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西各县、市名称的由来(下篇)

 曹国书馆 2019-03-16

导读

      5月7日,公号推出了左行培先生的《江西各县、市名称的由来》上篇,这是近期公号发文中阅读量较多的一篇。阅读量的上升让我们看到了大家对地名的兴趣,同时也鞭策着我们推出更好的地名研究成果来。本号推文皆精中选精,然荆岫之玉,必含纤瑕,骊龙之珠,亦有微纇,其中疏误,在所难免。悬疑之处,端赖读者深思而明辨之。若推文能够引起细心读者的质疑,各种观点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有识之士进而探本求原,别立新解,推动学术进步,亦是公号作为交流平台之一大幸事!今日公号继续推送左先生文章的下篇。正如上期我们所说的那样,希望大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和研究。我们期待着,不久的将来,各位读者的探索作品也能在本号一一呈现。

江西各县、市名称的由来

      文/左行培

      左行培(1922-1993年),男,江西永新人,江西师范大学教授。1948年毕业于国立中正大学历史系,留校后任谷霁光先生助教,主要从事江西地方史的教学与研究,参与整理和点校《江西省大志》、《景德镇陶录》,撰有《中国书院制度史》(未刊稿 )。

      吉安 汉置县,原为庐陵。后汉兴平元年(194年),孙策立庐陵郡,县名便改为高昌,并成为庐陵郡治。晋时,庐陵郡移治所于石阳,在今吉水县东北。隋改庐陵郡名为吉州,石阳县便又改名为庐陵县。唐永淳元年(682年)才移于今地,即赣江与禾水的会合处。民国初,废府、州、厅制,庐陵县改名吉安县,沿用了过去的府名。解放后,吉安设市,受当地地区行政公署的领导,吉安县治仍设在市区。

    新干 本前汉旧县,原名新淦,现在将“淦”字换成“干”字。新干县境内有淦水,县以此得名。据说淦水,其色如金,“淦”字从水从金,是“金,水”结合构成。

      峡江 汉新淦县地。三国吴时,在那里分置巴邱县。隋以后,又废巴邱入新淦。明嘉靖五年(1526年)重新设县。名为峡江。峡江以当地赣江的水势而得名。赣江水流,到了峡江,流势峻急,势如三峡江水,故名峡江。

      吉水 汉新淦、庐陵县地。后汉时,设置石阳县于此。至三国吴时,又设置了吉阳县。隋平陈,废吉阳县,改石阳县为庐陵县。今县在南唐保大八年(950年)设置。自宋至今,除元时一度升为州外,县名均相沿未改。吉水的名称,由于境内的吉水而来。

      永丰 汉庐陵县地。后汉末,孙策立庐陵郡,在那里设置了阳城、兴平二县。阳城晋时改名为阳丰。隋平陈,阳丰、兴平均废。宋至和元年(1054年)割吉水五个乡置永丰县,沿用了其中永丰乡的名称。而“永丰”二字的来历,相传境内有丰山,“山生石乳,赤色岁旱,白色岁丰。”似是为了“取以嘉名”,便去旱存丰,又加上“永”字成为永丰。

      泰和 汉为庐陵县地。后汉末分庐陵设置西昌县。陈省西昌县,隋时复置,改名为太和。太和一名,相传是以地气平和,盛产嘉禾而来。到了明代改“太”为“泰”,成为泰和。

      遂川 汉庐陵地,后汉末为新兴县地。隋时并入泰和。南唐初析泰和县四个乡置龙泉场,兴中三年(960年)又升场立县,并沿用了龙泉场名。民国初,因浙江有龙泉县,使改名为遂川,遂川县和龙泉县都是以遂川水而得名。

      万安 汉庐陵县地。后汉末设置新兴县,晋改曰遂兴,万安归属于新兴或遂兴。隋时省遂兴入泰和,五代南唐时析太和地置万安镇,宋熙宁四年(1071年)置万安县。史载南唐置万安镇时,辟地得石,石上有隶文说:“地界两州,神秀所蟠,更为都邑,万民以安”。“万安”二字,就是从“万民以安”句中得来。

      永新 本汉庐陵地,后汉末立为县。晋以后相承未改。隋平陈,永新县省,属于泰和县。其后时建时省,到唐显庆二年(657年)才确立下来。永新县得名的由来,也有二说。一说是以永新山而得名;一说是以永新水即禾水而得名,究竟哪一种说法正确,尚待查考。

