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太后下嫁之说,最早引起史家关注的是明遗民张煌言的十首《建夷宫词》,其中有一首说:“上寿觞为合而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日新仪注,太礼恭逢太后婚”。孝庄太后就是这样“下嫁”多尔衮的。也就是说,张煌言是这个谣言的源头。 张煌言(1620年7月8日—1664年10月25日),字玄著,号苍水,浙江鄞县人,汉族,南明儒将、诗人,一直坚持抗清。崇祯时举人,官至南明兵部尚书。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南京失守后,与钱肃乐等起兵抗清。后奉鲁王朱以海,联络十三家农民军,并与郑成功配合,亲率部队连下安徽二十余城,坚持抗清斗争近二十年。康熙三年(1664年),随着永历帝、监国鲁王、郑成功等人相继死去,张煌言见大势已去,于南田的悬嶴(ào)岛(今浙江象山南)解散义军,隐居不出。再后来,被抓,判了死刑。 首先,他的政治立场已经很明显。其次,他一直在南方作战,北京宫廷里的事几乎没有办法知道。或者,有也是道听途说。 那么,我们接着论证一下。 孝庄太后她为什么要下嫁多尔衮呢,她充足的理由是什么? 既然曾有人说“兄死弟娶嫂”是满洲旧俗,那么,在《清实录》里就应该大大方方地记载。多尔衮在侄子豪格去世后,娶了他的侧福晋侧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就没有遮掩地写进了正史。 张煌言说“太礼恭逢太后婚”意即礼部主持了这场空前的婚礼,那就是说,这是一次名媒正娶的国家行为,既如此,断没有不记正史的理由。那么,请出示任何一部正史,《清实录》也行,《清史稿》也行,内阁档案也行。然而,从张煌言到现在,正儿八经的学者与不那么正经的好事者,都没有在正史看到哪怕是只言片语的证据。 为什么没有呢?事实上,孝庄和多尔衮所处的时代,正是顺治刚刚入关的时代,正是朝野内外风云多变的时代,那样大智慧的人,绝不会轻易冒天下之大不韪大操大办地婚嫁,如果真是那样,那么,他们将像天下所有脑残分子那样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他们将把自己陷于不仁不义不清不白,而无法面对上上下下的反对派,内部的反对派,以及外部的敌人。这与当下明星与准明星与有明星心态的人,闲着没事给自己弄绯闻,是截然不同的。他们有都是大事要抓,他们哪里有闲心闲着没事?绯闻倒是好玩了,可是江山社稷谁来扛,少年天子谁来辅?也可能他们有私情,但他们必须持公心。否则,纵一已之欲,那不是孝庄,那也更不是多尔衮,那样的话,他们不能在殿堂之上成就大事业,他们只能在犄角旮旯里苟且小故事。 可怜张煌言,竟成“张谎言”,作为大诗人犯了国人一俗错误,即从私生活上入手攻击自己的对手。国人有个毛病,一生气了,就与对手的性事过不去,一厢情愿地“拉郎配”,泄愤也自娱自乐,这就不多说了。张先生自我泼污竟至如此,确实令人婉惜。 然而,令人肃然起敬的是,事过130多年,即到了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乾隆爷追谥张煌言为忠烈,入祀忠义祠,收入《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钦定”这大家都知道,就是皇上定。这又是怎样的一种胸怀呢? |
|
来自: 昵称55301288 > 《浏览器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