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北宋·国保)

 安东老王 2019-03-16


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

 安东老王编录

年代: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建筑类型:木构大殿;保护级别:1961一批国保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北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图片作者:龚国荣;驿动的心;网络;非非想;原野丛林

  保国寺大殿,北宋佛教建筑。在浙江省宁波市西郊灵山保国寺内,行政区划为江北区洪塘镇鞍山村。保国寺旧名灵山寺,唐僖宗广明元年(880)改今名。大殿位于寺内中轴线上偏北处,为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所建,是浙江地区现存最古木建筑。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殿面阔、进深皆五间,其中中部三间为宋代原构,其周廊附阶为清代增建。宋构部分许多作法与《营造法式》制度非常吻合,例如斗拱、下昂的作法,拼合柱作法,这在现存诸多宋代建筑遗物中是难得的。室内天花中的藻井和平棋、平闇也是非常珍贵的宋代遗物。

  宋代原购大殿面阔三间,长11.91米,进深3间,宽13.35米,单檐歇山屋顶。清代在四周加一圈下檐,形成重檐。其内柱高于檐柱,前后檐柱上的梁后尾插入内柱柱身,近于宋式厅堂型构架,但柱上重叠多层柱头枋,前部装平藻井,又具有宋式殿堂型构架的特点。这是北宋和辽时特有的构架形式。

  殿之柱头铺作为“七铺作双抄双下昂单偷心造”,下昂昂身长达两椽跨,抵在内柱华之下,中间承下平,作用如斜梁。前后檐明间及山面南、中两间用两朵补间铺作,余间用一朵,昂身只长一椽跨,托在下平下。殿前檐及山面南侧一间的阑额为月梁形,其余各间用上下两层阑额,中加蜀柱。柱子由四条拼合而成,作八瓣瓜棱状,宋代称为“八觚”或“八混”。柱头栌斗也随柱身做八瓣,补间铺作栌斗为矩形,四角刻入作海棠瓣。这些特点有的与宋《营造法式》所载相一致,有的属唐、五代遗制。前檐阑额下的雀替和殿内的小藻井都是现存最古的木制实物。

  在建筑学上有着重要地位的保国寺,其一神奇之处是它虽历经千年,殿宇的木质柱梁却总是不腐不裂不蛀,“鸟不栖,虫不入,蜘蛛不结网,梁上无灰尘。”此千古之谜待解。

全景部

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北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保国寺大殿重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比《法式》的颁布(1103)整整早90年,其基本形制和许多作法却可与《法式》的规定相印证。有些作法虽然为《法式》所不载,但与同时期的宋、辽建筑相类似。

   建筑特色:保国寺大殿的斗栱材栔、柱梁、阑额、铺作、举折、檐出等许多做法不仅可与宋代《营造法式》(以下简称《法式》)的规定相印证,且为进一步说明《法式》中的某些制度源自南方建筑提供难得的佐证。同时,保国寺大殿所呈现出的进深大于面阔的平面布局(此与福州华林寺大殿相同)、前三椽栿后乳栿用四柱的构架方式、独具匠心的瓜楞柱拼合手法等,富有特点,不少作法留存并影响到元代建筑,成为江浙地区元代木结构建筑的惯用手法。既具北宋鲜明的时代特征,又呈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         

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北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建筑秘密

  其一、保国寺梁柱所使用的木材,是黄桧木。黄桧是一种大型乔木,树龄可达2000年以上,由于它生长时间长,木材细致坚实有较好的韧性恢复力,且含有一种飞禽、昆虫不愿闻的芳香油。此是大殿不生虫的原因之一。

       其二、大殿向东北方向倾斜,倾斜角度不大,很难目视感觉到。在殿后,则隐藏有依山而斜撑殿身的四根石木柱,这四根斜着支撑的石木柱,才使得整个大殿得以千年不倒:由于倾斜,整个结构向东北方向挤压,在自重力的作用下,反而形成了自锁受力,于是相比于仅是垂直受力状态的建筑而言就更加牢固。

