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音3: 三陰三陽 (論質量)

 sankong333 2019-03-16

天音3:三陰三陽(論質量)

   
再三思考,還是決定增加這一小章,以將“質量”問題徹底說透。什麼是質量?這是一個很容易搞混人腦的物理概念,我不得不反復去論述它。請同學們將“教科書的電磁線、定律、機械能等等概念知識”先“歸零”,這裡是從本源的、真理的“角度”去思考和探索物理,而非科班們有限範圍的經驗公式定律及“空想”;沒有“靜止和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說法,隻有相對靜止和參照系無關的絕對螺旋圓周運動。除非“意會”說明,否則!這裡談論的正確時空是指絕對時空,正確物理量通常是指與參照系無關的物理量;速度通常是指絕對速度,為單位時間所走過的空間距離。


   
“道生一(太極、元子),一生二(太極分兩儀,正、負元子),二生三(兩儀成三才,基本粒子:正、負元子,真光子),三生萬物(宇宙基本粒子構成萬物)”。道之三子、“道一”也,為“道”一炁化“三清”也:純陰(負)元子、純陽(正)元子、真光子。元子具有固有的、永恆的、不生不滅的、本源的物理量荷質Qe = 1E+11 ee就是電子電量的最小公約數,其實際值要比實測值e = 1.602192E-19 KL(庫倫)略大一些。荷質是萬物永恆運動的本因,由此可推導出物質守恆定律、能量守恆定律、電荷守恆定律等等。如果荷質為Q的基本粒子,其質心或粒子本身線速度爲V,那麼荷量定義
QV = QV,單位o(歐)= KL.m / s。荷量可以說是單位時間內基本粒子在某個圓周上使用的荷質流量。荷量是最基本的物理量,關聯着宇宙本源荷質及宇宙時空,單位符號爲o、与坐標原點符號相同,荷質的單位是庫倫KL。速度V表述了基本粒子的時空運動軌跡,而荷質表述了運動的本因;所以,荷量表述了基本粒子的運動、也從而表述了萬物的運動。如果V為半徑r的圓周線速度,那麼V = ↑ω×↑r ↑ω是其相應的角速度矢量;旋量定義為
Q r↑ω =er×QV ,而荷量QV = Q↑ω×↑r = Qr↑ω×↑er(矢量符號前面加e表述為單位矢量)。荷量、旋量都是最基本的物理量,關聯着宇宙本源荷質及宇宙時空(平動、旋轉);除了方向(相互成90度)因素,旋量和荷量并沒有本質的區別,大小、單位都一樣。基本粒子相互作用、就意味著相互使用荷量或旋量,且相互使用的荷量或旋量必定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荷量積或說荷量的平方就定義為能量,荷質為Q的基本粒子,不管對內或外、其總是在使用固有能量E = ( Q C )^2 = M C^2 = 2 h fh為普朗克常數
6.6262E-34 J.sf為其固有頻率;M = Q^2即是定義為該基本粒子的能質量,荷質單位的平方就是質量單位千克kg;能量單位為焦耳J、是荷量單位的平方,有:J = o^2 = ( KL.m/s )^2 = kg.m^2.s^-2 = N.m(牛頓.米);外能增加則內能減少,外能減少則內能增加;空間各種荷量場強投影是影響到基本粒子質心O的外部能量變化,也同時引起內部能量的相應變化。基本粒子具有固有能量、從而總是做永恆的正則多環螺旋運動,其小圓環半徑是rmin,這也是元子間最小庫倫距離rmin = 1E-29 m;自由時的線速度為C、被封閉時為 ɑ C,ɑ = 1/137為精細結構常數、分母是一個整數;而教科書上的ɑ = 1/137.036是因為其他數據、如光速C及普克朗常數等等的誤差所至。真光子內部的正負元子分別處於大圓環上的兩個小圓環上、其運動時差相反或說相位180度,故它們產生的旋量(含萬有引力旋量)是同方向的、從而相疊加;正元子先行的、對外表現為“純陽磁荷質”,反之對外表現為“純陰磁荷質”;元子都有左右旋轉之區分,真光子也不例外;正負元子之間的距離r0決定了真光子對外表現的“磁荷質”大小,從而對外有效運動能量的大小。元子自身視為直徑小於
1E-33 m
的小球,真光子結構就如同一對“車輪”一樣,正、負元子分別位於兩個“車輪”的相距始終為r0的兩點上,都以半徑為rmin的小圓環“車輪”相對旋轉。基本粒子半徑為r大圓環的圓心就是其質心O,它將基本粒子結構劃分為內外兩部分;內部是正則雙環(真光子是正則三環)螺旋運動,外部是等效質心曲線運動,自由時質心為平動,從而成為以大圓環為螺旋圓的雙正則(內外各一個)螺旋運動。物體質心之外部速度V可以是圓周線速度、平動波速度、傳播速度、瞬時速度等等,甚至為0,這取決於在質心O點空間的相互作用電磁場強度;但物體內部的基本粒子總是做永恆的多環正則螺旋運動,跟隨物體質心速度V運動的、是一個新的對外正則螺旋運動;基本粒子內部實際運行線速度隻是自由時的C和封閉時的ɑ C兩種。基本粒子質心O的外部波動能量最多為M C^2/2,即最多隻有總能量的一半(另一半用於內部圓周分運動),這時基本粒子完全自由并以波速度為C做雙正則多圓環螺旋運動(參見前一章圖1)。

