉坯成型,待半干后经慢轮修坯后晾干,再经素烧。汝窑的釉料选用多种矿石(包括玛瑙石),有的经碾碎,有的通过火煅烧后粉碎,磨到一定细度,再和助熔剂(当地俗语指青石、松木灰)按一定比例加水调制,调合到一定的浓度配成石灰釉,将素烧好的器物视不同的形状,用不同的方法施釉,如荡釉、浇釉、浸釉或刷釉,入窑一钵一器烧成。

图12

13

该洗总体平整,洗心及釉面有细微不平,有釉厚釉薄之分。从器型上看,十分规整,胎厚如一,疑为模具制作而成。

  汝窑初期的窑炉是半倒焰式马蹄形,匣钵不涂抹耐火泥,产品釉色质量不稳定。到了烧御用汝瓷时,改为椭圆形半倒焰式小窑炉,匣钵绝大多数使用外壁及封口涂抹耐火泥之工艺。由于窑炉的改进,温差减少了,加之窑具工艺改革,防止了冷却阶段因空气从窑外渗入匣钵而造成二次氧化,使釉面稳定呈天青色,提高了产品质量。

汝窑初创阶段,支烧的支钉粗,支钉多为圆形豆瓣状,饼与支钉皆用一般耐火泥土制成,支钉与饼往往容易脱落。随着工艺的成熟,支钉与饼采用氧化铝含量高的优质瓷土制成,支钉小而尖,支钉要先经素烧才有一定的强度。同时出现垫圈支烧工艺。垫圈不仅制作简易、坚固,而且还解决了高支烧器物垫饼支烧不足的缺陷。此时还大量使用火照及火照插饼,可见当时烧制御用器的温度与气氛控制得相当严格。大部分器物满釉裹足,以芝麻状支钉在圈足内底面支烧,如洗、盘、碟、钵、盆、樽与个别碗采用了此种工艺。碗大部分为垫烧,瓶的种类繁多,满釉支烧仅见于盘口折肩瓶和个别矮圈足小型瓶类器上。盏托、盏、波罗子比较特殊,这类器物以垫烧为主,满釉者,3个、5个芝麻状支钉支烧于圈足内底面上;3个、6个或12个长条状支钉横置圈足端面上。汝窑的烧造必是二次烧成,因为它是高铝质胎,胎中含有很多有机质,只有通过素烧才好挂釉。它以木柴为燃料,木柴的火焰长,可以在半缺氧的情况下烧出还原气氛,特别有利于青釉瓷器的烧成。据今天的科学研究表明,烧成温度在1190°C(±)时,还原程度恰到好处,釉呈淡天青色或天青色。以上说明,汝窑以其独特精湛的制瓷工艺、特殊的支烧方法和严格的烧成制度称誉于世。

        图14

 

图15

该洗(图12、13)满釉裹足,3个支钉,以芝麻状支钉在圈足内底面支烧,支钉小而尖。

3、器型与装饰。从已知汝窑产品、瓷片、残器看,到目前为止,可辨的器类有樽、瓶、波罗子、雕塑件、钵、盆、洗、碗、盘、碟、盂、盏托、盏、器物盖、香炉、罐、盒、壶,共约20种。每一种器类又有多种造型,其中樽有三足樽、出戟樽;瓶有盘口瓶、玉壶春瓶、经瓶(梅瓶)、长颈瓶;波罗子有大、小圆形、六边委角形、六边有棱委角形;雕塑件造型有腾龙、狻猊、鸟;盆有大、小折沿盆、椭圆形水仙盆;洗有三足洗、裹足洗、平底洗、深腹洗;碗有撇口裹足、墩式圈足、深腹高足、花口高足、敞口葵瓣高撇足诸式;盘有圆唇裹足、荷花形圈足、敞口弧壁裹足、敞口卧足、撇口裹足、八方平底、敞口平底诸式;盏托有花式盘形托,以及圆凸起一托和平底盘中部凸一圆环的样式;器物盖呈圆形子口带宝珠形钮,也有大、小经瓶盖,出香盖、镂孔盖;香炉有龙首三足、狻猊出香、腾龙出香等样式;盒有方盒、圆盒等等形制。可以说传世品中的器类一般都有,有的器型为传世品中所未见。

汝窑瓷片在一些器形表面有刻、模印、雕塑、镂孔和堆贴等纹饰,最多见的是莲纹、盏托刻划莲心与覆莲纹,圆盒、洗、盖也刻莲瓣纹;香熏盖镂雕;钵内底模印龙纹、外壁刻海水纹;出戟樽剔刻夔龙纹;熏炉也剔刻云纹,这在以釉色取胜的汝窑传世品中实属罕见。

该洗为素面裹足洗,除底圈外撇,似金银器外,器型十分质朴,有南宋韵味。

由于笔者未曾上手过经确认的汝窑,此洗也未经无物理成分及化学检测分析,仅以读过的几十篇相关文章,作瞎子摸象和按图索骥的梳理,因此,抛砖引玉,有请有识者指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