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北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材与栔:《法式》大木作制度的开篇云,“凡构屋之制,皆以材为祖。材有八等,度屋之大小因而用之”。此说明“材”在权衡建筑体量、度量构件尺度中的重要性。《法式》对“材”规定的要素有二:一是比例,二是分值。保国寺大殿斗栱用材为21.5×14.5厘米,二者相比为3∶2.02,恰与《法式》规定的材广15分°,厚10分°,即3∶2的比例完全吻合。保国寺大殿用材的每一分值约为1.43-1.45厘米,介于《法式》规定四等材(每一分值约1.54厘米)与五等材(每一分值约1.40厘米)之间,但更接近于五等材,也有把它归入四等材的。 无论是四等材还是五等材,主要用于“殿三间、厅堂五间”或“殿小三间、厅堂大三间”。保国寺大殿正是三开间的佛殿建筑,与《法式》记载基本相符。

  栔(同“契”,古代木构术语,是上下栱之间填充的断面尺寸,和“材”一样,为建筑尺度的计量标准)是对材的补充。《法式》规定“栔广六分,厚四分。材上加栔者,谓之足材”。保国寺大殿用栔高8.7厘米,约合6.04分°,与《法式》规定的“栔广六分”相一致。栔厚11.5厘米,约合 7.97分°,则比《法式》所规定的栔“厚四分”多出近一倍,但与中原地区某些辽、金建筑的栔厚相近。不过,正如《法式》所规定的“材上加栔者,谓之足材”,与栔高相比,栔的厚度在权衡建筑体量和度量构件尺度中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

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北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保国寺外檐斗拱

  保国寺大殿的斗栱材栔不仅与《法式》的规定基本一致,而且与同一时期不少遗构所用的材栔相近。其中与保国寺大殿材栔基本相同的有江苏苏州虎丘二山门(995-997)(9):用材为 20×13厘米,栔高9厘米(约合6.57分°);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殿身及副阶(1023-1031):用材为21.5×15厘米,栔高10.5厘米(约合7.3分°);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殿身及副阶(1052):用材为21×15厘米,栔高10厘米(约合7分°)。它们的用材同样相当于《法式》规定的五等材,但栔高比《法式》规定的“六分”稍大,不如保国寺大殿更接近《法式》的规定。  

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北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保国寺大殿斗拱与额枋(图不是太直观,参见下一幅图片)

  阑额与绰幕枋:《法式》“造阑额之制”中规定,阑额“两肩各以四瓣卷杀,每瓣长八分”,显然是月梁形的做法。可是,在黄河流域的唐、宋、辽、金木结构建筑中尚未发现此种形式。保国寺大殿正面及山面靠南一间阑额作月梁形,与《法式》所述类似,并施宋代常用的“七朱八白”彩绘,这是异常宝贵的物证。阑额作月梁形的实例还见于福州华林寺大殿前檐阑额。保国寺大殿、华林寺大殿都重建于《法式》颁布之前,此时月梁形阑额在南方已较为流行,而北方却不见实例。由此推测,《法式》中的月梁形阑额制度与南方早期建筑的实践有紧密的联系,或许这一制度就源于南方。

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北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保国寺大殿的额枋(阑额):阑额作月梁形,两肩各以四瓣卷杀

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北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上图:保国寺大殿绰幕枋(即雀替,宋《营造法式》中称绰幕枋,是置于梁枋与柱相交处的短木,可减少梁枋之间的净跨距离)的作法非常特别。绰幕枋仅用于正面平柱两侧,其形状为下缘作锯齿状,顶端作涡纹,下缘与顶端微有出锋,做法古朴,但未见于其他建筑,略似《法式》的“蝉肚绰幕”。

殿顶部

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北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举折与出檐:现存大殿的屋架举高(从撩檐枋背至脊榑背的距离)约为5.52米,总进深(前后撩檐枋之间距离)约为16.65米,两者相比为1∶3。这一比值虽然大于南禅寺大殿(1∶5.6)、佛光寺大殿(1∶5)、华林寺大殿(1∶4.1)、奉国寺大殿(1∶4)等年代更早的建筑,但与晋祠圣母殿(1∶3.6)、隆兴寺摩尼殿(1∶3.4)、少林寺初祖庵(1∶3.2)等同时期的建筑比较接近。与《法式》规定的殿阁屋架的举折比例(约1∶3)完全一致,比厅堂屋架的举折(约1∶4)更高。由于大殿进深大于面阔,故立面显得较为高大,但檐步坡度却十分和缓(参见下图)。