  
荷質為Q的基本粒子具有“電荷質”Qp和“磁荷質”Qk。可以說没有絕對的平動、一切都在旋轉,隻是旋轉圓半徑及轉速的大小不一吧;所以,“磁荷質”反映了“陽動、旋轉相互作用”,“電荷質”則反映“陰靜、直線相互作用”。基本粒子運動必須使用相應的荷量,或說使用力,或說使用能量,相互作用的方式就是各自拿出相應的荷量得到相應的荷量積(能量)。用於運動的總能量為Ekc = (Qk C)^2 = mk C^2,稱為運動總能量(或說波動總能量);用於電相互作用的能量Epc = (Qp C)^2 = mp C^2,稱為電能量(或庫倫能量、直線直接作用能量、平動能量、電場能量);Ek = ( Qk V )^2 = mk V^2,稱為對外有效運動能量。基本粒子相互使用總能量Em = Epc + Ekc = M C^2
M = mk + mp
mk稱之為磁質量(慣性質量),mp稱為電質量;因為是“相互”作用,每一方隻拿出等量一份,合起來為兩份;所以,單獨一方論、或說自由時(沒有相互作用)隻是0.5。“道一炁化三清”還引申出引力質量概念,被封印的真光子其引力質量my = m0,而被封印元子其引力質量為my = 0.5 m0m0暫時假設為2E-58kg。電中性低速物體由原子組成,而原子 = 原子核 + 核外電子,原子核 = 質子 + 中子,中子 = 質子 + 虧損電子;質子、虧損質子 = 正元子 + n層封印純陰真光子,電子、虧損電子 = 負元子 + n層封印純陽真光子;原子核內的正元子和核外電子內的負元子配對成為“等效光子”,故有、原子從而中性物體可視為一堆光子。而被封印的真光子和等效光子們,對外沒有電質量(忽略原子內電偶極子的相互作用),其磁質量又受到了封印;所以、電中性低速物體隻有引力質量為m = my = N m0N為物體內所含的真光子數和等效光子數之和。自由真光子my = m0mk = M - m0 ~= M
mp = 0;地球上的低速電子約為mk = my = me(9.10956E-31 kg)
mp + mp1 = Me - mk ~= Me = 2.567E-16 kg;自由元子my = 0.5 m0
mk = mp = 0.5 Me。慣性質量mk反映了組合粒子(電子、質子等)的“活潑”性,被封印在組合粒子(電子星球)中的元子,其對外有效運動能量mkV^2、慣性質量為mk = ( Me - 2ni * mi )/2mi為每層(球面)中的光子慣性質量( i = 1--n )ni為相應的每層真光子數量;暫認為每層可釋放的慣性質量約為2.8 me,共有5E+13層(五十萬億層);每層的光子們、其能量或說頻率f是略有差異的,或說可以細分為若干個小層,每個小層的光子數不一,其導致了輻射的光譜線有一定的強度和寬度;這樣我們就有,(虧損)電子的量化慣性質量為mk = 2.8 n men為釋放的層數。純陽真光子和負元子相互封印、成為組合粒子,稱為電子星球、也稱為(虧損)電子;每多封印一層真光子,虧損電子的慣性質量階梯量化減少、“活潑”性降低,直到慣性質量等於引力質量成為低速電子mk = my = me = ( N + 1/2 )m0N為電子內所含的真光子數,N ~= 9.11E-31kg / 2E-58kg = 4.555E+27個;虧損電子內部所含的真光子數要比電子的少很多,那些高能帶負電u子、τ子等等、也都是虧損電子的中間態。當電子被加速時,電子星球內的最外層能量小的真光子會釋放出來;使
my < me
