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耗 京杭大运河无疑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杰作。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京杭大运河如威龙出世,沿着它的走向,我们一路从京城来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是巨人握笔,在大地上写下的流传千年的诗行,而这些诗行,既有大气磅礴的高山仰止,亦有小桥流水的浅吟低唱,既有苍茫艰苦的长途跋涉,也有轻盈灵动的美曼舞路。 ——题记 一 大自然之美,令人震撼。 流经吴江的大运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我们这座城市与生俱来的柔软记忆。 吴江的特色是:水乡、古镇、丝绸、鱼米。其实这一些都和水有关,而京杭大运河把它们串在了一起,使这串珠链熠熠生辉。 在我原来粗浅的理解中,京杭大运河就是一条从北到南的河流,虽然在她的走向中历经变迁和改道,但改变不了它作为一条河流日复一日的流淌。于是我很难理解在我们苏南、在我们吴江,究竟哪一段大运河才是真正的大运河? 在湖河密布的吴江大地上,这些水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我曾经思考着这样的问题,特别是大运河,它在吴江大地上到底有怎样的百转千回才有了今天水乡的气质? ![]() 那次,听了老师的关于京杭大运河文化的讲座后我豁然开朗,原来,到了苏南一带,大运河流淌成了网兜状。有一个形象的比喻,长江以北的大运河是羽毛球拍的柄,苏南的大运河是羽毛球拍的球拍面,所以苏南的大运河不是一条传统意义上的河,而可以看作是一个水网。这样说来,我们吴江的河流都与大运河相关联,每个镇、每座村庄,都是喝着大运河的水成长起来的。 这样,我也就很好理解了大运河在吴江的重要意义,我重新理解大运河在我们这片大地上流淌时留下的烙印,这是我们身体内坚固的、重要的、岁月难于抹去的印记,也成为文学作品里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水,滋养了这个鱼米之乡和丝绸之府。 二 我对大运河最初的感受是我们吴江227省道边上的那一条从北往南的河流。 我刚到吴江城里工作的时候,每周要坐长途汽车来回于震泽和松陵之间,坐在颠簸的关不密车窗的汽车里,我的眼睛一直望着那条河流。每个周末回震泽,每个周一来上班,一个多小时的车程让我在慢悠悠的行程中沉淀下一些今天看来也蛮珍贵的记忆。 车子穿行在水网密布的吴江大地上,就是穿行在大运河的肌体上。水是一种固有的令我们熟视无睹的早已存在亿万年的物体,但穿行在水边的我们自然有不同的感受。当年在大西北旅行时车行数小时也看不到一滴水,那样的反差往往会让我生出一些莫名的自豪,生在水乡就多了一份水的灵性?我宁愿相信这是真的,吴江有着众多的湖泊、河港、水浜,几乎每个地名都带着水的印记。我相信,这一些都与大运河有关,也可以说,这一些都是大运河的子子孙孙。我这样的比喻似乎有点滑稽,但我也找不出更合适的比喻来说明这样的一个道理。 大概在二十年前,有一次,我们一行人从苏州坐船去往杭州,苏杭班就行驶在大运河上。那是一个夜航班,缓慢的航船行走在黝黑的夜色中,柴油机发出沉闷的隆隆声,运河水溅起一些水花,两岸的风景有点迷糊,它们纷纷往后退去。我们在船上打牌、喝茶、嗑瓜子聊天,时间悄悄过去。黎明到来的时候,我们来到了杭州。这是一段奇妙的旅程,虽然缓慢,但充满着诗情画意,很符合我们一帮文朋诗友当时的心境和梦想。浮在大运河的水面上,我们是一群回到童年的孩子,没有心机和烦躁,一切是那么的纯净。 这是我第一次坐船行在大运河的主干道上,记忆虽然有点褪色,但回想起来毕竟是那么的美好,难忘,清冽。 今年3月,我随文联“行走大运河”采风团赴嘉兴、杭州、绍兴采风,三天的行程中每天都安排坐船。不论是南湖上的画舫、杭州城里的游船,还是绍兴水巷上的乌篷船,每一种船都有它自己的特色,而不变的是我们与水如此的亲近,以致我恍惚觉得自己就是一条鱼,整天游荡其中,寻找着梦幻般的艳遇。 三 我们可以找到很多资料来说明京杭大运河的伟大和不朽。确实,作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工程,大运河不但影响了沿岸城市和人民的生活,也深深浸润到了中华大地的每个角落。 作为大运河边上的一座精致小城,吴江境内的大运河主干道有40多公里,贯穿了整个吴江大地,吴江的文化、经济、民风、物产,也都深受大运河的影响,或者说,是大运河滋养出了这里的文明和风物,从北京、天津直到苏州、杭州,京杭大运河一路走来,衍生出了多样化的文化特质,而吴江的文化特性大概就是低调内敛但不失自信,这和吴江的文艺工作者的个性是一脉相承的,新创刊的《吴江文艺》杂志在创刊词中就提到了这份个性。 