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古队员夜住墓室看文物,睡在棺边,深夜里感觉有人从棺内爬出来

 唯我英才 2019-03-15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博物馆丰富的藏品从哪来的?不少网友参观博物馆时可能有这样疑问。

作为国有正规博物馆,都有自己的藏品来源,主要靠搜集、自采和发掘这三大渠道积累藏品。具体操作时有不同的选择,如搜集有社会征集、市场收购、公民赠献、国家调拨、馆际交换、分配接收等。

考古队员夜住墓室看文物,睡在棺边,深夜里感觉有人从棺内爬出来

(江西省博物馆)

考古队员夜住墓室看文物,睡在棺边,深夜里感觉有人从棺内爬出来

(江西省博物馆)

自采主要是自然采集,很多民营博物馆藏品中,除了购买,接受社会捐赠外,这样来源的藏品很多。

发掘即考古发掘,这是目前中国国有博物馆藏品最主要的来源,所有考古出土物都得入库收藏。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要说的明朝益端王朱祐槟墓考古,就是因为当地博物馆需要藏品,而发掘的。

此事发生在1972年。

朱祐槟墓位于江西省南城县境内。

南城县是明朝江西境内三大藩王益王系家族墓园所在。境内有两处,一在洪门,为前期墓区;一在岳口,为后期墓区。

考古队员夜住墓室看文物,睡在棺边,深夜里感觉有人从棺内爬出来

(洪门墓区)

朱祐槟墓位于洪门墓区。

洪门墓区位于南城县城东南15公里外洪门镇的山中,俗称“洪门岭”(原红湖公社红岭大队外原村北)。以洪门为中心,西至铺前,东至徐田,北至立城,南至长塘。这片区域葬除葬有朱祐槟外,还有益庄王朱厚烨、益恭王宋厚炫、益末王朱慈炱,以及铜陵王朱载壤、淳河王朱常汭等。

外源村位于山谷小盆地东南方。村北有一高山,名曰“金华山”。山的南麓有一小丘陵,小丘陵东西两侧各有一支脉向南延伸,形如双手合抱。这是老话所说的“风水宝地”,朱祐槟墓即在此山包之中。

考古队员夜住墓室看文物,睡在棺边,深夜里感觉有人从棺内爬出来

(成都明藩王墓发掘现场)

考古队员夜住墓室看文物,睡在棺边,深夜里感觉有人从棺内爬出来

(成都明藩王墓发掘现场)

朱祐槟墓从1972年1月下旬开始,直接发掘动机就是为了充实江西省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内容,丰富明朝藩王研究史料。申请报告上报后,主管部门竟然批准了。

当时在山下水田路边,能发现许多琉璃瓦片。从遗迹观察,似为享殿遗址。再往南约百米处,依次有用红石雕成的文吏、武将、马、狮、望柱及汉白玉碑各一对。碑额雕刻双龙抢珠,左碑因早年倾倒,风雨侵蚀,不见碑文。右碑刻有嘉靖十八、十九年赐祭朱祐槟夫妇的“御祭文”。

考古队员夜住墓室看文物,睡在棺边,深夜里感觉有人从棺内爬出来

(朱祐槟墓地石相生)

朱祐槟墓营造时,先将石山凿开,用红条石做墙基,然后用素面青砖结砌。墓顶上再填上厚达1.2-2米封土。

墓坐正北朝正南,全长8.2米,平面呈“凸”字形,顶为券棚式,分前后二室,设二道石门。墓室修饰讲究,建造水平很高。墙壁均经过磨洗,光滑平整,胶缝石灰细如一线,平直工整,甚为美观。石门和石棺台也均是雕刻精工。

考古队员夜住墓室看文物,睡在棺边,深夜里感觉有人从棺内爬出来

(河南新乡明潞简王次妃墓)

墓道长4.92、宽3.1米。自东南向西北倾斜至墓门口,南端比北端高0.55米。

墓门为券拱形,门上以青砖卷砌六层成墙。门卷厚1.22米,中塞三道青砖封门墙,墙后即为插板式石门。

入口墓门充分考虑了反盗墓因素。以两块宽1.78、高1.19、厚0.95米红石板,插于墓门两边的石槽中,石槽顶上再压一块千斤石,想盗开不容易。

考古队员夜住墓室看文物,睡在棺边,深夜里感觉有人从棺内爬出来

(朱祐槟墓墓插板式封门)

进入这道石门后,即进入了墓前室。这里可以视为阴宅“客厅”,里面空无一物。

前室与后室也以石门封堵,但这里的石门与入口处石门设计有所不同,有门框和门枢,左右各一扇,对合不严,中间门缝大。

明朝贵族墓上这种双扇对开门设计,在做防盗处理上,一般在门内侧里面用“自来石”抵挡,但朱祐槟墓不同,在门后地面开凿石槽,内放一长0.4、宽0.14米的石栓。封门时,用“7”型的拐钉钥匙,从门缝中拉石栓就位,形成封堵,从外面无法打开。但因为石栓在最下部,盗墓时从门外撞击时,石门很容易从中部断裂,完成入室盗劫目的。

考古队员夜住墓室看文物,睡在棺边,深夜里感觉有人从棺内爬出来

(朱祐槟墓后室门后反盗墓石栓)