mk > me,也就是說引力質量減小、而慣性質量增大;相對靜止的電子,其慣性質量可以mk < me,引力質量my > me。相對論質速公式
mk = me/( 1 - V^2/C^2)^0.5不成立,V趨向于Cmk不會趨向于無窮大;而是mp1->0mk-> e B R / C;即使能將帶電粒子內真光子們全部釋放,也隻是V->C, mkmp->Me/2mp1->0my->m0/2。現代的小型直線或迴旋加速器可以將電子的速度加速到0.99C以上,但其mk還是在“第二層光子區活動”,這是因為他們的加速器方法不正確。年輕時,我曾經“意識體”飛離太陽系,偶然闖入了一個生物星球;見識到巨大的(半徑約600米)“球形電子束發電機”,其輸出電壓約100萬伏,電流約10萬億安倍;“浮空”在中心處是半徑約100米、高約100米的巨大空心金屬圓柱體(內環)(現在猜測是類銅合金,運行極低速度的巨量電子們,形成巨大電流。),內環周邊是類線圈及許多巨型圓柱(估計是磁性材料體)。“內環”到輸出“外環”有三條“反手交叉”巨型通道,現在回想起來猜測:一條應是“加速器”輸出通道,將內環輸出的高慣性質量mk的低速虧損電子瞬間加速到接近光速C、獲得高能量(估計甩掉了1億層的光子,mk ~= 2.55E-22kg,能量約為mk C^2 ~= 2.3E-5 J ),如果虧損電子束有1E+28個虧損電子,那麼每秒可輸出能量為2.3E+23 J;高能虧損電子在“輸出外環”釋放動能,吸收真光子、衰減為電子後,通過另一條通道回到內環再次循環“加質”,第三條通道估計是用於真光子收集和釋放;發電原理:動量P = mk V = e B R,如果BR一定,虧損電子漂移速度V約為1E-5 m/s時,就會釋放大量真光子、得到巨大的慣性質量mk,加速后獲得巨大能量。“內環”大量釋放真光子后,其重量減輕、溫度極低,使用“磁懸浮”浮空;物質世界是“光子海洋”,必須“隔離”,內外環之間有三道寬約30米的球環狀超低溫、真空隔離帶。其實,我應是探查不到3秒時間,在試圖闖入通道時,就觸發“禁製”、引爆了“意識炸彈”;還好、見機得快,瞬間通過預留的“思感通道”回歸本體(思感、意識是遠超光速的);但我還是被“餘波”涉及,“思感通道”亦被摧毀,吃了n瓶“刺五加”等藥,一個多月、腦震蕩都沒平復;後來,還是靠“老頭”出手修復。聽“老頭”說:每隔數百年,都有人類“大能”出來清理及封印太陽系內的數十個“偷窺思感通道”;高級文明沒空閒、也懶得理我們,同級或略為高級的是“搞怪”、別有用心的居多;通常劃分為“科技文明”和“修真文明”,地球在2千萬年前是“修真文明”,人類是修真和科技結合而設計製造出來的物種。所以,人類不應去試圖接觸“外星文明”,還是老老實實地、團結一致地發展科技并減少內耗。在1642年、傑出的民科實幹家伽利略去世,同一年是偉大的實幹理論家牛頓出生,這是“人類大能”出手的結果。但人類的純真科學好景不長,“人類大能”一閉關,外星文明又來“搞怪”了,不想人類文明發展過快。一個“YY意識擴散彈”,人類中、那些意志薄弱的高智商天才學霸皆“中招”;先是空降學霸虛幻理論家麥克斯韋,在1879年、年僅48歲的麥克斯韋死去後,就在那一年、再次空降了空想家愛因斯坦;他們的YY理論牢牢地統治著20世紀的物理學、直到今天,同時製造了一大批沒有獨立思想的信徒--“科奴”。如果不是“老頭”這些中級大能出手鎮壓,“世界大戰”會延續至今。我也曾經在“那個世界”觀察過人類的未來,我隻能說:未來的300年內會有“大能”降臨人間,無聲無息地引導人類走向輝煌。


