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前沿》随想录(112) 靠什么决定星球的宜居性 报载:黑洞周围或有百万颗宜居行星 质量为太阳100万倍的超大质量黑洞直径却只有太阳那么大,“这几乎与处在银河系中心的黑洞具有同样大巨大的质量。”假设该黑洞拥有一条由九颗类日恒星组成的轨道环,则在其宜居区域内可能会有100万颗地球质量行星运行,它们组成400条轨道环,每条轨道环上有2500颗行星,相邻行星的间隔距离与地球和月亮的距离大致相同。(2018-6-13-7) 思考:宇宙中的星系运动似乎存在这样的规律,质量较小者围绕质量较大者循着一定轨道运行。如月亮围绕地球运行,地球围绕太阳运行,太阳又围绕银河系中心的黑洞运行。黑洞是什么,黑洞到底存不存在,科学界有着完全迥异的观点。甚至同为一个科学家,不同时候认知又不同。如霍金就曾经这么认为,黑洞是巨大恒星(比太阳还大许多倍)死亡后爆炸时内部坍缩形成的,其体积很小,质量很大,引力很大。后来霍金又认为,不存在黑洞,坍缩的恒星向外会逸出放射和粒子,是所谓“灰洞”。讲到巨大恒星爆炸坍缩,还有一个观点认为其过程会不断延续,体积越小,引力越大,最终形成(视界?)归零的奇点。这是不是和宇宙形成的大爆炸奇点周而复始的类同了呢? 科学家们关于宇宙的种种猜测或者理论是非常丰富有趣的,这是人们超强大脑尽量释放功能的一个产物。也是科学不断进展的必要条件。然而,即使人们有了诸种关于宇宙的科学假说,但假说并不能直接等同于科学。科学必须建立在被不断观测检测到的客观事实所证实之基础上才能慢慢确定。所以,现在的宇宙学领域,一方面是多种层出不穷的理论假说纷呈面世,一方面则是各种观测探测宇宙诸星的活动紧锣密鼓,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此篇关于宇宙存在100万颗宜居行星的假说似乎是以星系之间的引力规律为基础的数学模式计算结果。虽然看似有了一定道理,但细想总觉得可能性不太大。因为星球的宜居性不仅只会受到引力大小或者星球所处位置的条件等因素影响决定的,还有更重要的物质、温度等要考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