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城著名外三关-雁门关、偏头关、宁武关

 知道. 2019-03-16

长城是一座结构庞大复杂的边防堡垒,绵延6700公里见证了中原农耕和北方游牧不同文明间剑拔弩张的冲突与对抗。

明长城内外两道:

外长城,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全长一万二千七百多里,也叫“外边”或“边墙”;内长城,初为北齐时修建,也叫“次边”;据明史《兵志·边防》的记载:“西起山西老营堡转南而东,历宁武,雁门、北楼至平型关尽境约八百里;又转南而东,为保定界,历龙泉、倒马、紫荆、吴王口、插箭岭、浮图峪至沿河口,约一千七十余里;又东北为顺天界(今北京市)历高崖、白羊、抵居庸关,约一百八十余里。皆峻岭层岗,险在内者,所谓次边也”。

内外两道的东交汇点为怀柔慕田峪长城附近;

向北为外长城:经延庆四海镇由白河堡附近进入河北赤城县的独石口,沿西北到张家口、大同,到偏头关,最后至嘉峪关;向西是内长城:经过居庸关(八达岭),进入怀来,入门头沟,从灵山出北京进入河北涿鹿至涞源到河北易县的紫荆关,再到山西雁门关、宁武关和偏头关,在偏头关的东边白羊岭上和外长城汇合。

内长城,“内三关”和“外三关”

东边的三座关口,倒马关、紫荆关、居庸关合称为内长城的“内三关”;西边的三座关隘,偏关(偏头关)、宁武关、雁门关合称为内长城的“外三关”。

宁武关

宁武关,在今宁武县城区。始建于明代中期,为历史上著名的山西“三关”(偏关、雁门、宁武关)之一。

据史料记载,宁武关于明成化三年(1467)建成,为万里长城上的重要关隘,地势险要。因其地处“三关”中路,素有“北屏大同,南扼太原,西应偏关,东援雁门”的战略作用。故《边防考》上说:“以重兵驻此,东可以卫雁门,西可以援偏关,北可以应云朔,盖地利得世。”现存关城旧址范围分西关和东关两部分,城墙依山势而建,十分壮观。据史书记载,明弘治十一年(1498)扩城七里。万历三十四年(1606)城墙砌砖,周长3567米。城中鼓楼为宁武关代表性建筑。周围烽火台峙立,气势雄伟。

长城著名外三关-雁门关、偏头关、宁武关

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为东进北京,在“宁武关”与明军进行了一场争夺战,史称“宁武关之战”,击败镇守雁门关的三关总兵周遇吉,为夺取北京扫清了障碍。今在宁武恢河东岸,仍有周遇吉之墓,为砖石所筑。

传说宁武由凤凰所变,故有“凤凰城”之称,遇敌侵犯可神奇地飞走。但见城池犹如凤身,城北华盖山护城墩酷似凤首,东西延伸的两堡俨然凤翅,南城之迎薰楼,正如高翘的凤尾。雄居城中的鼓楼,堪称凤凰的心脏,使人产生美妙的联想。

长城著名外三关-雁门关、偏头关、宁武关

宁武关鼓楼,位于今宁武县城人民大街,平面布局基本呈正方形,外观为三层三檐九背重檐歇山顶,下置砖石所券十字穿心洞底座,通高30余米,气势宏伟。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雁门关

「天下九塞 雁门为首」,雁门关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从早期的匈奴、鲜卑、突厥,到后来的契丹、女真和蒙古等北方民族都在这里与汉王朝杀来杀去。生生死死输输赢赢英雄狗熊都在雁门关!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的气势雁门关为世界文化遗产雁门关又名西陉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中国长城文化、关隘文化的瑰宝。李广曾经在此,卫青曾经在此、霍去病曾经在此、薛仁贵曾经在此…… 你可以站在他们站立的地方,回到历史的现场,然后毫发无伤地回到现在,烽火已灭,长城酣睡,在苍茫的沉阳里,隐约听见远去的达达马蹄…

长城著名外三关-雁门关、偏头关、宁武关

巍巍恒山,沿代县北境逶迤绵延。蜿蜒于山巅的内长城,犹如玉带联珠,将雁门山、馒头山、草垛山联成一体。它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著名的雁门古塞就建筑在峻拔的雁门山脊。