  
內能和外能如何轉換?基本粒子質心O的矢量合成波速度為V,其對外有效運動能量為Ek =QkV^2 = mk V^2;而mkC^2 - V^2= mp1 C^2這部分能量成為內能存於內部結構中,我們稱mp0 = mp1 + mp為內能質量、也稱靜質量。如何抽取或回送,使內能與對外有效運動能量相互轉化呢?能量、質量都是無正符號的標量,我們引入另一個物理矢量“力”的概念;在力矢量F方向質心O點發生位移,從而在該方向質心O有一個加速度矢量a,或說產生一個新的速度分量V,或說增加一個新的對外有效運動變化能量d(mkV^2/2)。基本粒子質心O點在力矢量F方向發生直線位移運動分量,但基本粒子實體是對外正則螺旋運動分量;其對外有效平動分能量和內部結構螺旋分圓周運動能量相等,故需要兩份力纔能產生一份新的對外有效運動能量的改變量
dEk
= d(mkV^2)。將Ek1 = mk V^2/2定義為動能,力抽取或回送能量稱為做功;W = ʃ dEk1 = ʃF·↑dL,功W表述為力矢量F与位移矢量dL的點積,為力矢量方向發生位移的空間積累效應;基本粒子或物體的質心O點受到電磁力的作用,會引起質心O點動能的變化dEk1,外能增加則內能減少、外能減少則內能增加。力是描述基本粒子之間、從而萬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力改變了物體的運動狀態,從而是使之內外能量相互轉化的本因;一切力的本源都是電磁力的表現,萬有引力、核力、機械力等等也不例外。沒有力的相互作用,就沒有內外的能量相互轉化,粒子或物體的運動狀態自然地就不會改變;即使有短時外力作用,內外能量相互轉化完成後,終歸是“塵歸塵、土歸土”、新的運動狀態再次“保持”直至下次的力作用,這種性質稱之為“慣性”。對於my越大的電中性物體,就越難改變其運動狀態;又或者說F = m am = mk = my,加速度a一定時,m越大需要的力F就越大,故慣性質量是物體慣性的量度;引力質量其本源也是“磁質量”,或說是慣性質量;但對於帶電粒子來說,引力質量小到可忽略不計,描述其運動慣性質量的主要是“磁質量”。地面上高度h = 1米的1kg相對靜止電中性物體A總能量為m C^2 = 9E+16 J,隨地球自轉拿出對外有效能量m V1^2 = 2.17E+6 J,公轉拿出對外有效能量 m V2^2 = 8.9E+8 J;隨太陽系轉有效能量m V3^2 = 5.8E+10 J,隨銀河系轉有效能量
m V4^2 = 3.6E+11 J
;所以,物體A對外有效運動能量是∑m Vi^2,每一項都對應一個參照系無關的圓周運動;它還受到地球和其它星球的引力相互作用,而主要的是地心引力F = G M m/r^2,須使用相應的對外有效引力能量
Ey = G M m/r
A總能量m C^2 = Ep + Ek = Ep1 + m Vi^2 + Ey,兩邊微分有dEp1 = - dEy;即是說內部靜能量的變化量等於引力勢能的變化量之負,用於增加一個新的動能變化量d(mkV^2/2);定義引力勢能Ey = - G M m/r,引力勢能Ey和動能Ek1都是反映能量變化的相對量。物體A垂直落下,地心引力做功: r0地球半徑,M地球質量,G引力常數,g = 9.8 m·s^-2為重力加速度) 
W =
ʃdEk1 = mV^2/2 = ʃ(-G M m/r^2)dr = G M m h/r0(r0+h) ~= m g h
在到達地面要發生碰撞的瞬間V = (2gh)^0.5 = 4.427 m/sm g h = 9.8 J
m Vi^2的變化是很小的,d(m V1^2) = m V1^2 (2h/r0)~= 0.68 J,變化百分比約千萬分之3,其它更是可忽略不計。電中性物體Amp = 0,靜質量
mp1 = m( 1 - V^2/C^2 )
,就算物體A隨銀河系等旋轉的線速度合成和為
9E+5 m/s
mp1 = m1 - 9E-6) = 0.999991 m ~= m。物體A對外有效運動能量是各個分運動能量之和∑m Vi^2,或說取決於最高線速度的那個V;每一個
m Vi^2都對應一個圓周運動,“磁性”使然;目前人類製造的探測器速度最多達到4E+4 m/s,差太遠。如果說相互作用的總能量Em、靜能量Ep是瞬間發生的,那麼動能量Ek就會有相互作用最大波速度C的限制,或說存在電磁、引力場傳播最大速度C