在左右墓壁上,发现了特殊符号——竟然是卦象。

砖上各刻画三个卦象。后壁及二门门框上面,在同一水平位置,各刻画一个卦象,均填以朱砂。乾卦在西北,巽卦在东南,与墓向一致。

这个发现很有意思的,绝对是有意为之,看来朱祐槟家族很迷信风水、八卦这类东西,其实开国皇帝朱元璋就迷信。

后室是整座阴宅的核心,随葬品和葬具都放在这里,本文要说的奇事也发生在这里。

正中为一红石棺台,很精致:高0.6、宽2.33、长2.66米,台周边有间柱的须弥座,雕刻莲瓣图案。台面上再铺设方砖,砖上放置三行垫石,左右各搁置两口红漆棺材。

考古队员夜住墓室看文物,睡在棺边,深夜里感觉有人从棺内爬出来

(朱祐槟墓墓后室,石箱梁上有两口棺材)

左为上首,放朱祐槟棺材;右为下首,放王后彭氏棺。

棺台前面地上,还有110个人俑组成的仪仗队,规模不少,分六行排列。发掘时,上面积满淤泥。

台东侧有一石座,上面原置一红漆木匣。出土时木匣已朽烂,剩漆皮,保持匣子形状。

考古队员夜住墓室看文物,睡在棺边,深夜里感觉有人从棺内爬出来

(朱祐槟墓谥册残片)

匣上有锁,内置一谥册。册为木质,上刻有阴文,烫以金粉。因腐蚀严重,仅能辨认个别字句,有“谥日端……工部造”等字样。

两口棺材均已腐朽,只剩一层红漆皮保持棺材外形。两副棺材差不多,朱祐槟的棺材较大,彭氏的稍小。彭的棺盖已塌陷,盖上置一素面铜镜。

考古队员夜住墓室看文物,睡在棺边,深夜里感觉有人从棺内爬出来

(朱祐槟墓志盖拓片)

朱祐槟的棺盖上有“大明益端王”五个白字。

从遗骸来看,收殓时是直肢仰身,与明定陵万历皇帝朱翊钧身体侧卧,双腿微曲如睡眠状的“北斗七星”帝王葬式不同,很普通的葬式。

彭氏骸骨腐朽严重,她早死两年,是外迁来与朱祐槟合葬的,棺内随葬器物位置也略有扰动和损失。

别看棺材、尸骨全腐败了,但诡异的事情就发生这里。

考古队员夜住墓室看文物,睡在棺边,深夜里感觉有人从棺内爬出来

(朱祐槟墓志文拓片)

发掘朱祐槟墓时正是隆冬时节,朔风呼啸,天寒地冻。由于白天短,当天墓室没有清理完毕,里面还有很多随葬品。怎么办?又没有武警站岗,考古队员只能自己看护,防止有人夜里摸进来偷宝。当时考古队安排了后成考古专家的陈文华和另外一个同事两年纪轻些的留下来看墓。

正准备打地铺睡觉时,外面摸进来几个人。什么人黑夜里能摸进墓里?盗墓者!陈文华紧张了,壮起胆子喊:“你们是什么人?来这里于嘛?”

还好是虚惊一场,原来是附近的村民,知道这里的古墓被挖开了,想进来看看。

考古队员夜住墓室看文物,睡在棺边,深夜里感觉有人从棺内爬出来

(朱祐槟墓墓道入口处封门)

为什么不能白天来?村民说是明天要起早去外地打工,所以吃了晚饭后就过来看看,不然就看不到了。

村民说的是不是实话,估计未必,想乘夜里来找点宝贝也不是没有可能。后来,在耐心劝说下,这个几个人才离开。如果他们当时动手抢文物,还真的没有办法。

就在这几个人离开后,又发生了可怕的一幕——棺材里像有人爬出来一样!

考古队员夜住墓室看文物,睡在棺边,深夜里感觉有人从棺内爬出来

(古棺)

外面太冷,两名看墓的考古队员弄来一些稻草,地铺就铺在棺材旁边。躺下来,就在要入睡时,棺材突然传出噼里啪啦的声音,感觉像有人从400年前的棺材内爬出来——出鬼了!

真的有鬼?

此时是深夜,外面寒风把树枝吹得哗哗地响,气氛异常恐怖,虽然常与死人骨头打交道,棺材不时碰,也不相信有鬼,但此时此境,在400多年前的棺材前,两位考古人员还是怕了,用陈文华自己的话说,“度过了恐怖而漫长的难眠之夜”。

考古队员夜住墓室看文物,睡在棺边,深夜里感觉有人从棺内爬出来

(出土金冠)

好长一阵后,棺材内“出鬼”的现象现消失。

后来分析,这是外面冬天干燥的空气进入墓室内“刺激”了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中的棺木,引起棺木胀缩,从而发生那种人要爬出来的异常声响,并迅速导致棺材腐朽。

朱祐槟墓虽然没有被盗过,但出土的文物并不多,没有其后代王墓中丰富。

考古队员夜住墓室看文物,睡在棺边,深夜里感觉有人从棺内爬出来

(明梁庄王墓出土文物)

朱祐槟棺内随葬品仅有1对金簪和1副玉带,彭妃棺内随葬品较多,有40余件金器、20余件玉器,1面铜镜和30枚铜钱。

最重要文物是两方墓志和谥册,分别是“大明益端王圹志”和“大明益王妃彭氏圹志”。志文证实了《明史》对朱祐槟身份交代错误。朱祐槟是明宪宗朱见深的第四子,生于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正月初四日,而不是《明史》记载的“庶六子”。

考古队员夜住墓室看文物,睡在棺边,深夜里感觉有人从棺内爬出来

(明宪宗朱见深画像)

(注,黑白图源考古简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