从吴江的文化特性联想到吴江的文艺工作者在艺术之路上的追求,我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如蒙太奇般的混搭,因为从2013年夏天起,由吴江文联发起的“行走大运河”文艺家大型采风活动便是一个很好的注解。 在我们身边流淌了千年的大运河,很久以来被我们疏忽,或者说,我们早已对它熟视无睹,除了少数的人一直以来对它关注外,大部分的人心中并无多少涟漪。而吴江文联发起的这个活动,一下子把“大运河”推到了聚光灯下,推到了我们每个吴江文艺工作者和广大市民的面前。 ![]() 我们吴江城依傍着运河而发展成长,在交通条件落后的年代,大运河承担了太多太多的责任,就像艰苦年代的我们的父辈们,用肩扛手推,用汗血艰辛培育我们长大。大运河,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培育了我们这座城市欣欣向荣。 所以说,这次“行走大运河”活动,也可以看做是我们为母亲河做一点有益工作的尝试,用文艺家的笔墨心灵,感知时代的变迁和岁月的风尘,感受吴江城市前进的铿锵脚步。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行走大运河”也不仅仅是一次采风活动,它的文化意义更重要。在大运河申遗的重要关头,我们吴江文艺家队伍中的骨干代表,从北京到杭州,从大运河的源头到业已干涸的河床,从还在发挥着航运功能的河段到拱宸桥畔,一路走来,一路寻访,一路记录,一路感悟,这真是意义非凡。通过一次次的行走、一次次的寻访、一次次的思考,大运河的脉络渐渐清晰,它在我们的心里流淌成一幅水墨国画,铺展在我们的作品里,熠熠生辉。 四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记忆,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视角。 四月的一天,我站在古镇震泽东栅的禹迹桥上,听慈云禅寺的铃声响彻天际,看脚下的河水静静流淌。作为江南重要的一座古镇,震泽在近些年里渐渐散发出她特有的魅力,级景区的创建成功,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荣誉的获得,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的增加……运河边的这座古镇成为吴江乃至苏州、江南地区的一个重要节点。撇开旅游的角度不说,单单文化内涵的积淀,震泽就可以在江南古镇中占有无可代替的一席之地。 我一次次来到古镇,一次次漫步在市河边,一次次倾听寺院钟声,一次次感受宁静的小镇生活…… 使我想起我成长的岁月,我二十年的岁月就在这座小镇上度过,她的人文古迹、美景、氛围,一定也是大运河给予的。每个写作者的心里都有一座精神的城堡,那么,运河之畔的这座小镇就是我永远的精神家园。 大运河流过吴江,串起了河边一座座小镇,从松陵、平望到震泽、盛泽,大运河不吝给予,她利万物而不争,她哺育了沿河的城镇,她洗涤了历史的尘埃,她也走进了新的时代。 读懂大运河,就要知道,她不仅仅是一条河,她的生命在历史长河中曾经的灿烂和荣光,化作今天的新生,就像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之旅,总有一些让我们感动的、能够深记的物事,就像大运河的涟漪,组成了美丽的乐章。 五 二十多年前,我突然爱上了写诗,那时一个“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纪,多愁善感、风花雪月,读席慕容的《七里香》和《无怨的青春》,看三毛的《万水千山走遍》和《梦里花落知多少》,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需要去流浪,去万水千山走遍的诗人。在那段时期,我写了大量的分行的诗歌,里面很多章节写到了流经小镇的运河。从运河出发,我想我一定能够找到一个更大的属于自己的空间。 在广袤的大地上,大运河蜿蜒而来,她流经的每一寸土地,都有了精彩的、值得我们寻访和珍藏的记忆,也能够成为我们笔下的文字,化成一首诗、一篇文、一幅画、一支歌。而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诗人、画家,都可以成为大运河的一朵浪花,在它千年的守望里,在它千里的奔腾中一—永恒! 大运河,大地上的诗行,大地上不朽的篇章,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留下烙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