  
對於像質子、電子等這類帶電粒子是不同於電中性物體難以達到高速度及質量可視為不變,在加速器中的電子其線速度可以被加速到接近光速。當帶電粒子的速度V被加速到大於1E+7 m/s時,其它分運動能量之和∑m Vi^2都可忽略;主要作用是帶電粒子的“磁性”圓周分運動mk V^2 = e B R V
P = mk V = e B R
mp1 = mk(1 - V^2/C^2),而
mp0 = mp + mp1 = Me - mk + mp1 = Me - mk V^2/C^2

總內能
Ep0 = mp0 C^2的變化量dEp0 = - 2 QkV d(QkV),如果劃分為內部和外部的總內能變化量兩份,我們有外部內能的變化量:
QkV d(QkV) = - 0.5 dEp0 = dEu;我們引入勢能Eu與動能Ek1的概念,有:
dEu = QkV d(QkV) = d(0.5 mk V^2) = dEk1 = Qk d(QkV)·dL/dt,即是說、外部動能的變化量等於外部勢能的變化量。如果我們令
dEk1 =
F·↑dL ,則會有:F = Qk d(QkV)/dt,所以、力的本質是:運動荷質與運動荷量變化之積。電中性物體其運動荷質Qk為萬有引力荷質可視為不變,則有F = mk dV/dt = m a,這就推論出牛頓第二運動定律。基本粒子相互使用的固定總能量Em = Epc + Ekc = M C^2,兩邊微分有:
dEpc + dEkc = 0 = dEp0 + dEk
;即是說靜能量的變化量等於運動能量的變化量之負,從“電場力”的角度看、會有外部動能的變化量等於外部電勢能的變化量。荷質Q、基本螺旋分圓周半徑r、線速度為V的正則螺旋運動基本粒子,在距離其質心O點爲R2的球面上的各個空間點,基本粒子都會產生相同的虛荷量場點、稱為能強(能量強度投影)
EB = Q C rmin eEB / (R1 + r) = Bω + EP 1),基本螺旋分圓周平面的法線(質心O點軸線)到任意空間點P的垂直距離為d,在d線上距離P點的r處得到虛質心投影點O1,而R1 = O1--O(參見圖2a);在P點也同時產生了旋量投影(旋轉影響,也即是“磁性”):旋強(旋轉能量強度)Bω、旋力強(旋轉作用力強度)FB
Bω = Q r ↑ω×↑eR1 rmin/(R1 + r) = QV cosθ rmin/R  2 
FB = Q r ↑ω×↑eR1 rmin/(R1 + r)^2 = QV cosθ rmin/R^2 3
[r
↑ω×↑eR1 = r↑ω×↑R1/R1 = r↑ω×↑R/R1
= (r
↑ω×↑eR) R/R1 = (↑ω×↑r) cosθ = V cosθ ]
R = R1 + r
;也同時產生了直量投影(直線作用影響,也即是“電性”):直強(直線作用能量強度)EP、電力強(直線作用力強度、電場強度)FE
EP = Qp C eR1 rmin / R   4 
FE = Qp C eR1 rmin / R^2  5
Qp C
為用於直線作用的荷量,在虛荷量場點P、旋強大則直強小,反之也成立,或說用於旋轉作用的荷量投影多、則用於直線作用的荷量投影就少。可以說,在空間各點佈滿虛能場、虛直場(直線場、庫倫場、靜場、電場)、虛旋場(旋轉場、磁場、波動場)。旋量投影是有角度θ的,當虛荷量場點P在基本粒子基本螺旋圓周所處的平面時,投影最大,相互垂直時、投影為0;當然,在基本螺旋分圓周線上的投影纔是最大的!這時R10cosθ=1
Bω = QV rmin/r = Qrω×↑er rmin/r    
FB = Q↑ω×↑er rmin/r
;在基本螺旋分圓周線內部的投影應該視為0!其隻有垂直或傾斜的他方圓周投影。帶電粒子基本螺旋分圓周包含相互垂直的切線速度荷量QV和角速度旋量Qrω,與在空間點P的直線投影一起構成了3D投影;當點P在基本螺旋圓周所處的平面時,為3D直角坐標投影。教科書的“磁力線”隻是標識了一個方向(圓周切線速度荷量QV投影),當帶電粒子在外部電磁場中運動時,其相互作用必定是3D平衡的。粒子或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或許會是3D平衡;雖是沒有電相互作用,但向心力和離心力替代了“直線投影”作用,構成3D直角坐標“相互作用”。離心力是可以感受得到、并真實存在的力,是物體因具有能量而自身產生的“被動”內力。一根繩子的端部綁著一個小球,用手拿著繩子的另一端將小球快速旋轉起來(參見圖2C);速度越大、小球的切線速度荷量QV越大,感覺到拉力(向心力)越大;小球產生的離心力就會越大,產生垂直向上的“磁力”也越大,以平衡垂直向下的萬有引力(可視為向下的“磁力”);還有一個與QV反向的旋量“磁力”也越大,與摩擦阻力一起平衡小球的切線圓周運動,使小球螺旋抖動式圓周運動;所以,這是一個3D平衡過程。一旦繩子斷掉,向心力和離心力同時消失,小球切線方向慣性飛離、並在引力作用下跌回地面。當在垂直于地面旋轉時,萬有引力方向與圓周面平行、不再是“萬有磁力”,而隻是引力;拉力是變化的,小球切線速度荷量QV產生了離心力以平衡向心力(拉力+引力),還產生了垂直圓周面的旋量;這隻是1D平衡過程,與太空中小球的旋轉相類似。所謂“磁性”隻是“圓周投影”,是本源圓周的相互垂直之切線速度荷量QV和角速度旋量Qrω的投影;不要迷信現代教科書和科班們的胡說,我更為相信“遠古教科書”的圖景。“磁力線”還有更為深刻的內容,後面的兩篇小章(電子星球,推論電磁定律)會做更詳細的論述。


  
我們討論“帶電粒子軌道加速器”的情形,以電子為例、參見圖2b。設作用在荷質為Qe、電量e、波速度V、半徑R(= R1 - rRR1r方向都相同)的電子A附近的垂直於軌道面上的恒穩外磁感應強度為B = 1E+11FB rFB的等效基礎圓周半徑,R1為“虛實”質心之間的距離O--O1A受到旋轉能量投影Bω = RFB作用時,必定瞬間弄出一個半徑為r2的垂直反向基本圓周分運動,從而產生一個方向相反、大小相等的本地旋強Bω2 = -Bω與旋量er2×↑Bω2 = Bω×↑er,以實現3D平衡、或說使用相同的對外有效運動能量Ek(荷量與投影旋量的點積)以平衡它方的作用運動能量。  
Ek =
QeV·(er2×↑Bω2= QeV·(Bω×↑er
= QeV·(FB×↑R ) = (QeV×↑FB )·R = e (V×↑B )·R  
這樣,電子A受到了洛倫茨磁向心力Fk = e V×↑B作用,做半徑為R、螺旋分圓周半徑r2的水平軌道正則螺旋運動。顯然、本地旋強
Bω2 = QeV×↑er2 rmin/r2,旋量為er2×↑Bω2 =QeV rmin/r2;所以有:
Ek =
QeV·(er2×↑Bω2) = (Qe V)^2 rmin/r2 = Me V^2 rmin/r2
= mk V^2 = e V B R
,動量P = mk V = e B R
  
