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有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做过的事,爱过的人,都藏在你的气质里。读书,未来一定会让你遇见更好的自己。 ——题记 晚上十点多,我照例在电脑前编排第二天微信公众号上的文章,正为“编者按”中的一句话犯愁时,收到广西贵港一刘姓老师的微信:王老师,忙吗?出于礼貌,我说请讲。她说,经常看到我的公众号上大力呼吁教师和学生家长要积极阅读,很受教益。但迫于平常时间太紧,真的无法安宁下来,很难好好地读一本书,已经好久都没有阅读的体验和享受了。 我非常理解刘老师的苦衷。几乎每次给教师和家长做培训的时候,我都会做个小调查,询问教师或家长一年来读了几本书?书名叫什么?给你感受最深和启发最大的那本书叫什么?请用寥寥数语对该书作简短推介和评价。几乎无一例外,每次出现的场面都比较尴尬。 多数校长活动结束后都会作出解释,表明老师们平常都非常忙,尤其小学,女教师多,大都孩子小,还要顾及家庭,照料老人,所以读书的时间非常有限。而家长就更不用说了,大家职业种类多,文化程度差异大,读书的人就更少了。著名作家、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方英文先生说过,读书对他来讲,就像吃饭喝水一样自然。读书不是谁强迫我们读,是我们自己需要读、想读、读得愉快,变成生活的一部分。读书是精神上的吃饭,吃饭是生理上的读书,这应该是人生常态。 与朋友们一块聊天时,也随口说了这一段话,没想到朋友非常认同。他说,乍一听,这话说得有些“鸡汤”,随后再细思,又觉得这样的“鸡汤”多多益善,很入耳,贴心,起码有助于人们在一个规则充满不确定性的社会里谋求某种安稳性,靠读书能给自己带来持久快乐、持久愉悦体验和持久幸福感的事情。 可真正的阅读却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也不是时断时续的偶发行为,而是坚持不断,一辈子都不能间歇的事情。因为阅读的成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可能立竿见影。但读书的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改变,很难放弃,很难不再沉迷。可能有人会说,读书学习不是痛苦而煎熬的事吗?那指的是被动的、被作为任务指派的学习状态,而源自内在动力的读书学习,却总是与快乐相关。连孩子也能体验这种快乐,如果你不逼他学习的话。可很多成年人却在渐渐地失去这种快乐的能力。 读书是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生永恒的主题。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识的海洋却是无限的。一个人能力素质的高低,最终取决于能否锲而不舍地坚持读书学习。荀子认为学习永无止境,只有生命完结了,学习才能停止。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有相近的说法:越是学习,越是发现自己的无知。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贯主张“活到老,干到老,学到老,用到老”。毛泽东同志渊博的学识、过人的智慧,与他一生勤奋好学也是分不开的。1976年9月,毛泽东同志逝世前夕,其卧室的床上、桌子上、书架上,还摆放着夹有纸条或翻开放着的《鲁迅全集》,这套书伴随伟人走完了生命的最后路程。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不分年龄大小,也不分学识高低,坚持下去,养成阅读的习惯,阅读就会让我们受益一辈子。著名作家王蒙曾经说过,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他建议大家读一些自己看起来有难度甚至是有点读不懂的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而且对书的理解会随着岁月而加深。他说他20岁的时候读《老子》就读不懂,但到了70岁,就明白了《老子》里的很多东西,理解书的过程也是生活的过程,他告诉我们要在读书与生活之间保持一种智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终身教育的展望》一文中指出:“学习和工作应该是人从生到死连续不断的过程”;后来又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读书学习是一辈子都要面对的课题”,“生活与学习合而为一”。也就是说,读书学习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读书学习,是相伴始终的一个过程。1994年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又进一步强调“如果没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就难以在21世纪生存”,“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终身学习的理念已经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理念,学习能力成为社会、单位和个人的核心能力。 当我国以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巨人身躯面向世界的今天,文化的跟进已成为当务之急,而一个社会提升文化的首要依托,就是读书的力量。中国准备好成为文明大国了吗?我们离文明还有多远?这不仅仅关系到中国人自己的命运,也将深刻影响未来世界的命运。 2018年4月18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