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泠印社2010新晋社员

 聽雨軒sjh 2019-03-15
西泠印社2010新晋社员——刘洪洋(论文篇)

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创作随想:

    从艺者应善于学习,由学习中积累能表现个性的艺术语言。凡是都有始终,始终是指事物的全过程,既然是过程就存在它的完整性,而完整性中的每一种营养元素均来源于学习中的体悟,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先工后写,循序渐进积微成著。至于风格还是有意无意于佳,顺其自然为妙。在漫长的学习中锤炼技法,提高手上功夫;胸藏万卷,提高眼力;识广品正,养好心性。三者不可缺一,若图一时殊荣,终难成就一生。

    从整体创作思路上把握一种风格,取法古玺。刀法变化丰富。线条追求灵动、耐人寻味。章法追求大气、空灵。有秦汉风骨和古玺神韵,得拙朴、雄浑、大气之长。从继承传统中求得变化,既追求古印得的真趣,又能抒发从艺的性情,于严谨中求变化,于平稳中显精神,得“在古人的基础上前进一步,既为创新”之理。
    
全国第五届刻字艺术展“全国奖”创作随想:
    今年春天偶有兴致治一方印章“水墨世界”,感觉还好,经常掌中玩味。夜晚坐在书几旁翻阅报刊,当看到刻字展的征稿启示时,不由得想到了手中地这方印章,委员设想这方印章的文字内容,通过刻字的形式尽情地表现出来也颇有意思,于是起身铺纸,蘸饱浓墨,取篆书字体,书罢四字,觉自之优美、朴素、淡然无极,《天道》篇中说过:“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所以要妙造自然,力求“芙蓉出水”之美。保持书写中自然赋予的天性,突出朴素特征,于是用薄纸勾出原稿,决定刻制。
我认为现代刻字艺术并非书法文字的再加工,它除保持书法的书写应“超以象外”,而隽刻的过程必须贯穿着朴美的情愫。庄子云“既雕既琢,复归于朴”。故此书法的线条质感时第一个重要环节,然后在刻制中,刀刀笔笔都应开拓一个新的人文精神视野;合理地扬弃当代艺术的思维定式,使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共生、互动。
“水墨世界”章法设计采用四个方块,然后拼合为一个整体,十字造型,得汉印排列形式,但字不正视,出现角度的改变,在“旋转中传递出动感,神明里透视出清新,寻求大美、大巧。纹理用普通刀法,四个小面各具分割形态,采用阴阳相间,黑白相容的手段,营造得水墨相生,使意境更加深邃。通过队立体构成的适度把握,使整个画面包含了人们对“水墨世界”原始崇拜把握与回归确定了快面的阴阳分割与黑白色柔。
    整个作品中的纵线、横线、曲线、点等元素置于一个立体空间,实现由平面向立体的过渡,使形体的排叠、编织和构筑产生一种旋转式的多角度、多侧面的艺术组合,给人一种倚侧变换的美。通过这样的追求、变化、分布、色彩等艺术语言,使人愈加产生情绪上的飞动。把布局平正向深度拓展,并推向星列河汉,这种时空变化,在色彩和块面分割上更加强调对比原则、不一致原则、不均匀原则。以此无情地取代传统艺术中的“中和之美”和人为的 “规范就。”加之色彩的纯度和明度、阴刻和阳刻、黑云和白水的处理、最终获得协调、统一的艺术效果,合“致简致易”之理,将简单的黑与白、阴与阳转瞬变为自由和空灵,使人遐想无垠。体现出现代刻字的魅力,体现出艺术本体的最高境界,体现出中国古文字的内涵。


“杏花村汾酒集团杯”“CCTV全国首届、二届电视书法大赛获金奖创作随想:

虽学书二十余年,但真到了表述创作感受的时候,我还是有一种莫衷一是的感觉。急切之中,想到的竟是“大巧若拙”,我觉得也许这个词可以概括我对书法篆刻创作的认识。对每一位学书者来说毕生追求的目标是把字写好、写美。但不同的人对书法作品的感悟、对书法美的理解,又是千差万别,这既是书法的神奇魅力所在,也为每一个学书者提出了一个必须要研究的课题。
就书法本体来说,它具有一种质朴无碍、自然无华的“道”的精神内蕴,然而在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谈艺而言“道”,技近乎道,可以通过艺术触及来体味。师之优长,取法乎上来提取个性的心性价值,真正达到“道”的至高境界。做为青年书家,深知学识、才情、修养还有待于提升和进一步深化。随着我学书经历的延续,对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也有了更为深切的感受,所谓“书为心画”,用线条传达心灵的感悟。必须取先贤经典之妙、悟天地万物之象,使作品呈现大千气概和民族精神,才能表达性格与情趣,才能体现艺术格调的高下。就我个人体验来说,虽多年临池不辍,但在创作中却经常出现冥思苦想,临纸踌躇的现象,所以,在学书的过程中,我不敢取“巧”而更欣赏“拙”,多年来,我正是带着这种以“拙”求“巧”的认识步入神圣的书法殿堂,用心去“体悟”。幸运的是,时光老人并为因为我的“拙”而忘记我的努力,近几年来多次入展或获大奖。
成绩已属于过去,如今我的心态更加平和。考虑最多的是学识修养如何积累,创作水平怎样升华,面对“传统·经典·取法”如何深入。我默默地告诫自己,现在,当你的新作再次拿到众多老师和同道面前时,又将意味着重新站在起跑线上。回顾多年来学书的甘苦,面对师友和亲人的鼓励期望,我别无选择,只有继续努力,在艺术的海洋中游得更深、更远。