電子A的磁質量 mk = Me rmin / r2FL = mk V^2 / R就是電子A反抗洛倫茨向心力Fk = e V×↑B作用的離心力,以實現3D平衡。如果電子A在軌道某處的縫隙為d1的均衡電場(電場強度E = 1E+11 CFE)中被加速,其質心O2(半徑r2的螺旋分圓周圓心)受到了電場和磁場的同時作用;在螺旋分圓周上的電子A必定使用相同的相互作用總能量為Em = Me C^2 rmin / r2,直強(直線作用能量強度)EP的方向是與本地旋量er2×↑Bω2方向平行;從(1)式我們有電子A使用的電場作用能量:
Ep = Qp C
er2·↑EP = ( Qp C )^2 rmin / r2
= Em - Ek = Em
1 - V^2/C^2) (6
從而有Qp = Qe1 - V^2/C^2^0.5 ,令β = V^2/C^2
γ
= (1 - β^2)^0.5;或說有 q = γ e,電子A抵抗電場作用的電荷量q隨著速度增加而減少。教科書的電場強度E定義是基於低速實驗總結出來的“庫倫定律”,是錯誤的、必須修正;他們的做法是將EB當做EP的定義了,從而電場強度E定義也搞混了。正確的是:
Ep = Qp C
FE·↑R = 1E+22 (q C)^2 rmin/R = 1E-7 (q C)^2/R
=
μ0 (q C)^2/4πR = q^2 /4πε0 R = q (qeR/4πε0 R^2)·R
= q E·↑R = Fp·↑R
注意:q = γ e是隨速度而變化的,不是固定的e。低速時,EP約為EB;速度接近於C時,EP約為0Bω約為EB。即使說電子是氫原子中的環繞電子,波速度V为αC,也隻是:Ep = Em ( 1 - α^2 ) = 0.999947 Em,我們還是認為靜電庫倫定律近似地成立。E = q eR / 4πε0 R^2就是所謂的電場強度,Fp = q E即是所謂的電場力。科班們想當然地認為空間P點有磁感應強度B、也會有電場強度E,於是P點帶電粒子q會受到合力為:故
F = q E + q V×↑B ,這就是“洛倫茨力方程”了,有錯誤、需要修正。但科班們沒有想到的是:帶電粒子的波速度已經是接近光波速C時,即使帶電粒子附近有強大的電場,而靜電力、或說庫倫力也是接近為0。即使萬千寵愛于一身又如何?隻有(6)式才是正確的、其它怎麼說都是“浮雲”。(6)式已經有人用實驗證實:幾乎為光速的電荷穿越電場時,幾乎不會彎曲,也就是說幾乎不受到電場力的庫倫作用(除非使用超強電場);而穿越恒穩磁場時,其受到洛倫茨力而轉圈, 對外有效運動質量為mk = e B R / V,並非是相對論所說的運動質量趨向無窮大。相對論質速公式是腦洞大開、亂想加猜想的結果:me為相對靜止時的質量,mk = me/γ,而運動質量mk會在V趨向于C時、趨向于無窮大,無論實驗或正確理論都沒有相對論質速式的胡說八道情形。

    
電子A在軌道某處縫隙寬度為d1 = A--B的均衡電場中被電場力
Fp = qE加速(電場強度E = 1E+11CFE),電子A使用的“抵抗”電場作用能量-Ep被定義為電勢能、會因位置不同發生變化;電場力做功
dW = dEu = -( EpB - EpA )= dEk1 = Fp·↑dL,或說電場力做功過程是電勢能轉化為動能的過程,這和重力做功過程類似。定義電勢為ψ = Ep/q、單位1V(伏特) = 1J/KL,電勢差(即電壓Udψ = U = dEu/q,有電場力做功:
dW = WAB = dEk1 =
Fp·↑dL = q E d1 = dEu = q U = γ e U
電場力:Fp = Qk d(QkV)/dt = QkV dQk/dt + mka
= 0.5V dmk/dt + mka = γ e U / d1

dEk1 = 0.5 dEk = 0.5 d(mk V^2) = γ e U = d1 Fp
忽略R的變化、或說P/R = mk V/R = e B為定值時,有:dFk = dFL
dFk/dt = d(mkV^2/R)/dt = d(V P/R)/dt = eB
dV/dt
= 2
γe U/R = 2d1 Fp/R 

