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雕留青携琴访友图笔筒
【名称】竹雕留青携琴访友图笔筒 【类别】竹雕 【年代】清中期 【文物原属】清宫旧藏 【文物现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规格】高13.5厘米,口径9/6.8厘米,足径8.5/6.5厘米。 竹雕留青柳荫洗马图笔筒 【名称】竹清雕留青柳荫洗马图笔筒 【类别】竹雕 【年代】清代 【文物原属】清宫旧藏 【文物现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规格】高: 13.7cm,口径最大:9cm。 【简介】该笔筒天然卷书式,截面近乎“凹”字形,左右对称,曲线流转,于选材上煞费周章。器口沿镶嵌文竹一周,颜色和谐,过渡自然。底部保留原有竹节之横膈,略加修饰,风格朴素,非人工雕凿可得。笔筒外壁以留青法表现柳荫洗马情景。画面于弧突部分如画卷般徐徐铺展,柳树旁,溪岸上,三匹健马,或立,或卧,神态悠闲,动势准确。溪水中一人高挽裤脚,手牵缰绳,马则伸颈缓步,意态踌躇。以凹入部分为界,与浴马图相对的是一马垂首隐身于山岩之后。笔筒造型别致,为装饰图样增添了变化之妙。此器留青工艺极精,能于薄薄的青筠中区分出多个层次,表现物象的透视关系。某些局部的处理,如柳条、马尾、溪水等部分,都有其独到之处。特别是旋涡辅以阴刻,草木杂以浅浮雕,树干上略加染色等,多种技法的配合,为此器增色不少。 清 竹雕书卷形梅花诗文笔筒 【名称】清竹雕书卷形梅花诗文笔筒 【类别】文房用品 【年代】清代 【起拍价】100000.00—150000.00 【规格】长27.3cm;宽7cm 【拍卖会】浙江钱塘拍卖有限公司2009春季拍卖会文房珍玩 【拍卖时间】2009-08-14——2009-08-15 【拍卖地点】杭州市西湖大道19号杭州歌德大酒店六楼歌德厅 清 竹刻岁寒三友诗文书卷形笔筒 【名称】清竹刻岁寒三友诗文书卷形笔筒 【类别】竹雕 【年代】清代 【规格】高11.5cm 【拍卖会】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11夏季艺术品拍卖会瓷玉工艺品专场 【拍卖时间】2011年09月17日下午 15:00 【拍卖地点】上海威斯汀大飯店钻石厅(上海市河南中路88号三楼) 【估价】RMB 12,000—20,000
民国心形竹笔筒 【名称】民国心形竹笔筒 【类别】竹雕 【年代】民国 【规格】高15cm 【拍卖会】淳浩拍卖有限公司2013夏季艺术品拍卖会瓷器工艺品专场 【拍卖时间】2013年7月27日 【拍卖地点】香港 【估价】HKD2,500-3,500 明 张希黄留青竹刻荷叶纹笔筒 【名称】明张希黄留青竹刻荷叶纹笔筒 【类别】竹雕 【年代】明代 【规格】高:12.4cm 【估价】RMB 120,000-160,000 【拍卖日期】2010年04月22日上午 09:30 【简介】说明:张希黄,明末人,名宗略,工刻竹。以擅长“留青竹刻”而名扬于世,改进和发展了前人的“留青”技法,使之成为明清竹雕中别具一格的品种。
【名称】竹雕留青「山水庭阁」图笔筒 【类别】竹雕 【年代】17/18世纪 【规格】高:12cm 【估价】RMB 4,000,000-5,000,000 【成交价】RMB 3918660.0000 【拍卖会】香港苏富比拍卖有限公司2012年春季拍卖会——儒雅清蕴(二)水松石山房藏珍玩专场 【拍卖日期】2012年04月04日上午 11:45
