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曹操虽然是汉末三国时期,最大的割据势力,而且挟天子以令诸侯,可是不管臣下劝说,还是敌人怂恿,他都没有迈出最后一步,登上九五之尊的位置,究其原因,很大的成分是因为,曹操的目标是一统天下,而非割据一方,他的格局是大多数人,包括刘备和孙权等人,都不能相比的。否则的话,他也不至于说出,“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样的话。不过,说到此处,我们不禁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那就是曹操为什么没能一统天下呢? 曹操虽然是宦官曹腾之后,在当时的士族看来,属于“寒族”,但是他的父亲曹嵩,是东汉的大司农,颇有家财,在他起兵的时候,就拿出家财,给了曹操招兵买马的资本。虽然因为讨伐董卓一战的冒进,曹操损失非常严重,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身边也汇集了不少真正的大才,例如他的族弟曹仁、曹洪、曹纯,以及老乡夏侯惇、夏侯渊这些名将,以及荀彧、荀攸、郭嘉、贾诩、司马懿等,这些顶尖谋士。 与此同时,他还凭借讨伐黄巾、兼并其他势力,获取了大量的兵马,并打下了不小的地盘,甚至出身于四世三公之家,又早早统一了河北四州的袁绍,面对曹操的时候,也只有败亡的结局。后来崛起的刘备和孙权,大多数情况下,更是能被他压着他,如此看来,曹操想要一统天下,好像并非难事,可是他为什么没能做到呢?对于这个问题,小编认为可能与以下两个原因有关。 一、急功近利,一失足成千古恨 曹操从起事开始,仅二十年左右,便一统了江北,并平定了北疆少数民族的叛乱,之后刘表去世,其子刘琮更是吓得献荆州请降。这一路走来,虽然多有坎坷,但是相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还算得上顺利,于是在这等成就之下,曹操便有些得意忘形,甚至急功近利了。毕竟在当时的他看来,刘表已经去世,刘备还没有成长起来,刘璋暗弱,又远在益州,坐镇江东的孙权,更是一个小毛孩。所以,他拒绝了贾诩先在荆州休养生息的建议,不但恐吓孙权投降,还立下对江东用兵,结果促进了孙刘联盟,在赤壁一败大伤元气。 二、养虎为患,后悔不迭 很多人提到,曹操其实是两个人,一个是枭雄曹操,一个是诗人曹操。枭雄曹操杀伐果决,诗人曹操却感性无比;枭雄曹操打下了大片的江山,诗人曹操却因为太过感性,数次错失良机,甚至养虎为患——当初,刘备被带回许都,程昱和郭嘉等人,都看出刘备非池中之物,一个建议曹操将其杀害,以绝后患,一个则建议曹操将其软禁。可是一番青梅煮酒之后,诗人曹操便相信了刘备胸无大志,于是放虎归山,终成大患。 然后,打下江东八十余县的小霸王孙策,遇刺身亡,江东主事之人,只剩未及弱冠的孙权,这个时候曹操如果果断南下,那么江东或许不保。可是曹操却听从了张紘的说法,即“乘人之丧,既非古义,若其不克,成仇弃好。不如因而厚之。”放弃了这样一个绝佳的机会,让孙权在江东站稳了脚跟。 都说,再一再二不再三,这句话对曹操却不实用——公元215年,他拿下了汉中之地,这个时候,刘备在益州还没站稳脚跟。众所周知,汉中是益州的门户,从此处进攻益州,是一个极好的选择。可是当刘晔和司马懿提出这一建议的时候,曹操却说“得陇不复望蜀”,意为做人不能不知足,于是选择了退兵,给了刘备在益州立足的机会,甚至最终连汉中也被刘备夺了过去。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得知,汉末三国时期,曹操本身雄才大略,麾下又有无数顶尖的文臣武将相助,最终却没能一统天下,纵然刘备和孙权本身的能力不容否认,却与曹操本身的诗人性格,以及他在一统江北之后,暂时的膨胀,都有着很大的关系。 本文所有资料均来自于《三国志》《三国志集注》等书,小编保证内容之真实性,同时无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