a = dV/dt = 2γ U /B R = 2γ d1 E /B R

  當V = C時,γ = 0,從而a = dV/dt = 0dFk = 0Fp = 0dEk1 = 0
q = 0;或說電場力和變化的洛倫磁力為0,變化的動能和勢能都為0,加速度為0,電子A的電荷質為0;沒有mk = me / γ為無窮大的說法,實際上
mk = Me rmin/r2 = e B R/C
r2 = Me C^2 rmin/e B R C = K1/e B R CK1 = 2.310172844E-28 J.m為庫倫常數。如果V小於C,那麼r2 = Me V rmin/e B R = K1 V/e B R C^2,
mk = e B R/V
;不存在相對論mk = me/γ的關係式,V->Cmk收斂於
e B R /C,而非無窮大。電子A在加速縫隙電場中,受到電場力作用、荷量QkV增大,從而釋放真光子使得引力質量my減少、慣性質量mkV增大;動量P = mk V = e B R也隨之增大,B固定時,R則隨之增大;洛倫茨向心力
Fk = e B V
也隨之增大,dFk/dt = e B dV/dt。當電子A穿越了電場後,在洛倫茨向心力Fk作用下,做半徑為R、螺旋分圓周半徑r2的水平軌道正則螺旋運動;這一過程電子A會吸收真光子,從而使引力質量my增大、慣性質量mkV 減少。低速時,γ ~= 1、電場力Fp作用大,電子A轉一圈所釋放的真光子數遠大於吸收的;總體的是引力質量my減少、慣性質量mkV增大,那麼R則隨之增大。當V->C時,γ->0,釋放的真光子數小於或等於吸收的、R趨向于穩定值,甚至V越接近Cmk相應變小;電場力Fp作用趨向於0,加速困難。在Fp方向,電子A被加速到接近波速C時;其靜荷質Qp = γ Qe趨向於0,相互使用的Ep也趨向於0;這都是因為電子A的電荷量q = γ e是隨速度增加而減小,當V->C時,γ->0。必須指出Em沒有時間變量、隻跟等效距離及荷質有關,相互作用是瞬間產生的。但動能量Ek、靜能量Ep會有相互作用最大速度C的限制、或說存在場傳播最大速度C,信號源的荷量是會以一定的速度矢量U(場傳播速度)向四面八方輻射其影響的,而U符合瞬間速度矢量疊加原理,其速率就是信號源的波速度大小。相互作用的靜能量Ep改變電子A的波速度V,實際是增加基本粒子A的一個與電場強度同方向的平動分量V2;如果V2V同向,則是使基本粒子A增速,反之減速;垂直時、則為改變其運動方向、使之偏移,有角度時,加速或減速與偏移同時存在,電場做功。相互作用的動能量Ek改變基本粒子A的波速度方向、或說是使之旋轉。物質世界是“光子海洋”,即使mk很大的高速帶電粒子也會因吸收真光子而快速變小和變慢,這就是粒子“衰變”的本因。

     如果BR確定,速度V在接近C附近略微變化時;如V = 0.9997C0.9995C0.9992C0.9986C0.9969C0.9908C;按相對論質速公式計算為Ekc = me C^2 /eγ:20.85 MeV16.16 MeV12.78 MeV9.66 MeV6.5 MeV3.78 MeV,我們按照公式: R = Ekc/V B可以算出在均勻磁場B = 0.121T時的旋轉半徑相應為:57 cm45 cm35 cm27 cm18 cm11 cm;但實際上“季灝《不同能量的電子在均勻磁場中運動規律的實驗》”的結果是直線加速器束流輸出上面的六種不同能量時,對應的是幾乎相同的半徑18 cm,相對論質速公式不成立。原因很簡單,因為P = mk V = e B R = 固定值時,V在光速C附近的微小變化,mk不會像相對論質速公式所說的那樣極為顯著地變化,除非否定加速器基本公式:P = mk V = e B R。“季灝《量熱學法驗證質速關係實驗》”利用直線加速器束流輸出六種不同能量15Mev12Mev10Mev8Mev6Mev1.6Mev,電子束轟擊鉛靶120s,對應的是幾乎相同的溫升1.031.031.031.0310.97。這兩個實驗的結論:直線加速器束流輸出六種不同能量是根據相對論質速公式計算出來的“虛偽”標值,Ek = mk V^2/e = B R V
B R =
相對固定值,V在光速C附近的微小變化隻是引起能量Ek的微小變化;直線加速電場最終會產生一個等效相對固定常數B R,可用磁偏轉法得到B R 常數,從而得到直線加速器束流在光速C附近的基本輸出能量值。大量真光子輻射纔能提高mk值,故“短火”醫用直線加速器雖然可以將電子加速到0.99C光速以上,但無法提高mk輸出更高的能量;必須加長直線加速器路徑,以便輻射大量真光子,才會得到更大的能量輸出;但mk要進一步增大,也意味著電子要拐彎。無論如何,要達到TeV級輸出能量,隻能用環形加速器;想法提高BR值,如R = 10公里,B = 1000T(赤道圓周作環形、隻是科班們的夢想吧);這時
Ek = mk V^2/e = B R V,就算V = C,也就最多加速能量輸出為
3E+15 eV = 3 PeV
。帶電粒子內元子的能量就是23.1J,相當於1.44E+20 eV,目前人類最牛b強子對撞機、號稱可加速質子的動能到達7 TeV = 7E+12 eV,還差億倍。mk = e B R/V,當BR確定,V接近C時,mk變化小(其輻射出去的真光子外層數已確定)。

   
電磁質量mk與能量Ekc、動能Ek1、動量P的關係本質是什麼?我們使用“季灝《關於電子洛倫磁力和能量測量的實驗》”文章中的數據來比較分析“能量和動量的關係”。
相對論玩法:
1
)、假設相對論質量為 mk = m0/γ ,m0為靜止質量、等於meV為物體相對於參考系的速率。γ =(1 - β^2)^0.5 = (1 - V^2/C^2)^0.5
2
)、假設相對論的力為:
F= dP/dt = d(mkV)/dt = mka + V dmk/dt
=
F + V dmk/dt