      宁冈 东汉庐陵县地,后汉至陈,是永新县地。隋时永新县废,便归属于泰和县。唐初永新县复置,宁冈以后又属于永新县。元至顺初(1330-1332年),分永新县地置永宁县,县治设于瓦冈。民国三年(1914年),因四川有永宁县,便改名为宁冈县。宁冈县的名字即是从永宁和瓦冈二名中得来。宁冈县境内有伟大的井冈山,它同井冈山一起因成为了中国人民革命的摇篮而举世闻名。

      莲花 东汉庐陵地,后汉至吴均属永新县。晋时,在永新县西北立广兴县,莲花那时归属广兴县。从五代吴起,莲花县地又分属永新,安福。清乾隆八年(1743年),莲花设厅,才从永新、安福分出,正式成为与县同级的行政单位。民国以后,废府州、厅制,立莲花县。莲花县以境内有莲花山为名。

      安福 东汉安平、安成二县地。后汉改安平为平都县,晋改安成为安复县。隋时,平都和安复合并,以安复为县名。唐武德七年(624年),安复又改名为安福。此后,除元时安福一度升为州外,安福的县制和县名也一直沿袭到现在。安福一名似与“安复”有关,“福”与“复”音近而转。

      赣县 汉置。故城在今章水和上犹江的交会之上,中间经过多次迁徙,才迁至今地即章贡二水的合流处。赣州建市后,县治迁在市东贡水上的梅林。赣县名称,历来说法不一。习惯的说法,认为赣县地当章、贡二水的合流处,赣字为章,贡二字结合而成,赣县以此得名。此说不确。因赣县立县于汉代,章水、贡水之名晚出,那时章水叫豫章水或彭水,贡水叫湖汉水;赣县的县治,汉时也并没有设置在章、贡二水的合流处,这是唐朝以后的事。另外一种说法是,豫章水即章水,在汉时一名赣水,赣县因此水而得名。这个说法,似较为可信。

      兴国 本汉赣县地。三国吴分赣县地置平阳县,晋改名为平固。到了隋唐又省入赣县,未另置县。宋太平兴国中(976-983年),又从赣县分出七个乡重新置县,命名兴国。以太平兴国年号中兴国二字命名。据宋人宋梦龙说,当时天下有四十个大县,江西有两个,兴国是其中之一。这一说法,很能反映当时兴国以至整个江西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迅速发展的景况。

      广昌 汉南城县地。三国吴置南丰县于此。到了宋绍兴八年(1138年),以南丰旧地阔远,难于治理,因分南丰地设立广昌县。考广昌之得名,是以“地通二广,又属建昌军”而来。

      于都 汉置县。汉高祖命灌婴防守南粤赵佗时所立,也是我省古老的县份之一。南朝的陈一度废于都县,隋平陈又立即恢复。于都县的得名,是因境内东溪(即灌婴所筑城处)的北面有于山而来。一说是因境内有于都水为名,看来于都水得名似应在于都得名之后,因“都”有“都会”的意思。在没有筑城立县建立正式的象于都这样的都会之前,于都水是不会以于都命名的。

      石城 汉于都县地。三国吴在这里设置过揭阳县,晋改名陂阳县,隋时省陂阳县并入虔化县。今县是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在虔化县石城场的基础上设立的。它的得名是沿用了石城场的名称,而石城二字又是以其地“石山耸峙如城”而来。

      宁都 汉于都县地。三国吴为阳都县。晋时,因为这里有个里名太平的缘故,改“阳”字为“宁”字而成。南朝宋时,又以其地的虔化屯另设置虔化县。在现今的宁都境内,当时归属于宁都和虔化两个县的管辖。隋平陈,两县合并为一,名虔化县。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以“虔”字虎头为形,杀戮为义,形义都不妙,又改名为宁都。其实原来的虔州,或虔化县,应是取“虔”字的“虔敬”那一部分意义命名的。元时宁都升为州,清升为直隶州。民国初,废府、州、厅制,又改为县。

      瑞金 本汉于都县地。它因地处偏陲,在古代长时期内没没无闻。后来由于发现这里蕴藏着诱人的金矿,便当作一大祥瑞。唐初就分于都象湖镇置瑞金监,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又以瑞金监升为瑞金县,瑞金才引起了人们的注视。到了本世纪中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瑞金成为瑞京,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首府,从此瑞金揭开了它的历史上更为绚丽的篇章。

       会昌 自汉至唐,也是于都县地。宋太平兴国中(976-983年),从于都县析出九个乡设立会昌县。南宋时曾为军,元时曾为州,明清以后又降为县。会昌之得名,一说置县时,有人凿井得瓴十二,上面有篆文“会昌”字样,因以为名。一说境内为会昌峡,因以为名。究竟哪一说正确,尚待查考。

      安远 本汉于都县地。南朝梁大同中(535-545年),始置安远县。隋时废,唐贞元中(785-805年)又重新设置。安远县境内有安远水,因以为县名。古安远水,即今之濂江。

