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档综艺节目里,有一个女嘉宾,是S.H.E里Selena任家萱的妹妹,叫任容萱。在节目里与她约会的男嘉宾,在两人第二次见面的时候,就提出一起做“双人瑜伽”。
任容萱的第一反应是被吓住了,她觉得两人的关系还没有到这个地步,所以非常害羞。但她并没有表达出来,只是用开玩笑来掩饰自己的尴尬。 任容萱觉得,自己要照顾对方的感受,不想让男嘉宾不高兴。 所以即使心里很不情愿,任容萱还是强迫自己接受,并且在整个过程中,不仅要试图掩饰自己的不安,还想着安抚对方的情绪。 明明是对方的要求不合理,想拒绝又不好意思说出口的任容萱,反而变成了心虚的那一个。 现在,“说不”是我工作的一部分,几乎每天都会有品牌方、供货商找咱们公号谈广告、或者希望开团他们的产品,但海量产品里达到开团标准的好产品却极少,于是我几乎每天都在说不。 但是写公号初期,我也和任容萱一样,不好意思拒绝别人。比如一个产品,总代找来时我认为产品是有问题的,但又怕直说东西不好不能团,别人会不开心,于是就很委婉地安慰东西还可以,只是我安排不出时间开团。于是,人家就三天两头来问我什么时候能团,后来还跟我说为了咱们开团还多进了一批货。但我思虑再三还是没降低开团标准,最终还是跟人家说不行。最初不好意思说出口的“NO”,除非破坏自己的原则,否则会更加得罪人,而且导致别人压货这件事,真的给人添了麻烦,什么时候想起都让你我很内疚。 在那件事后,我开始干脆利落地说“No”,并且解释清楚为什么和自己的原则,结果反而赢得了绝大多数人的理解和尊重,还因此收获了不少有专业精神的朋友。 这让我发现,说“不”并没有什么不好的,也让我重新定义了“高情商”。 总想着让别人高兴的老好人并不是情商高,原则清晰、行事一致、进退得当、勇于说“不”,才是我以为的高情商。 再说一个朋友的真实故事。 朋友初中的时候,那时候家长很少接送。有一天放学,下雨了,她在路上碰到一个叔叔。叔叔说自己没带伞,希望朋友能送他回家。她本能地感觉到了危险,但却不好意思拒绝。 后来他们在一条小巷子里越走越深,朋友在最后关头,终于鼓起勇气说“伞给你用,我先回家了”,然后把伞扔在地上,转身飞快地跑走了。 我们是在聊起韩国电影《素媛》的时候说到这件事的。《素媛》也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同样是没有拒绝一个叔叔一同打伞的请求,电影里的小女孩儿素媛却没有那么幸运。 朋友谈起这件事的时候,还觉得后怕,说幸亏那个人没有追来。 不好意思说“不”,不仅仅关乎情商高低,还会将自己陷入麻烦和危险。 所以我觉得,教会六六“理直气壮”地说“不”,是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保护自己的安全,决定自己的时间、精力、物品的去向,拒绝不合理的要求,这些本来是非常理直气壮的事情,但在开口说不的时候,我们却会觉得心虚、不好意思,甚至羞愧。 为什么呢? 想想我们是不是会对孩子说这些话。 “这都不舍得给弟弟吃,小气鬼!”—— 说“不”表示自己自私、品格不好。 “你看,你不分享玩具给妹妹,把妹妹弄哭了。”—— 说“不”让对方不高兴,是自己的错。 “你不听哥哥的话,以后哥哥不跟你玩了。”—— 说“不”会失去朋友。 这些话,把拒绝和负面的评价、结果等同起来了,久而久之,这些负面的感受就根深蒂固地种在脑海里,每一次想拒绝的时候,它就会跳出来作祟。 所以在和六六交流的时候,我很注意不给六六画上这样的等号,而是鼓励她理直气壮地说“不”。
只有当孩子觉得说“不”是理直气壮的、不必感到心虚、羞愧的,他才能在需要说“不”的时候,坚定、果断地说出来。 不能让“不好意思”害了孩子。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本我和六六都很喜欢看的绘本——《Don’t Let the Pigeon Drive the Bus》,它也有中文版《不要让鸽子开巴士》。我买过不少教孩子说“不”的情商绘本,这本是我觉得最有意思的。 巴士司机需要离开一会儿,拜托看书的人帮忙照顾一下东西,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不要让鸽子开巴士。 然后鸽子出现了。我会模仿鸽子的语气,使出各种花招,恳求、讨好、装可怜,甚至威胁、欺骗,让六六同意自己开巴士。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会和六六一起分析能不能答应鸽子的要求、为什么。当六六能每次都理直气壮地对我大声喊“No!”的时候,我知道这本书的目的达到了。 END 这两天,我和静宜,以及Danny一家三口在马尔代夫卡尼岛ClubMed探店,有时候走累了就会坐在酒吧闲聊,会聊到各自遇到的人和事,聊到各种经历。 Danny说选择加入公号主要是因为喜欢我,工作这段时间更觉得自己选对了,虽然我们并非对所有事情看法都完全一致,但真诚方式节省了大量的沟通成本,而且让人觉得踏实。我说,六姥姥从小教我的以诚待人,真实表达,有段时间我以为她教错了,因为当公务员的那些年,一度觉得很诚恳坦率的自己,是典型的情商低。可创业这几年,我发现自己一贯的风格,现在反倒蛮顺畅的,因为真正做事的小伙伴以及合作伙伴们,可能更喜欢沟通成本很低的直接的交流方式,也更喜欢真实带来的安全感。所以,不要轻易怀疑自己,有时候仅仅是环境出了问题。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界限感”,它是指懂得自己和他人,在情绪、空间以及生理上,都是独立的个体,能够分得清自己和别人的权利以及义务范围。用大白话来说,就是“不要把让别人开心、满意当成自己的义务,也不要把让自己开心、满意当成别人的义务”。 有很多心理问题,比如说讨好型人格、控制欲强等,本质上都是因为界限感的模糊导致的。 咱们这一代人的教育中,比较缺乏对界限感的认知,我也是在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了自我界限,这让我在生活、工作中都受益良多。所以我也非常希望能帮助六六建立起这种自我界限。 我很喜欢罗振宇的一句话:我们要在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尊严和人格空间的前提下,尽可能对他人释放善意。 不能让“不好意思”成为生活的枷锁,更不能让“不好意思”,害了我们的孩子。 |
|
来自: 昵称44943940 > 《幼儿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