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北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大殿总檐出为130厘米,约合宋尺4.1尺,椽径14厘米,约合宋尺 4.4寸。按《法式》“造檐之制”记载,“如椽径三寸,即檐出三尺五寸;椽径五寸,即檐出四尺至四尺五寸”,故其檐出深度与《法式》规定基本吻合。尽管屋架经后代多次修缮,有些构件已非原物,但与其原来的举折与檐出作法不会相去太远。

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北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把单檐改为重檐,从三开间拓展为五开间,是明清时期江浙地区修缮宋元建筑的一种普遍性的做法。宁波保国寺现存的大雄宝殿建筑外观为重檐九脊顶,平面为面阔、进深各五间。但无论从建筑外观还是建筑内部考察,下檐及梢间都不合宋代规制。如上下檐的比例极不协调、下檐柱与内檐柱不在同一缝上等。下檐及两梢间确系清代康熙年间修缮时所加。

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北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此种从三间变为五间,从单檐变为重檐的作法,在浙江现存的两座元代木结构建筑中同样存在。延福寺大殿的下檐和梢间约为明代天顺年间修缮时所加,与天宁寺大殿明正统年间加建的下檐和梢间如出一辙。不过,保存并不完整的天宁寺大殿的下檐已在 1980年落架大修时拆除。此种后加檐、增间的情形,还可在上海真如寺正殿中见到。因此它是江浙地区一种惯用的方法。其目的一方面为了扩大殿内面积,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护木结构柱梁。尽管这种加檐增间、不合原有法度的修缮方式给建筑结构形制带来了一定的伤害,并留下后代建筑的痕迹,但保国寺、延福寺和天宁寺大殿之所以能较完整地留存至今,这些修缮功不可没(见下图与福州华林寺大殿旧影比照)。

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北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福州华林寺大殿旧影,其大修后清代所施置的周廊副阶已拆除

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北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保国寺保留清代周廊,看上去飞檐更有气势

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北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保国寺大殿瓦作,参见下图:

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北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北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檐角

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北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北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鸱吻

梁架部

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北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大殿模型

梁架部柱:

  保国寺大殿内,外观看不到梁架支撑,是其结构的巧妙之处。看似没有的大梁,其实是被精心地隐藏了。在大殿前槽的天花板上,工匠巧妙安排了三个与整体结构有机衔接的镂空藻井,并用天花板和藻井遮住了大殿的梁架。这种设计,使这座大殿有了“无梁殿”之称。如海螺形状镂空的木藻井(见下图),不仅美观,且有气流回旋,有防鸟虫栖之作用。 

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北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柱与柱础:保国寺大殿的柱子是一种颇具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构件。殿中16根柱子均用较小木料拼合、包镶而成,横断面呈瓜楞状。瓜楞瓣数因柱的位置不同而有所差别,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形:一是断面为八瓣全瓜楞式,用于檐柱与内柱;另一种断面为半瓜楞或四之一瓜楞式,用于山面及后檐,向外一面有瓣,向殿内部分则仅作弧形状。

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北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柱与额枋连接部拼合、包镶柱痕迹明显

  此种作法虽然《法式》中未作记载,但在汉魏时期已显雏形。因瓜楞柱的外形与作法与汉代出现的束竹柱相类似,很可能两者存在渊源关系。江苏徐州贾汪石室墓的仿木柱子做成四瓣瓜楞、八瓣瓜楞和十六瓣瓜楞形式,说明两晋南北朝时期瓜楞柱作为一种柱子样式和做法已经成熟。在现存宋代建筑中,尤其是南方建筑中瓜楞柱较为常见。如浙江临安南屏塔(北宋熙宁年间)、福建福清南涧寺水南塔(北宋宣和年间)、福建莆田广化寺释迦文塔(南宋乾道元年)、浙江湖州飞英塔内石塔(南宋绍兴年间)等都有石构或砖砌瓜楞柱遗迹。唯此殿为木结构,最为罕见,也更为珍贵。参见下图:

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北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殿中16根柱子均用较小木料拼合、包镶而成,横断面呈瓜楞状。

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北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拼合柱。鼓形柱础。