【名称】清初留青竹刻山水笔筒 【类别】竹雕 【年代】清初期 【规格】高:13.5cm;直径:7.6cm 【估价】RMB 30,000-45,000 【拍卖会】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2011春季艺术品拍卖会赏心乐事—骨董珍玩专场 【拍卖日期】2011-05-15 【简介】笔筒以留青手法刻山水一帧,山峦峻峭挺拔,沟壑纵横,作者虽然没有留下姓名,但却以高超的艺术手法为那个时代的竹刻艺术增添了光彩的一页。我们可以从灵动的刀法中看到了接近于水墨画的至高境界。此笔筒有张希黄风格特点。张希黄约为明末人。工刻竹。发明留青阳文雕法(一名皮雕,以竹青作花,去皮作底)刻法工细精致,曲尽画理。点缀人物并生动有致。张氏以擅长“留青竹刻”而名扬于世,改进和发展了前人的“留青”技法,使之成为明清竹雕中别具一格的品种。传世并能确认为张希黄的作品凤毛麟角,代表作《山水楼阁图笔筒》今收藏于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美国弗里尔艺术馆亦收藏有其作品,相比较之下,此件的包浆更为厚实浓郁。 再上几只留青竹刻笔筒: 清 竹雕留青人物楼阁笔筒 【名称】清竹雕留青人物楼阁笔筒 【类别】竹雕 【年代】清代 【文物原属】清宫旧藏 【文物现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规格】高:11cm,口最大径:6.5cm。 【简介】笔筒略呈椭圆形,器表以留青法刻画台阁一角,栏板旁一华服老者乘于马上,背后立一掌扇侍者,二人目光皆投向另一捧剑的侍者。台阁大部为巉岩松柏所掩,远处云烟缭绕中尚有画栋飞甍、楼台望柱隐约浮现。此作留青技法纯熟,青筠似为墨般渲染泼洒。如云雾以阴刻勾勒,用青筠沿竹表皮纵向的肌理留出参差的边缘,营造出水墨自然濡染的效果,相当传神。而山石的苔点、树身质地以及人物的面部、衣饰都宛如笔画,充分展现出留青工艺的魅力。 清 竹雕留青山水人物笔筒 【名称】清竹雕留青山水人物笔筒 【类别】竹雕 【年代】清代 【文物原属】清宫旧藏 【文物现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规格】高:11.1cm,口径:5.5cm。
【简介】笔筒圆体,口沿微内斜,三矮足。以留青法表现一老者抱膝坐于湖石上,其面带微笑,长髯及胸,神态悠闲,衣着旷放,羽扇置于身侧。老者所注视的石上所置之三足兽耳炉及鼎镬中水汽蒸腾而上,凝为云雾,引得花鹿昂首仰视。老者身后立一湖石,贯通画面上下。此作留青技法极熟练,通过青筠的厚薄不同与反出之深色竹肌形成复杂的层次关系,摹写物象的透视叠压灵活裕如,例如人物面部结构、衣褶的处理及扳膝斜坐的姿势,鹿颈屈曲的动态,都表现得十分准确自然。特别是根据材质本身的洞罅设计的湖石,变瑕疵为妙处,使平面纹饰有了凸凹之变化,粗糙的肌理也与留青的细腻构成对比,类似玉器工艺中“巧做”的意匠。此器纹饰集中,以立石为界,构图戛然而止,富于画意,是同类制品中特点较突出的一件。 张希黄刻竹倾慕宋元明文人画的笔墨意趣与界画的工整典雅,题材多取山水楼阁,常以深邃、高远法布局,以作远景见长。山水作法效仿宋元笔墨,多作披麻皴与折带皴。亭台楼阁似唐李昭道,工细精绝。书法似赵孟兆页,遒丽苍健。所作器物以留青山水楼阁笔筒与臂搁为主。 张希黄的竹刻作品刻意追摹文人画意趣与界画纤巧细腻笔致,画面清雅、恬静,且讲究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张希黄作品中的山石与树木刻法明显地贯穿着绘画的笔墨特征,一丝不苟。他的作品,工笔与写意,几乎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对张希黄而言,竹即是绢纸,雕刀就是笔,而青筠则是其要传达的墨意,三者结合,艺臻至境。 张希黄作品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其刻划之亭台楼阁,或依坡石临空而立,或背靠山石,以奇峰为屏。前者山石常用披麻皴写出,层峰重叠呈起伏逶迤之势;后者山岩则以折笔勾皴法勾勒,平顶矩形,棱蹭叠突,层层叠架成高峻奇峰。山石间常有夹叶树、蟹爪树、扇针松树等多种写法的树木映衬其中,而人物只作简约的点缀。画面尽显竹肌的留白处,上成无际蓝天,下成江河碧水,构图完美,独步一时,向世人展示了其与嘉定、金陵两大竹刻流派截然不同的艺术风采。 |
|
来自: liangdatushu > 《笔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