全国第二届兰亭奖“艺术奖

从八届国展至两届央视书赛,再到本届兰亭。几年间经历了多次现场科举应试,天下书坛士子挥笔舞墨,传承民族文明,播种艺术希望,余置身其中熏染感受之终始,此乃“乐”也。又识众师道友,和饱学之士谈古论今,又一“乐”也。每每赛后金榜题名,又只能偷着“乐”也。回首皆烟云过往,不能成就终身,是幸运宠儿罢了。没有满足只有进取,在攀登艺术巅峰中仍会遇到荆棘,我会清醒的辨析着,但我不怕它。

少时,我的语文老师字写得非常漂亮,受其影响喜欢上了写字。后因师长作品上无章,便又习起篆刻。可谓无目的的就好上了这玩艺。后闻友人夸奖,言传入耳皆成力量,遂欲罢而不能休矣。

对待创作我主张“功在赛前,效在赛上。”“赛前”是指平时的积累,这里的积累不单指日课而指创作,有创作意念时就潜心投入状态之中,等到展赛征邀之际,请诸友悬于书斋斟别,这是对作品充分准备的过程,释然间,期待着。“赛上”是指评审结果,褒是“效”,贬亦“效”。榜上提名时要淡然,榜上无名时要坦然。反之的“效”与为艺、身心大无裨益。谁说此道不艰辛曲折,谁说此道不历尽沧桑,但这才是人生的修炼过程,是必然是悟然。

我的信念是:凡事顺其自然,遇事处之泰然。平常心是佛!

西泠印社2010新晋社员——刘洪洋(论文篇)

小议写意印创作
                                                         刘洪洋
      篆刻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语言形式,表现在方寸之地,经历了秦汉、明清双重高峰发展至今,千变万化融有大千气象。在古代印章完全是实用,只有到了元代才出现文人篆刻,清代以前的篆刻家主要是“印中求印”,削弱了艺术品味,观念上主要是“印宗秦汉”,模仿秦汉印之面目,自邓石如开始就基本上不满足于秦汉,大胆提出“印外求印,印从书出”,经过大量实践,影响后世一代又一代的印人,故此篆刻史上才出现了第二次高峰——流派印。
  创作写意印章的重点是先画印稿,反复斟酌,精心设计,上石位置不求绝对准确,而又个大概,细节地方可留给刀法取意,因为笔法代替不了刀下意趣。写意印章要有激情更要有理性,张显整体与局部关系,切忌粗糙。从传统中找出别人没有发现的好资源,陶披探泳,为我所用。艺术创作首先从整体上来把握,建立艺术观念,追求心灵自由的放达,这种存在是否合乎历史规律。做艺术需要灵性,灵性与生俱来。做艺术需要灵感,灵感来自传统。求变、求新,脚跟永远站在传统上。
    学印之初先从视觉冲击力上做文章,力求形式上有突破,先入为主,然后拓宽渠道增加内涵,但这些需要从传统中寻找依据。印人创作中经常提到“松动”一词,松是自然,动是活泼,对于印面来说,起决定作用的是结构,为了追求印面美感,可以打破排迭,为追求金石美,则不必打破排迭,否则点画变化永远达不到这种效果。如果要使你的艺术作品感人,那么你的作品要会说话,使艺术语言完整的表达出真实的自我。在造型中依附哲学的意味,这种意味在汉印中随处可见,具备“奇”的条件就变,不具备变的条件要平实,平实中产生的个性要比炫奇中产生的个性更高一筹。
    章法构成决定篆法,刀法表现什么出的线条质感决定章法,刀法对章法有规定性。用刀生时求辣,用刀熟时求甜,相互生发为高妙。方笔能出劲健,不充的很满才会空灵。每一方印章都是一个独立的“小宇宙”,单字很难成势,总体要有势态,字与字相互生发,制造险势,复归平衡,才有气魄,从而出现动态之美。字法排迭中要充分考虑到匀空与梯式,此功非邓石如莫属。用字要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既使很熟悉,也要去查,从中发现古代字体中,他人未曾发现的字形,对印章设计有推波助澜之功。学会用相反的方向构字更有趣,杜绝僵直的用笔,使线条有用不完的力。
  写意印线条并不是毛笔的意趣,也不是刀法的意趣,是两者的结合,孰主孰从当以艺术效果为第一要也。线条力度主要是取决于两端和转折处,浑圆之间增其厚度方为臻妙。刻印就是智慧做工,技是手段,道是目的。印面平衡是相对的,险峻是永恒的,平中见奇。若侧重印面美感,可考虑线条轻重取势、纵横取势、方园取势、斜正取势、错落取势、疏密取势以及边栏造势和章法取势等,或取其中之一,或是两两结合,不一而足,因时而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