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去了一趟附近的旅游古镇玩。 虽然中国的旅游古城小镇都长得差不多,但怀着发现的心情,自动屏蔽掉那满街的小摊小贩,走进人迹稀少的小巷,冷不丁的还是会被这些古迹打动。 在人被人快要遗忘的地方,在挂着蛛丝,或落着灰尘的地方,一些老旧木头上,依然保留着栩栩如生的雕刻作品。那些窗子里,屋檐下,梁柱上……美的东西就算旧了也还是能打动人心。 在那寂静而略显萧条的小巷子里,旧建筑上,一朵朵被人遗忘的花,带着疲惫与沧桑依然顽强地绽放在梁上、窗上、门楣之上……乍一看,还以为是朽木开出了花呢! 旧旧的木头上,雕着的花也蒙上了一层旧旧的光影 ,透过这股怀旧的韵味 ,依然能感受到当年木匠在雕刻时那一斧一凿的用心和期盼,那图案背后所蕴含的简单而淳朴的愿望。 见多很多地方的木雕,即便过了几百年,依然栩栩如生。经历了岁月的风霜,浮华散尽,庄严尽显。曾经的光芒更为内敛,曾经的浓艳转为深沉,这是老木雕的一种斑驳之美。 回想起小时候,家里的架子床,大衣柜,小板凳上,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雕花,虽然上面的漆掉得斑斑驳驳 ,可是一点也不影响它们在我心目中的分量。在匮乏的童年里,这些带有雕花的老物件,总有种莫名的尊贵感,给了我最初的审美启蒙。 那个时候,我的小学是一座古旧的2层木结构大楼,听说是解放前一位地主家的大宅,很是气派庄严。尤其是大堂里梁上的牛腿柱,上面雕刻着繁复又精美的造型,和我们平时见得很不一样。 只可惜年纪太小,只觉得好看和特别,对它们并不太了解。到了三年级的时候,这座大楼就拆了重建,换成了砖石结构的现代大楼了。那些精美的木雕,怕是被当柴烧了。 回过头来看看这些木雕,看看古人对美的追求。如今物质的极大丰富,反而让我们活的更糙了,审美也退化了,也许是因为我们见的好东西太少了吧。 木质的温润性,应和了文雅从容,含而不露;木材的独特纹理,应和了沉敛大气,华而不奢。中国人讲究内敛含蓄,言行举止上的“收”,总要找一个释放的出口。而木头就是一个极好的,无声的“代言人”。 从建筑上的大型木雕,到家具日用品上的装饰雕花,再到平日里小摆件儿,小玩意儿上极尽精美的雕刻,无一不美,无一不精。 从木雕里管窥见豹,古人这份对生活的态度,就很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虽然如今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崇尚简约,不饰雕琢,但我们不能否认,这是一种美,不过时的美。 中式之家,这样的木雕摆件,随便搁上那么一两个,空间里散发的气息度变得不一样,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优雅如兰 事事如意 瓜虫花插 白菜(百财) 松蝉 莲蓬 鹌鹑 看了这么多美图,木雕的艺术之美不用再赘述了吧。 历经时光的洗礼,反而焕发出更加鲜活,更加丰富的生命力,这就是中国的老木雕! 想起不知道在哪看到的几句话,大意是:为什么说现在的年轻人不爱国,还不是我们的文化上断层了。如果从小给他看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从各个方面激发他的自豪感,自信心,他能不爱国吗? 是啊,不仅会爱国,而且审美还会特别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