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北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上图:七朱八白、月梁造、丁头栱。保国寺大殿正面及山面靠南一间阑额作月梁形,与《法式》所述类似,并施宋代常用的“七朱八白”彩绘,这是异常宝贵的物证(有色差,待配更可视之图)。

  保国寺大殿檐柱最大直径56厘米,内柱最大直径62厘米,用材分别约合39.2分°与43.4分°,接近两材两栔(42分°),与《法式》“用柱之制”中 “若殿间,即径两材两栔至三材,若厅堂柱,即径两材一栔”的殿间用柱规定基本相符,比厅堂用柱的柱径要大。这也是现存唐、宋、辽、金遗构中用材比较粗大的柱子。参见下图特写:

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北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柱础计有鼓形、须弥座式和复盆状三种。其中须弥座式者又有雕刻花纹及无花纹之别。复盆状柱础与江苏苏州玄妙观三清殿(1179)及福建福州华林寺大殿(964)柱础大体相同。

梁架部构架

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北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保国寺大殿构架模型

  大殿共用柱16 根,其中内柱4根(见上图)。殿内构架主要由两缝横架和两缝纵架组成,纵横交叉呈不完全对称的“井”字形。横构架为四柱八架椽,后槽用乳栿及搭牵,前槽用三椽栿,前后内柱之间用三椽栿承平梁,平梁上安蜀柱、叉手以承脊榑;纵架檐柱与内柱间用乳栿及搭牵,内柱间用内额一层,上施驼峰、襻间铺作、补间铺作及素枋数道以承上平榑和中平榑。(编者注:很难拍到构架全图,且构架的梁架部分为藻井所掩饰。

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北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构架局部图

  此种构架介于《法式》所规定的厅堂型和殿阁型之间。其特点是内柱高于檐柱,前内柱又高于后内柱;柱网布局不求对称,前檐柱与前内柱之间占三架椽的距离,而后檐柱与后内柱只占二架椽的距离;内周铺作不在一个平面上,前内柱的柱头铺作位于三椽栿之上,而后内柱的柱头铺作则顶托三椽栿;檐柱与内柱间以及前后两个内柱间的梁栿一头安于柱头,一头则插入内柱柱身,并用丁头栱承托;当心间两缝梁架间用顺脊串;前槽三椽栿下施顺栿串等。这些都有利于增强大殿的整体性。

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北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从现存的建筑遗构来看,这种木结构构架为唐代所不见。中唐时期的南禅寺正殿,殿内无柱,用通长三间的长栿承载上部梁架荷重。晚唐时期的佛光寺大殿,虽用内柱,但檐柱与内檐同高,用纯粹的抬梁式构组梁架,平面柱网由内外二圈组成,类似《法式》规定的“金厢斗底槽”。

  而保国寺大殿所用的构架,则是五代末期、北宋初期才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构架形式。最早见于福州华林寺大殿,其横架为前后内柱间用四椽栿,前后檐用乳栿;前后纵架柱头用内额一层或二层,上施补间铺作、驼峰及枋数重。宋、辽时期的辽宁义县奉国寺大殿(1020),天津宝坻广济寺三大士殿(1024)、江苏吴县甪直报圣寺大殿(已毁)等均属同一类型。

梁架部-藻井:

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北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大殿的前槽每间各置斗八藻井一个,其中以当心间(明间)为最大、也最为精致(见上图)。当心间藻井由算桯枋构成正方形外框,于四个角内置短枋木,组成八角形井口。在各交角处施华拱二跳,第一跳偷心,第二跳端施令栱承随瓣枋。再于枋上垂直齐心斗处施竖向弧形阳马八根,集于中心八角明镜处。最后在阳马背上依其弧线形势施直径依次递减的木环七重,构成穹隆状的井身。两次间因开间较小,由算桯枋构成的外框呈长方形,故在前后两边加施二枋使之成为正方形,其他各部分做法与当心间同。江苏苏州的报恩寺塔(南宋)、上海青浦颐浩寺大殿藻井(元代)做法与此类似,但以保国寺为最早。
  藻井斗栱用材为 17×11.5厘米,栔高7厘米,小于殿身斗栱,比《法式》规定的用于殿内藻井和小亭榭的八等材稍大,约合七等材。在现存建筑中殿内藻井施大木木材分斗栱的作法殊为特别。此种藻井结构精巧,为现存最古之实例。

