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经之“五色”运用

 秋水共蓝天 2019-03-16

五色针,就是针柄做成黑色、青色、赤色、黄色、白色五种颜色的毫针。

为什么要把毫针做成五色?

好玩啊!

此针可调医者的神,也可调患者的神。

这是立新七针的玩法之一。

内经之“五色”运用

上古时期,古人们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旁观鸟兽人事,逐渐总结出类辨万物的方法。黑、青、赤、黄、白这五色,就被古人认为是天地间最正的颜色,也就是说自然世界的根本,就是这五种颜色组成。

世界就是一个调色板,有了黑青赤黄白五色,其他诸如灰色、褐色、橙色、蓝色、紫色、灰黑、花白、浅蓝、桃红等等无数种颜色,都可以通过五色的相加、相减、相冲、相合、相助、相制等等方式变化得来,最后构成了五彩缤纷七彩斑斓万物绚丽的自然世界。

反之,如果将万物以五正色来归类,无论你是深红浅红粉红紫红枣红杏红橘红桃红猩红殷红土红,都归类于红色。如此一来,所有令人感到纷繁复杂的事物,理解和运用起来就立刻变简单了。

十万等于五,五等于一,五通于八,属于十二,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这种在现代人看来荒诞不经,难以理解和接受却又日用而不知的思维方式,正是中国古代圣贤们的智慧所在。

为何说日用而不知?比如为了便于生活和工作,人们会把日子分为一年,一年分为十二月,一月分为三十天,一天分为二十四小时来过;公司或单位为了便于管理和发展,会将业务范围划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片区;为了协调和美观,人们会将各种颜色的服装鞋帽搭配起来穿戴。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本能的知道这么做,可是一谈到五行,立刻就变无知了。

古人则可以将五方应五色:即黑应北,青应东,赤应南,黄应中,白应西。可以将五时应五色:即黑应冬,青应春,赤应夏,黄应长夏,白应秋。

还可以五行应五色:那么黑应水,青应木,赤应火,黄应土,白应金。又可以五脏应五色:黑应肾,青应肝,赤应心,黄应脾,白应肺。

甚至以数术应五色:黑色应六(一),青色应八(三),赤色应七(二),黄色应五(十),白色应九(四)。

因于此,内经说:“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

五,是中华文化里的一个会意字。甲骨文从二,从乂。“二”代表天地,上面一横代表天,下面一横代表地。“乂”寓意天地之间万物的交汇。

内经之“五色”运用

《说文解字》的解释是:五,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

以理类推,五色还可以应五气、五情、五形、五输、五态、五体、五痹、五官、五味、五嗅、五音、五变、五液、五谷、五果、五畜、五菜...

这样,就把人与自然融合在一起了。

确切的说,限于工艺和材料,古时候的针灸针是没有五色针的,但古时候医者的心目中和脑子里,却绝对不会少了五色之辨,因为这是中医的基本法则。

为什么我们只把毫针做成五色呢?

这就只有明白了九针的意义,才能明白五色针的意义。

正如俗话所说,龙生九子,子子不同。九针的九种针,就相当于龙的九子,能力功用是各不相同,“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如果不能合理的运用九针,病是治不好的。

九针,鑱针用于治皮痹,员针治肌痹,鍉针治脉痹,锋针治痼痹,铍针治痈脓,员利针治筋痹,长针治深邪远痹,大针治骨痹。

这些针,性能彪悍,令鬼神惊惧,然而它们都是为毫针服务的。

痹之所在气滞血凝,如果患者被比较重的五痹缠身,经脉径路不通,血气别离异处,仅用毫针治疗是很难凑效的,就成了所谓“顽疾”。不知不识五痹,也是很多针灸医生无论怎么扎效果都不好的主要原因。

古人有大智慧,他们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辩证选择鑱针鍉针员针锋针员利针长针大针之类,先用这些针去摆平障碍,然后再以毫针调理,则事半功倍,其过程犹如拔刺雪污解结决闭,可立竿见影。

如果患者没有五痹缠身,或仅有轻度的五痹,就可以直接以毫针调理,那些粗大的形态各异的针们,再恐怖再疼痛,都跟患者没关系,用不上的。

通常情况下,细皮嫩肉和养尊处优的那类人群,谈不上五痹,即便影像片拍出来看到椎间盘有突出甚至还有骨质增生,无论身患颈肩腰腿疼痛顽疾,还是久治不愈的脏腑杂症,只用毫针调理,就够够的了。

这也是为啥手针、头针、耳针、眼针、面针、腹针、腕踝针等等随便扎扎都有效的主要原因。

毫针,是内经九针里的第七针,也是现在人们在各中医院和针灸诊所里最为常见的那种针灸针,很细,很小。

内经之“五色”运用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毫针者,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一个养字,就把毫针的功用表述无遗了。

很多人一听立新七针,立马就联想到那些粗针大针长针,却不知毫针才是立新七针真正最重要的针。立新七针的毫针,有大中小三种规格,小号就是专用于调气的,很细,很小,扎针时没有酸麻胀痛的针感。

毫针用来养什么?卫气!

因为立新七针的学术体系里,有非常重要的卫气学说。

人体生病,除了五痹挡道,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阴阳四时五行的失衡。

人类生活在天地间,通过服天气食地气而生存,自身的状态必须与自然规律相和合。

人体如果不能合于天地四时五行,就会导致内实外虚、外实内虚、上实下虚、下实上虚、左盛右衰、右盛左衰等等现象,这些问题导致的病痛,并不是五痹所致,也不是血出了问题,往往都是气出了问题。

气乱,气逆、气偏、气结、气散...百病生于气!

这时候,就要以毫针来泻实补虚,运用得当就会疗效显著,很多数年久治不愈之疾患,区区一两针即大见成效甚至痊愈,关键在于医者是否明理。

《素问·针解篇》明确指出:“补泻之时,以针为之者,与气开合相合也。”调养卫气的过程,我们谓之“同频”。

《灵枢·本神》曰:“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但是很多针灸医生,并不知道毫针有时间定位和深浅远近的讲究,很多人都习惯双侧同时取同名穴扎同样的深浅。

患者的身体,上下左右内外已经不平衡了,你却还在用各打五十大板的方法去对付,蠢不蠢?麤不麤?

这样做的后果,一是疗效极差,二是人为的添乱,令患者旧病未除新病又起。所以经常有人扎针或艾灸之后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困惑不已。

当一个人习惯成为自然的时候,跟他讲道理是没多大意义的。

于是我们玩起了五色针。

内经之“五色”运用

冬刺井,春刺荥,夏刺输,长夏刺经,秋刺合。

于是扎井穴用黑色针,扎荥穴用绿色针,输穴用红色针,经穴用黄色针,合穴用白色针…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

于是上午多用绿色针浅刺,中午多用红色针扎略浅,下午多用白色针扎极浅,晚上多用黑色针稍微深…

扎太渊用白色,扎大陵用红色,扎太冲用绿色,扎太白用黄色,扎太溪用黑色…

刺皮肤用白色,刺经脉用红色,刺筋膜用绿色,刺肉用黄色,刺骨用黑色…

左手多用红色针,右手多用白色针,左脚多用绿色针,右脚多用黑色针…

内经之“五色”运用

有意思吗?

有啊!效果确实不一样的。

如果你善于心算,善于运筹帷幄,善于调自己和患者的神,能够把黄色当做白色看,当做绿色黑色红色看,或把白色当做黑色红色绿色黄色看…

那也就无所谓用什么颜色的针了。

五色五行五形五脏五官五方五气五味五时五输等等,其实都只是一种约定成俗的算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