雁门山,古称勾注山。这里群峰挺拔、地势险要。自建雁门关后,更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它“外壮大同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锁钥,根抵三关,咽喉全晋”。相传每年春来,南雁北飞,口衔芦叶,飞到雁门盘旋半晌,直到叶落方可过关。故有“雁门山者,雁飞出其间”的说法(《山海经》)

长城著名外三关-雁门关、偏头关、宁武关

雁门关关城踞于雁门山(是吕梁山脉北支)雁门之口,北通晋北重镇大同,远至蒙古高原,南通晋中重镇太原。雁门关与其西面的宁武、偏头两关相连,总称“晋北三关”,亦称“外三关”(与北京西面太行山上长城“内三关”相对而言)。北宋,雁门山-恒山一带是宋与辽的分界,雁门关的战事频繁。抗辽名将杨继业及其后代多年与辽作战,主要就在雁门关内外。雁门关北面有一片方圆10公里的平滩地,据说就是杨家将与辽血战的金沙滩。在代县城东10公里鹿帝涧村是杨继业故里。现大同通太原的公路线经过雁门关是晋北至晋中的最便捷道路。

偏头关

偏头关,是万里长城外三关之首,五代北汉乾佑四年设寨,明洪武二十三年筑偏关城,宣德年间起山西镇(亦称太原镇)在偏关驻防113年,有“宣大以蔽京师,偏头以蔽全晋也”之记载。偏关县境内有明代修筑、总长为500公里的六条边墙——明长城,1000多个烽火台,30多个古营堡,10多个古寺庙,30公里的黄河大峡谷。

偏头关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为内长城的“外三关”,其东面是恒山余脉,西面则紧靠黄河,北面与内蒙相望,南面与宁武关相连,此地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因它是外三关中最西边的一座,而原关城两侧城墙东仰西伏,形如人首之偏,故称为偏头关,后来人们习惯简称其为偏关,现偏关关城为1999年修复。

长城著名外三关-雁门关、偏头关、宁武关

早期的偏关城,为明朝所修筑。明洪武二年(1369年)设太原五卫,偏关属镇西卫。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镇西卫指挥使张贤在偏关置偏关所,始筑新城。

偏关县位于山西省西北部,北靠长城与内蒙清水河县接壤,西临黄河与内蒙准格尔旗隔河相望,南与河曲、五寨两县相连,东与神池、平鲁两县毗邻。

制高点上是偏关著名的文笔凌霄塔。它的确切位置是在偏关东南一公里处,系明代建筑,为砖石结构八角形楼阁式空心雁塔,塔高35米,外观形似文笔,故名“文笔凌霄”塔,为偏关一景。文笔凌霄塔今天已被人视为偏关的象征。

基座底部周长二十九米,门洞向西开,石雕碹口,为鱼龙幻图。第一层为弧形砖碹顶棚。二层以上为空心楼阁,上下四面间隔开窗洞,内隐筑地式楼梯直至塔顶,塔顶绘有太级图。三层窗外按八个方位砌有八卦图,从二层以上按比例逐层回缩,回缩率恰到好处。

长城著名外三关-雁门关、偏头关、宁武关

偏头关北接蒙古高原,西隔黄河与鄂尔多斯高原相对,内外长城在关东老营堡处相接。偏头关是明代“外三关”中最西面一关,又有外关之称。偏头关城建于黑驼山的山坳内,城周近3公里,四面环山,形若覆盆。关外有四道边墙:第一道称大边,在关外60公里处,东起平鲁县崖头墩,西抵黄河,长15O公里,无墙而有藩篱。第二道称二边,在关外30公里,东起老营鸦角墩,西至黄河岸老牛湾,南至河曲县石梯隘口。这道边墙实际上是外长城的一部分。第三道在关东北15公里,东接老营堡,西抵白道坡,长45公里。第四道在关南1公里处,东起长林鹰窝山,西达教场。今在黄河岸边桦林堡地段,尚存边墙约30公里,全部砖砌,高耸于河岸之上。明时这关的防备严密性,比宁武、雁门二关有过之而无不及。现在从呼和浩特市通太原的公路干线经过偏关县,这里仍是晋西北的南北交通要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