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北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三个藻井横面图

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北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三个藻井纵面图

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北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明间(当心间)藻井,最大最精致。参见下两图:

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北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北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斗拱部

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北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宋建外檐斗拱 

  保国寺大殿呈一个纵向的长方形,整个大殿显得既长且空。大殿建筑中没有使用一枚铁钉,全凭精巧的榫卯使斗拱层层相衔。而这紧密相衔的斗拱,又将大殿建筑的各个构件牢固地结合在了一起,承托起整个殿堂屋顶50余吨的重量。

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北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明间辅作

  大殿斗栱可分为外檐斗栱与内槽斗栱二大类。外檐斗栱有柱头铺作、补间铺作、转角铺作三种。其中补间铺作布置方法为:前檐和后檐当心间二朵,次间各一朵,山面自南端起第一、二间各二朵,第三间一朵。这种布置方式正合《法式》“当心间须用补间铺作两朵,次间及梢间各一朵”的规定。内槽斗栱有柱头铺作、补间铺作、襻间铺作三种。其中襻间铺作的形制为在梁栿上施驼峰,上安栌斗,斗内施横栱四重,其上承替木及平榑,与江苏吴县甪直报圣寺大殿的襻间铺作做法相似。

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北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次间转角辅作

  保国寺大殿斗栱硕大,制作规整。所有外檐斗栱外跳均作重抄双下昂单栱、偷心造。斗栱的正心部分除前槽因用平棊、藻井稍有不同外,其他均为单素枋,分别与华栱、华头子及昂相交,最上施重栱承替木及榑。柱头铺作下昂作法与华林寺类似,长达二步架,充分发挥了真昂的杠杆作用。下昂尾与立在中平榑下的短柱相交,并于所经下平榑处施一短柱支与榑下,与《法式》“如用平棊,自榑安蜀柱以叉昂尾”的规定相同。可现存建筑缺乏明证,独此殿保存此法。此外,斗栱的许多细部作法也与《法式》规定相同或近似。如柱头和转角铺作的栌头为圆形带瓣斗,补间铺作栌斗为方形讹角斗,与《法式》“如柱头用圆斗,即补间铺作用讹角斗”的规定一致。有如耍头长34.5厘米,约合23.96分°,与《法式》“造耍头之制”中的“用足材,自斗心出,长25分”的规定十分接近。

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北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外檐斗栱外跳均作重抄双下昂单栱、偷心造

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北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北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外檐铺作总高165厘米,为檐柱高的39%。虽不及佛光寺大殿、山西平遥镇国寺大殿(963)外檐铺作总高与檐柱高的比值,但这一比例与天津蓟县独乐寺山门(984)、山西榆次永寿寺雨花宫、河南登封少林寺初祖庵(1125)等这些辽、宋时期建筑基本一致。

         现存的唐至宋初的木构建筑中,北方建筑当心间通常只用补间铺作一朵,或者干脆不用补间铺作。前者如佛光寺大殿、奉国寺大殿,后者如南禅寺正殿、山西榆次永寿寺雨花宫(1008)。而南方建筑中如江苏苏州云岩寺塔(959)、浙江杭州灵隐寺双石塔(960)、杭州闸口白塔(吴越末北宋初)等砖石塔,都采用了双补间铺作的作法。木结构建筑中的华林寺大殿、虎丘二山门、甪直报圣寺大殿和保国寺大殿当心间,也都用补间铺作二朵。从现存建筑来看,当心间补间铺作用二朵,次间各用一朵的作法,在《法式》颁布之前中原及北方地区似乎尚未形成制度,而南方则已成惯例。由此可以推见,《法式》中的这一规定很有可能来源于南方建筑的实践。

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北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保国寺大殿栌斗特写,参见下图:

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北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内槽斗栱

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北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北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上图:柱头铺作和补间铺作。补间铺作用方形栌斗;柱头铺作用圆形栌斗或海棠形栌斗,与其下的立柱形状相呼应。

保国寺精美斗拱欣赏

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北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内槽斗栱

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北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内槽斗栱

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北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内槽斗栱

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北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藻井斗拱

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北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北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北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北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北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北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北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北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北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阅读(1253)| 评论(3) |删除 |推送 |置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