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据说,洛阳铲是从卖水煎包那里“借鉴”而来的!

 昵称62793166 2019-03-15

众所周知,洛阳铲是北邙一带的盗墓贼发明的一种盗墓工具,它的出现,加剧了北邙墓葬被盗掘的进度,让许多历史考古学家愤恨不已。

但如今,洛阳铲在考古实地探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众多考古工作组必备的器材之一。

可以说,考古学家对于洛阳铲是又爱又恨。不过,洛阳铲究竟是怎么来的呢?没有洛阳铲的时候,摸金校尉们是如何盗墓的呢?且听我细细道来:

明代有个人叫王士性,这个人官做得不太大(最高做到布政使,算是一省之长),但在做官的同时,其足迹几乎遍布内陆十三省,尤其喜爱记录民土风情,还将其整理成一本书,名曰《广志绎》,在这本书的第三卷《江北四省》中,曾对于洛阳古墓和盗墓之风做过这样的记载:

“洛阳水土深厚,葬者至四五丈而不及泉,辘轳汲绠有长十丈者。然葬虽如许,盗者尚能以铁锥入而嗅之,有金、银、铜、铁之气则发。周、秦、汉王侯将相多葬北邙,然古者冢墓大隧道至长里余者,明器多用金、银、铜、铁,今三吴所尚古董皆出于洛阳。然大冢禁于有司,不得发,发者其差小者耳。”

从这段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两点:首先,洛阳盗墓人使用了一种叫“铁锥”的工具,通过刺入墓葬,然后闻下气味,然后才决定是否发掘;其次,由于有法律约束,盗墓贼还不猖獗,但洛阳出土的古董已经流落到江南一带。

有人认为,王士性所说的“铁锥”就是洛阳铲的前身。不过,“铁锥”仅仅具有刺穿功能,并不具备提土功能。从王士性的记载来看,这种“铁锥”比较类似于洛阳本地所使用的“铁火杵”,俗称“扎杆”。

“扎杆”,一头是尖锐的长铁钎,可以利用杠杠原理向地下压,通过手感来感知地下的土层。一般生土比较坚硬,不易穿透,而活土较为松散,容易进入。用这种方式在找到墓口然后实施盗掘。寻找古墓葬的同时,也可以通过观察铁钎尖部的残留物,来分析墓葬的类型和随葬品的种类。

考虑到王士性本人是南方人的缘故,在一些器物方面的名字、功用等记载上可能稍有出入,这个完全可以理解。不过,他的记载至少说明,在明代已经出现了一种通过土、气等来判断墓葬地理位置的盗墓工具。

从目前来看,真正的洛阳铲出现在民国时期,相传是邙山南麓马坡村的李鸭子发明的。李鸭子家境贫寒,以刨古墓为生。1923年,他到孟津县赶集,见集上卖水煎包的正在搭棚子,用一把筒瓦状的短柄铁铲子,在地上挖坑插棚杆。那铲子往地下用力一戳,提起就带出不少土来。

李鸭子灵机一动:这样的铲子探墓肯定比钢锨容易多了。于是他用纸贴着铲子撕出一张图样,回家后找铁匠琢磨着打造了一把,发现在盗墓时十分好用。

只需要将铲子的手柄接长,就可以将地下几米、甚至十几米的土带到地面上。老练的盗墓者眼观鼻闻手搓,从土的颜色、结构、包含物,就能知道有没有墓葬、是什么年代的墓、墓穴有多大。此后,洛阳铲就迅速传开了,加上当时时局不稳,对于盗墓贼又没有法律约束,北邙山上的古墓算是糟了灾。

比如说,洛阳金村地下西周的一处王陵古墓群,在当地民众挥动洛阳铲、铁锨的群体发掘下,文物被洗劫一空,多数流落到海外。日本人梅原末治编撰的《洛阳金村古墓聚英》记载了238件金村大墓出土的文物,件件是国宝。另外,还有数千件文物被日本人梅原末治认为价值没有那么大,就没有在书中记录。

洛阳铲不过是一件工具,在盗墓贼手中是为了盗墓,而到了考古学家手中则成为考古利器。一直以来,在田野调查和田野发掘中间有一个环节无法通透,那就是考古钻探。从西方流传过来的考古学理论和方法都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当有了洛阳铲之后就不一样了。

从此,田野考古的流程就变了:先是在田野调查后,确定大概的地理方位;紧接着依靠洛阳铲进行考古钻探,判断墓葬的具体位置,以及土层深度等诸多要素;进而考古挖掘,让地下文物以更好的面目展现在世人面前。

起初,在东周王城、汉河南县城、隋唐东都城、汉魏洛阳故城等遗址发掘均采用了洛阳铲进行考古钻探,随后,又拓展到安阳、郑州、西安等其他城市,洛阳铲逐渐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考古手段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