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胡同:消失在历史烟云中的中国浮世绘

 老骆驼4753 2019-03-16

前段时间去北京参加一个活动,住在前门大街附近,离大栅栏很近,周围都是胡同,闲着没事的时候,我就一个人冒着骄阳,用步去丈量北京的胡同。

如果你愿意花钱,也有专门的胡同串子,蹬着三轮车带你游北京胡同, 全程先来有一两个小时吧,为你讲解北京胡同的变迁,以及名人轶事等。我以为坐在车上不够尽兴,就一个人拿着手机背着包,随意拣了一条胡同,拐了进去。

我不得不说,北京的胡同,简直就是一副浮世绘,包含了人生喜怒哀乐,衣食住行百态,是真实的民间,让人觉得亲切,温暖,像游子回到了家乡。

北京胡同最早要追朔到元代,距今已由七百多年历史了,我们从语文课本,历史课本上,也多有耳闻,从文字里,从看到过的图画中,我曾经很向往北京胡同,以为那才是真正的市井生活,有血有肉,活色生香。

曾经的北京胡同,有许多名人出入,也有许多文学作品中讲到了曾经的北京胡同,但如今的北京胡同却大变样,再也没有国槐掩映,再也没有孩子们嬉戏其间,再也没有名人出入其中,也鲜少画家来这里采风。

真正的北京胡同已然随着历史的烟云被尘封在记忆中,眼前的胡同,一切都是新的,砖墙是新的,地面是新的,门楼是新的……

我费了好大的劲,才在这些早已今时不同往日的胡同中,拍到一些看上去上了年纪的老门,这些门脸大多油漆剥落,看上去至少经过些岁月,至少比我的年龄要大些吧,虽不全真,权当是曾经北京老胡同的缩影吧。

门脸的背后,多是一条狭窄的小巷子,转过巷子则是壶小乾坤大的院子,里面住着三五人家,平时各忙各的,夏天的傍晚,坐在巷子口,趿着人字拖,穿着背心,扇着芭蕉扇,看放学的孩子们打闹,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天:嗬,这天儿,也忒热了。

眼前的胡同,灰尘弥漫,不见了孩童们的打闹,也不见了老北京们的街谈巷议,不见了国槐,不见了剪不断理还乱的电线,不见了走街串巷的吆喝,一切变得光秃秃的,灰蒙蒙的,昏惨惨的,家家户户大门深锁,北京胡同,早已不是原来的那个胡同了。

再看一眼这些老门吧,也许下一个五年,十年,它们也会被替换,从容易腐朽的木头变成更为坚固的铁门,从四合院搬进千篇一律的小区,从一个巷子挪进令人找不着家门的高楼大厦,从曾经鲜活的经历,变成后人无法想象的画面。

我喜欢门上的这副对联:气壮山河,保家卫国。

这扇红木门和砖墙都是新的,门上的对联少了一半。

想起一首儿歌:阿门阿前一颗葡萄树,阿嫩阿绿地刚发芽。

刻在门上的对联。

小时候家里常贴的门神。

手写的对联,寄予了房屋主人的情怀。

这扇门应该有些年代了,看对联即知,应是书香门第。

窄长的巷子。

油漆剥落的木门,贴上了印刷的对联,显得有些不伦不类。

多重上锁的木门。

被踏的凹下去的门槛,诉说着胡同的历史变迁。

古旧的大门里,有着怎样的历史,曾住过哪些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