如果存在力持續作用的情形,如何?“維相者”認為:隨著V增大,mk也增大;所以,加速困難。當V ->C時,mk->∞;有限的力無法繼續加速,故C是速度的極限。而按照F =  mk a,力持續作用就意味著不斷有加速度a,最終會V ->∞。但你們是否想過?允許mk發散到無窮大,就意味著“能量守恆定律”失效!其實,如果說V收斂於極限值C;那麼最終,
dV/dt->0,從而F ->0;牛頓力學並無不妥,只能說“不存在力持續作用的假設情形”;或說基本粒子的能量會是固定有限,不可能無節制地抽取。
3
)、由mk = m0/γ = m0 /(1 - V^2/C^2)^0.5,推得
(mk C)^2 - (mk V)^2 = (m0 C)^2
,兩邊微分有:
2 mk C^2 dmk - 2 mk V^2 dmk - 2 mk^2 V dV = 0
C^2 dmk = V^2 dmk + mk V dV =
V·d(mkV)
所以、相對論動能
Ekx =
ʃF相·↑dL = ʃ d(mkV)·dL/dt = ʃ V·d(mkV)
 = ʃ C^2 dmk = mk C^2 - m0 C^2
如果V<<C時,1/γ = 1 + 0.5 β^2 +.... ~=  1 + 0.5 β^2     
Ekx = mk C^2 - m0 C^2 = 0.5 mk V^2 
,回到牛頓力學的動能公式。
1/
γ = 1 + Ekx/E0             (a1)
β = [ 1 - 1/( 1 + Ekx/E0 )^2 ]^0.5   (a2)
E0 = m0 C^2 Px = mk V 有:Ekc = mk C^2 = E0/γ
Ekc^2 = E0^2 + (Px C)^2
,得到動量與相對論動能關係式:
PxC = [(Ekc - E0)(Ekc + E0)]^0.5 = [(Ekx + 2E0)Ekx]^0.5  (a3)
洛倫磁向心力Fk = e B V = e B C β = PC e β/R = 4.8E-11 B β
離心力FLx = mk V^2/R = PxC e β/R = 1.6E-13 PxC β/R
半圓聚焦β譜儀:在不同的磁場B下、分別測量90Sr的β電粒子的彎曲半徑R和動能Ek1為方便觀察比較,採用與動能一致的量綱MeVPC = B R C
Ekx = Ek1, PxC
(a3)式子計算, E0 = 0.511 MeV, 1/γ、(a1)式子計算,β、(a2)式子計算;PCPxC的誤差為DPC%,得到表1。從表中看,誤差較大、且沒有規律;如果要完全消除誤差,只能假定靜能量E0是可以變動的E01;令PxC = PC,則有:E01 = 0.5 [(PC)^2/Ekx - Ekx],離心力等於向心力
FLx = Fk;β1 = [1 - 1/(1 + Ekx/E01)]^0.5Ekc1 = E01/γ1,
1/
γ1 = 1/(1 - β1^2)^0.5
結論:相對論“任性、隨意”、胡亂假設,沒有“科學的嚴謹性”。


牛頓力學理論的玩法:
1
)、按照動能的定義:Ek1 = 0.5 mk V^2,有:
P = mk V = (2 mk Ek1)^0.5 = (mk Ek)^0.5,對外有效運動能量為
Ek = 2 Ek1 = mk V^2
2
)、將實測的動能Ek1按比例對應到Eke,即是令Ek1 = X EkeX為固定的比例係數;因為PeC = (2me Eke)^0.5 C/e = (2E0 Eke)^0.5 ~= Eke^0.5,我們得到表2。離心力FLe = me V^2/R = PeC e β/R,洛倫磁向心力
Fk = PC e β/R = PC FLe/PeC;而η Fk = FLe中的
η = PeC/PC = me V/e B R = (2E0 Eke)^0.5/B R C
為有效作用力因子;一些數據是β= PeC/E0 >1(超光速),γ無意義,顯然沒有η= γ的可能。如何求出X?似乎只是一道簡單的物理題,我從初一求解到初七都無法得到答案,在網上求助無果;深深感受到與“學霸們”的差距,只好用反推法;令
PC = (2E0 Ekp)^0.5PC1 = (2E0 Ek1)^0.5,反推
X = Ekp PC/PC1 = Ekp ( Ekp/Ek1 )^0.5Ek1為實測能量值,PC = B R C為根據實測R和已知的CB計算出來,Ekp = (PC)^2 / 2E0

正確的玩法:
實測的能量值不應該是動能Ek1,而應是β粒子的對外有效運動能量Ek = mk V^2 = 2Ek1,沒有理由β粒子在磁場中轉半圈時使用Ek,而在進入能量探測器中又變成為一半的Ek1。所以有:PC = (Ek Ekc)^0.5 = B R C = β Ekc, Ekc = (PC)^2 / Ek,β = PC /Ekc
mk = Ekc e/C^2
,γ =1 - β^2^0.5 


示意圖表如有錯誤,請自行更正。
引用參考:
天音3:三陰三陽 (基本粒子).docx
天音2:聲音.docx
地韻1:清濁.docx
季灝《關於電子洛倫磁力和能量測量的實驗》

詠經典物理、戲現代物理:

在山泉水潔如冰,
濺玉飛珠迸有聲。

流入大江清濁混,
滔滔何日見澄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