      寻乌 汉于都县地。唐至宋元又为安远县地。万历四年(1576年),叶楷起义。事平,明政府就在这里设县,命名为长宁。“长宁”一语,充分反映了明政府害怕人民反抗,祈求人民永远“安”于被统治地位、不要从事反抗的心理。民国三年(1914年),因四川有长宁县,便改名为寻乌县,以境内有寻乌水而得名。

      龙南 本汉南壄县地。三国吴为安南县地,晋以后成为南康县地。唐初属南安,中期以后属信丰。五代杨吴,以信丰县顺仁乡的新兴里为场,南唐保大十年(952年)始置龙南县。它因地处百丈龙滩之南而得名。

      定南 本汉南壄县地。唐宋以来,一直为龙南、安远、信丰三县地。明中期龙南民赖清规反明,他和岑冈、高沙起义人民相联合,声势浩大,多次击败明军,坚持了十年之久。事平,明政府便在当地设置定南县,加强镇压。县名定南,目的是借以炫耀武力,以示威吓。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曾改为厅,民国元年(1912年)又改为县。

     全南 原名虔南,现在用“全”字替换了“虔”字。本汉南壄县地,三国吴属安南县。南唐中龙南县设立,它又归属于龙南县。今县是在民国初分龙南县建立的。因龙南过去地处在虔州的南部,一度叫做虔南,民国初虔南成立时便沿用了这个名称。

      南康 汉南晋县,后汉为南野(野、壄古代通用)县,三国吴为安南县,晋更名为南康。南康得名的由来,难于查考。考南康与南安,地望时分时合,“安、康”实为同义词,南康似与南安得名相同,也是从“地接岭南,人安物阜”一语得来。

      信丰 本汉南壄县地,后汉时为南野县地,三国吴时为安南县地,晋以后为南康县地。唐初,分南康设南安县,天宝元年(742年),改天下县名相同的,因福建泉州有南安县,便改名为信丰。由于当地的风俗,在人们的心目中以有“人信物丰”的盛誉,便以信丰为县名。

      大余 汉南壄县地,原名大庾。隋时废南壄县,大庾便为南康县地。汉时南粤不附,汉遣将军庾胜进讨,筑城于此。唐时,在当地大庾镇的基础上设立县。由于人们赞颂庾胜的功绩,便以大庾名镇名县。一说大庾岭,形似廪庾,故名。后一种说法,较为晚出。大余因地理位置重要,控赣、粤交通的咽喉,后来一直成为宋南安军、元南安路、明清南安府的治所。

      上犹 汉为南壄县地,隋唐为南康县地。五代吴分南康县设上犹场。南唐保大十年(952年)又升场为县。上犹县、上犹场,都是因地处犹江上游而得名。

      崇义 汉南壄县地,隋唐为南康县地,宋以后又为上犹县地。元时曾经在这里设置过崇义务,明初在这里设立过崇义税务局,不久废。正德中(1516-1521年),赣南人民大起义,横水、桶冈等地人民展开了蓬蓬勃勃的反明斗争,给了明统治者以极大的冲击。事平后,明统治者犹如惊弓之鸟惶恐不安,便以上犹县的崇义里为基础设崇义县“以资镇抚”。“崇义”同“靖安”、“安义”、“万年”等一样,一方面是沿袭了旧有名称,一方面又体现了明统治者维护封建秩序,妄图永远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险恶用心。 

      以上是我省各县市名称由来的简单介绍。从这个简介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国地方命名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并具有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这些方法,分别地说,有以山为名、以水为名、以地理位置为名、以物产为名,以嘉称为名、以因袭原有的地名(如里、乡、镇、场、监、府、州、军等)为名、以当时皇帝的年号为名的等等;还有以回避当时皇帝或重要皇亲的名字以及避免同名的县而另外取名的。另外,由于过去府、州、县等的命名,历代封建皇朝都很重视,必须得到封建最高统治者的认可和批准,才能使用。因此,有许多府、州、县的名称,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成为当时封建统治者实行专制统治的标志之一。然而,象这些地名,有许多我们今天还在应用,这也并不奇怪。因为人们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已经约定成俗,早已抛弃它们的原意。比如“定南”一名,我们不会仍然理解为对人民的“显耀武功,加以平定”。象这一类的名称,如果能够进行新的解释,注入新的内容,那就可以完全沿用不变,以保持其相对的稳定性了。

      由于自己的水平以及时间有限,挂一漏万的现象,错误和缺点的存在,都是难免的,竭诚欢迎读者提出批评和指正。


文章作者:左行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